
- ISBN :978-7-5596-8082-2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59.80 RMB
莱斯莉·巴纳德·布思用优美、抒情的文字,描述了一块石头随时间的变化,激起人们对大自然以及地球演变过程的敬畏、惊叹与好奇。马克·马丁的水彩画则充满写意之美,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氤氲、朦胧的诗意氛围。两位作者用极具艺术张力的全新视角,让读者重新审视身边的平常事物——石头,为看似安静、普通的石头注入了生命与魅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本书兼具知识性、语言魅力与艺术感染力,带领读者领略庞大时间尺度中生命的诞生与毁灭,了解亿万年间地球的沧海巨变。通过一块简单的石头探寻其所承载的神秘性、可能性与故事性,纵览地球生命演化之波澜壮阔,引发孩子对生命、自然的深思,激发孩子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兴趣。
石头从何而来?答案或许比我们想的更不可思议。每块石头,都不仅仅是块石头,它有无限的可能,也藏着一个悠久、迷人的故事,藏着地球地质变迁与生态系统的演化。石头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大自然的力量一直都在改变着它。石头的物理形态不仅反映了其从前的经历以及地球遥远的过去,也揭示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恐龙、洞狮、猛犸象的诞生与灭绝……
一起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来看看一块石头的变化过程吧!它曾是地壳下的岩浆,亦是被激流裹挟的砂砾,更到过险峰之巅。通过本书,你会了解雨水、冰雪、风霜是如何重塑石头的,以及它藏着的无限可能与故事。
本书交织着科学、艺术和诗意,其中的深绿、褐、灰蓝等大地色让画面散发出一种浓郁的原始大地气息,苍茫、宁静而深远。画家马克·马丁让水和水彩颜料在纸上自由流淌,让画面隐现、流动着一种生命力。那些或轻盈通透或浓重深沉的水纹,再现了石头在常年的水流冲刷下塑造出的独特色泽和纹理。
莱斯莉·巴纳德·布思的文字交融着诗意与理性,与散发着情感温度的图画共舞。莱斯莉用极为极简而精准的动词,讲述了石头的一场场史诗般的生命历练——“被挤压”“被拖曳”“被打磨”“被雕刻”。与此同时,“经年累月”“慢慢地”“数百万年”等词,使得所描述的每一个动作被赋予了时间的重量和沉淀,充满张力。
——邓早早 绘本工作者、儿童文学博士研究生
“这本书以美丽的视角讲述了石头的来源,保证能激发孩子们的自然漫步和各种活动——收集石头、编造石头的故事、扮演地质学家。这是一本寓教于乐的读物,非常适合任何故事时间或课堂!”
——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Beth Seufer Buss
-
专家推荐 《石头:时间与生命的见证者》作者:邓早早 绘本工作者、儿童文学博士研究生
石头中蕴藏着生命。不论是静卧在田野中的石头,或是躺在海滩上的石头都承载着那个地方的记忆。石头见证了很多事情。
——安迪·戈德斯沃西(Andy Goldsworthy)
静默矗立的石头一直被视为静止、不变和永恒的象征,《石头的故事》却带我们穿越时间长河去一览石头经历的千锤百炼和它的前世与今生。
本书交织着科学、艺术和诗意,其中的深绿、褐、灰蓝等大地色让画面散发出一种浓郁的原始大地气息,苍茫、宁静而深远。画家马克·马丁让水和水彩颜料在纸上自由流淌,让画面隐现、流动着一种生命力。那些或轻盈通透或浓重深沉的水纹,再现了石头在常年的水流冲刷下塑造出的独特色泽和纹理。石头因侵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斑驳、粗糙甚至沧桑的纹理,是通过撒盐或干画等水彩技法使之跃然纸上。
莱斯莉·巴纳德·布思的文字交融着诗意与理性,与散发着情感温度的图画共舞。莱斯莉用极简而精准的动词,讲述了石头的一场场史诗般的生命历练——“被挤压”“被拖曳”“被打磨”“被雕刻”。与此同时,“经年累月”“慢慢地”“数百万年”等词,使得所描述的每一个动作被赋予了时间的重量和沉淀,充满张力。
这些精准的词语不仅传递了岩石循环的时间跨度之广,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变化之缓慢而悠长。例如,植物的根在长年累月中渗入石头的微小裂缝,逐渐将它四分五裂。柔软与坚硬之间的博弈,揭示了时间和自然力量的巨大威力。
就这样,石头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不断经历着锻造和重生,却从未真的消失。在每一个看似终结和绝境之处,石头又以新的姿态重新出发。石头所经历的循环历程,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体十分相似,都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永续。
全书以小男孩捡起石头开篇,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地球遥远过去的窗户。石头经历了亿万年变迁的生命之旅,被凝练为一个个瞬间。在逐页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跟随着石头穿越冰河时代、恐龙时代等地质时代,再到人类文明的初兴,见证石头从地壳深处的岩浆、海洋中的沙粒,到山巅的峭壁,最终回到了海滩,回到了男孩的手中。
石头不仅历经地球上的自然变迁,还成为连接不同生命的纽带。尤其是植物和动物的出现,象征了地球生命力的觉醒和扩展。动植物和石头共同生活,甚至在死后和石头融为一体。而石器时代人类用石头敲出的音符,开启了技术和文明的新篇章。
生命在不断演变和流转,而在大自然演变的漫长时间尺度上,石头一直存在,并扮演着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绘本在结尾又回到男孩与石头相遇的那片海滩,背景中由石头建造起的高楼,仿佛在诉说这些沉默的英雄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
绘本通过循环的叙事结构,巧妙地让石头与读者产生了更直接的联系。人类和石头,未来还将共同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当男孩将漂泊许久的石头再次抛出时,这或许会在读者心中泛起令人无尽遐想的涟漪。
石头循环历程的时间跨度,远远超过人类个体的生命轨迹。在宇宙和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显得短暂而渺小。然而,这本书提醒孩子们,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都是自然宏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石头:非人类生态学》(Stone: An Ecology of the Inhuman)一书中提出,石头的存在和持久性,让我们得以从非人类中心的生态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这种视角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共生依存的。这种联系超越了人类,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物质。
作者想通过绘本《石头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人的存在虽然微小,却也富有意义,都是生命之奇迹。人的一生也如石头的循环历程,充满无常、逆境和世事变迁,但我们依然能够绝处逢生,化茧成蝶。
一颗石头居然能带来如此深刻的生态、哲学和生命之思,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绘本的结尾鼓励孩子们捡起石头,和它们的过去与未来对话。我相信孩子们会带着敬畏与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这些不平凡的自然英雄。他们或许也会开始思考起自己存在于时间长河中的意义,明白自己正如手心的这颗石头,看似普普通通,但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