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596-8540-7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56.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海底的秘密
  • 疯狂星期二
  • 华夫先生!
  • 等待
  •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 让路给小鸭子
  • 彼得与狼
  • 吹笛手
  • 明天再说吧
推荐理由

►“这不是胡萝卜!”

一只饥肠辘辘的小兔子找到“美食”却发现异样,一场关于真实与虚假的奇妙游戏就此展开。

除了“真实/虚假”,书中还讨论了“表象与现实”“虚构与叙事”“真实与再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以十分幽默的故事呈现。围绕这根胡萝卜,本书可以成为与孩子讨论哲学问题的绝佳媒介。不会讲?没关系!附赠儿童文学作者、译者常立撰写的深度解析,与孩子深度共读变得很轻松!


►让你不再内耗的胡萝卜之旅

在寻找真正的胡萝卜的冒险中,小兔子却得知了一个关乎他自身身份的惊人真相。最后,这场闹剧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幽默收场……在真真假假的信息时代产生了焦虑?小兔子的答案带给你力量与智慧来面对复杂的世界!


►一个受勒内·马格利特启发的真实故事

本书向比利时艺术家勒内·马格利特的那幅著名的艺术作品《这不是烟斗》致敬,故事更是继承了马格利特的精神内核……马格利特的小粉丝不要错过!


►超时髦的绘本作品

广告设计师出身的作者将视觉语言玩到极致:扁平剪纸的质感、毛笔灵动的笔触,还有各种风格的趣味碰撞,配合简洁时髦的等线体文字,每一页都是一场动感十足的视觉盛宴。


内容介绍

一只饥肠辘辘的小兔子看到一根胡萝卜,正准备动嘴,却发现它只是一张画了胡萝卜的纸。这让小兔子很不开心,他可不吃这种东西!于是,小兔子出发去寻找真正的胡萝卜,可是他遇到的要么是黑白素描胡萝卜,要么是飘在天空中的油画胡萝卜——都是假胡萝卜!终于,在“真正的”田野上、“真正的”农场里,小兔子看到了一根真得不能再真的胡萝卜,但他再次失望了,而且得到了一个无比惊人的消息……

作者简介
  • 迪伦·休伊特是艺术设计师、童书创作者。他有波兰和英国血统,在伦敦出生、长大,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平面设计学位。他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制作多媒体广告,私下里“偷偷”创作了许多童书。他受M.萨塞克和布鲁诺·穆纳里影响,通常使用简单形状的剪纸作画,色彩鲜艳,配合毛笔绘制的线条,再用电脑重新组合。他从广告界学到的理念是创意至上。“我的故事往往始于视觉印象,一个视觉上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被点亮,故事由此开始。”他总是在书中加入讽刺、魅力、温暖,以及一点儿超现实的味道,就像他本人一样,也像超现实主义大师勒内·马格利特那样。

精彩书评

这本书,设计得如此精妙、平衡,没有任何“技巧展示”或是生硬地堆砌知识。我想,对于任何年龄的读者来说,能遇到这样一本书都是一种幸运。它训练我们对表象、现实、虚构、叙事、再现,以及所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真是太奇妙了!而这一切,都以小读者为中心展开,让孩子也能轻松理解这些深刻的主题。    

——罗伯塔·法维亚(意大利儿童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部出乎意料、充满讽刺、充满智慧、有趣的作品,可以开展多种阅读方式,令人展开多种联想……这本绘本以其精美、充满活力和引人入胜的设计令人惊叹。迪伦·休伊特的画风明快生动,色彩鲜艳优雅,极具表现力,以超现实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意大利《安徒生》杂志


内页展示
导读
  • 专家推荐 《这不仅仅是胡萝卜》
    作者:常立 儿童文学作家、译者

    这是一本超级有趣的绘本,它讲了有趣的故事,讨论了有趣的问题,还(一定)能引发有趣的回应。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故事层,即它讲述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第二是叙事层,即它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第三是意图层,即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这三个层次来思考一下这本绘本。


    故事层:这是一个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故事。


    像几乎所有故事那样,这个故事也开始于主人公——一只小兔子——对世界的不满足,他的肚子饿得叽里咕噜响。他找到了一根胡萝卜,可马上就遇到了麻烦——不然故事就讲不下去了:这不是一根真的胡萝卜,而是画出来的胡萝卜。“画饼充饥”当然不可以,于是像几乎所有故事那样,主人公开始了不懈的努力追寻,他找到了一根又一根胡萝卜,它们越来越像真的,最后一根甚至看起来和真的一模一样,可那只是一张胡萝卜的照片。最终,一切问题得到了解决,解决方式也像几乎所有故事那样——认识自己就能认识世界,甚至就能解决世界上的难题。丑小鸭最终认识到自己是天鹅,就变成了天鹅;熊猫阿宝(电影《功夫熊猫》主人公)最终见到了天书中自己的影像,就变成了神龙大侠;小兔子最终认识到自己原来也是画出来的兔子,当然就可以吃画出来的胡萝卜,于是他的肚子再也不用饿得叽里咕噜响了。


