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双11”“双12”购物狂欢终于告一段落。全民都在买买买——付定金、凑满减、找津贴,然后在零点开启的那一秒,火速下单清空购物车。剩下的,就等着快递小哥的电话了。

然而冷静下来想想,在这背后,是否存在过度的“消费主义”?什么是“消费主义”?

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假如你在大街上经过一家商铺,听到这样一阵叫卖声:

“卖毛皮大衣、陶土汤罐、金色纽扣、非洲地毯、网球拍、羊毛袜子、瓷花瓶、多肉植物、漂亮的镜子、大浴缸、连衣裙……”


1594968060712790.jpg


你会怎么做?

我想,你很有可能像没听到一样,做个匆匆的路人。

正如此刻,你随意地浏览过上面这段文字一样。

但是,如果换成“卖泡泡浴漏勺、咖啡鞋、帽子口袋、防雨地毯、宠物吸尘器……”呢?

是的,不要怀疑你的眼睛——

漏勺不是厨具,

而是泡泡浴的必需品;

鞋子不穿在脚上,

而是盛放咖啡的杯子;

吸尘器不用来清洁卫生,

而是出门必备的宠物……

相信你会好奇,会驻足,会围观,甚至飞奔着举起双手去抢购,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是“消费主义”——商家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有“需求”,随之产生越来越多的、原本并不存在的“购买欲”。

比如在购买玩具这件事上,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

从健身架、学步车、爬行垫,到手敲琴、积木桌、滑板车,再到篮球架、安抚玩偶、室内滑梯……

市面上的玩具涵盖乐感培养、运动能力、智力开发、睡眠安抚等方面,声称可以全方位地锻炼孩子的体格、认识和情感交流。

 生动地诠释了那句“没有他们做不到,只有我们想不到。”

给孩子买玩具,这无可厚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里最重要的宝贝,我们也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给孩子买他们喜欢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产品。

初衷虽好,但要记得,最好的教育反而是最简单的。

所有的学步车,再怎么高大上,都不如你拉着孩子的小手指引着他往前走,更让他有安全感;所有的安抚玩偶,再怎么可爱呆萌,都不如你有力的一个怀抱和轻声的睡眠曲,来得温暖安心。

 回忆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捉迷藏、跳房子、丢手绢、跳皮筋、丢沙包、老鹰捉小鸡……

这些几乎不需要什么材料的游戏,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在这些游戏里,不也锻炼了我们的各项能力吗?

 不是说玩具不好,市面上有很多孩子喜欢的玩具值得购买。而是说,我们在购买任何商品的时候,警惕“消费主义”,不要忘记我们的初衷。

非理性的消费会带来什么?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故事。

过度追求“不一样的消费”,会过上荒诞的生活。

他们姿势别扭地坐在独轮车里聚会——鞋子是喝水的高脚杯,洒水壶则用来倒茶,即便主人将其举得再高,窄细的鞋口也不免溅出茶水。

 再看看房间的装置:连衣裙是造型奇特的窗帘,帽子成了花盆,而雨伞则用来当作狗窝。

 

1594967884255865.jpg


 还有最重要的睡觉这件事,他们睡在各种各样的床上,有抽屉,有浴缸……

 舒服吗?一点也不!你瞧,他们睁着眼睛,根本就睡不着。


1594967913335097.jpg


 这样的画面,讽刺意味十足,发笑更发人深思,荒诞中却有现实生活的映射。

 

1594967842395146.jpg


这个故事,来自法国作家玛丽·多莱昂的绘本《一样,不一样?》。

书中那些新奇特的商品,像极了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玩具,迎合的是那些盲目消费的大人,殊不知对孩子本身来说,这样可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充分的舒适感。

在孩子身上,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意,不经意就会买很多物品,希望去表达这份爱,从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冷静,要反思,那些消费是否真的是“必须”,是否符合自己消费的初衷:为了让生活舒适,更美好?

当然,也不要因噎废食,就此一刀切地反对任何消费。在“学会花钱”这件事上,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

我很喜欢吴晓波的那句话:

“用钱换来喜爱的商品,让生活心旷神怡才是金钱的正确使用方式。”

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对金钱的理性思考。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