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儿一起看绘本,习惯了先看封面,封底,然后看环衬,猜测故事的走向与作者的意图。

封面


1595217810410808.jpg


封底与环衬


1595217852373854.jpg


嗯,这是一个小女孩和爸爸一起学骑自行车的故事。“别放手”,当然是小女孩对爸爸的请求。每个父母都曾经听过这样的请求吧?

进入正文:

“教我骑自行车嘛,学会了我就骑车去找你,从我们这里骑到你那里。行不行,老爸?我很想学……马路不太平,我不够机灵——而车子又太快,我总是摔下来。”

爸爸欣然前来,这是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他的每句话,都深得女儿心。

 “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起伏颠簸;总有难走的路、难跨的台阶和湿滑的陡坡……”

 “但是到达山顶后,山风扬起头发的感觉、眼前的美景……”

“还有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知道自己一定行的自信,都会让你觉得:碰上两下、受点小伤也值得。”

“不过,要是你没准备好,我们就等一等——全由你来定”

这是父女间最重要的承诺,也是女儿最终可以鼓起勇气,独自前行的关键——

“苏菲,我在这里——我不会放手的,除非你说可以……”

 

1595217888781794.jpg


读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父亲给女儿信心,鼓励孩子独立的故事。

“别放手”是孩子的请求。

“我不会轻易放手”是父亲的承诺。

父亲与孩子沟通时的技巧、耐心与效果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点赞!

女儿终于顺利上路了,父亲的肢体动作却告诉我们——故事却远没有结束。

镜头拉近,我们看到这样两个画面。

看到这里,女儿问,为什么书里的爸爸哭了? 难道不应该高兴吗?

是的,应该高兴,“苏菲爸爸”却哭了。

五味杂陈,我也一样。


1595217932115632.jpg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以施予者自居。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所以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我们的提醒,虽然有时不免烦累,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也会享受权威的感觉,给予的感觉,被信赖的感觉,被需要的感觉……

就像书中“苏菲的爸爸”——

这一路走来,他是引导者。

是陪伴者。

是靠山和支柱。

但是,在这样一段关系中,爸爸(以及我们)是否也因为被需要、被信任、被依赖而被滋养、被丰富?

故事在苏菲远行的瞬间转入高潮,我们来读苏菲爸爸的内心独白——

“放手真是不容易,

今天,我也害怕不已——

怕你从此就会骑车远离,

再也不会回到我这里。

“别放手”。

绝不仅仅是孩子的恳求,也是每个父母深藏心底的祈愿。

我们大概都会背龙应台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

但时,相较理智又无奈的“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苏菲的承诺更加动人:

“老爸,我在这里,我不会离你而去,

除非你说可以。

抓紧了!我是如此爱你——

我们一起来吧……

行不行?”


1595217985142289.jpg


喜欢这个画面和这本书巧思,不是因为这个结局暗合了我的期待,而是相信,这样的相互呼应和牵挂更加准确地刻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甚至,家人与家人之间永远不会改变,也不该断裂的牵记。

山高水长,各有远方。

但是,只有你需要,我就在这里。

只要我想起,你就在那里。

愿天下父母儿女,不论距离多远,永远相携相扶。

别放手。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