    叙事层:这是一本叙事层次丰富、绘制手法多样的绘本。


    在故事里,小兔子对真实的探寻不断深入,分层的叙事有效呼应了这一探寻的过程。首先,在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的胡萝卜和小兔子的绘制方法是相近的,两者显然在同一叙事层,在这一层若不经明确指出,我们不会认为胡萝卜是假的。接着,随着新的胡萝卜不断出现,叙事来到第二层次——小兔子和其他各种不同绘制方法的胡萝卜,在这一层,我们明确知道所有的胡萝卜都是假的。随后,叙事进入第三层——小兔子和胡萝卜的照片,在这一层,我们会和小兔子一样,认为看起来这么真实的胡萝卜应该是真的。最后,叙事进入第四层——小兔子和所有胡萝卜,在这一层,我们终于认识到小兔子是假的,于是前三层在此汇合为一,所有假的事物在此和谐共处。由和谐同一开始,到新的和谐同一告终,这是一种经典的叙事结构。


    意图层:这是一个探究何为真假(真假的定义与本质),以及真假何为(真假的功能与意义)的哲理绘本。


    绘本的封面写着“一个受勒内·马格利特启发的真实故事”,直白地说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试图探讨“真实/虚假”这一哲学问题。


    要实现这个意图自古以来就不容易,柏拉图用了“洞穴之喻”,科学家用了“缸中之脑”,画家勒内·马格利特用了《这不是烟斗》及其系列绘画,而绘本作者迪伦·休伊特则用了此刻你看到的绘本《这不是胡萝卜》。让我们把其他一切关于真实的哲学探讨暂且搁置,只把注意力放在绘本中,看看我们能得到些什么信息:


    1. 真实的胡萝卜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书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疑惑。

    2. 小兔子渴望找到真实的胡萝卜。至少在故事刚开始时是这样。

    3. 小兔子(暂时或者永远)找不到真实的胡萝卜。至少在故事结束时他还没有找到。

    4. 但那又怎样?小兔子认识了自我,最终得到满足。他甚至拥有了比找到真实的胡萝卜更丰富的可能性——他有各种各样的胡萝卜可以吃了。


    我把上面四点总结成一段话,并用“我们”来取代小兔子:


    真实是存在的;我们渴望找到真实;我们(暂时或者永远)找不到真实;但那又怎样?我们认识了自我,最终得到满足。


    这段话所描述的事情在历史上一再发生,比如在美术史上:


    真实是存在的;我们渴望通过描摹现实抵达真实;我们模仿的总不如真实的好;但那又怎样?我们认识了自我,不再囿于模仿现实,我们创造了种种新的美术形式(比如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等)。


    又如在文学史上:


    真实的天鹅是存在的;法国诗人马拉美渴望通过描摹天鹅写出真实的天鹅;他模仿的总不如真实的好;但那又怎样?他认识了自我,不再囿于模仿现实的天鹅,他创造出了一只新的天鹅(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天鹅》)。


    我们还可以把这句话中的“真实”替换成别的词汇,比如“完美”“理想”或者“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存在的;我们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我们(暂时或者永远)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但那又怎样?我们认识了自我,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意义,并得到满足。


    我们还可以继续变换下去,这样,一个哲学问题的探讨就变成了多个哲学问题的探讨。


    那么,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哲学问题吗?哲学会不会离孩子太遥远?哲学术语会不会太抽象?


    我的女儿现在是三年级小学生,正在和艾玛老师(《共读英语的五年》作者)学习英语。艾玛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

    她教给三岁的幼儿园小朋友两个英文词语:imagination(想象,想象力;幻想)和real world(现实世界)。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问妈妈:“妈妈,你是不是想让我是一个很乖很乖的小孩呀?”

    妈妈说:“是呀。”

    小朋友说:“那是你的imagination,不是real world。”


    瞧,孩子理解一些抽象的术语或艰难的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难。即使孩子真的不理解,暂时还读不懂这本绘本,但至少可以从中学会将来可能受益终生的这五个字——“但那又怎样”。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