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要给孩子读悲伤的故事
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在想的问题。
没有答案,
但是努力把我的思考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也期待你们分享你们的想法——
游游小的时候,我一直努力避免给她看悲伤的绘本。偶有“失误”,往往是因为我疏于“审查”。所以她还是看过《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其实呢,虽然要面对生命不可避免的消逝,这本绘本的基调是平静温暖的,有浓浓的爱意在两位外婆与小男孩之间传递,在翻页间回响。
但是,这种情绪,对于只有4岁,又情绪极度敏感的孩子来说,或许还是有些难以承受。
因为这一本,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我带回家的绘本保持警惕的态度,总要自己先小心翼翼地先翻过一次,确认一切欢愉平和,才肯让我给她讲。
还有一本叫《熊和山猫》。讲述熊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小鸟,困在自己的悲伤中无法自拔。
记得当时读到一半,游游就一脸的泪水。我把她搂在怀里,握着她的手,坚持读完了那本书。
因为,我不希望她也卡在这悲伤中,我希望她能读完故事的后半段——
山猫陪伴熊,凝视悲伤,回望和小鸟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熊终于明白,小鸟虽然离开了,但是却始终在他心中。而只要愿意move on, 还会看到更多好风景,收获更多新友情。
匆忙讲过一遍,这本书就被收进书柜深处,至今未再翻动。
从那时候起,我们选择绘本,或开心欢快为主,或者,就干脆把注意力转向科普类、自然类这种比较“中性”的安全选择。
游游慢慢长大,我在绘本的世界里也走了更多的路。同时,渐入中年,疾病、死亡,以及各种猝不及防或者顽固绵长的伤痛也愈发真切地成为这困顿人生的一部分。我会觉得——还好有绘本。
《小鲁的池塘》内页
悲伤,在一本优秀的绘本里,会得到最合适的呈现。那些原本不可说,不愿说,或者不能说的情绪,成为色彩,成为明暗对比,成为留白,成为最恰到好处的那个词,或者,那个句点。
悲伤,在一位优秀的作者笔下,会得到最温柔的照顾。一路走在故事里,一路有关怀的目光跟随,有合适的温度包围,有人在你流泪的时候停下来等你,在转弯的黑暗处,点一支烛,不炫目,但足够照亮前路。
《伤心书》内页
甚至,有些悲伤,虽然痛,但是,那么美。
我有时候就会想——缺少对悲伤的体验,或许,也是一种缺失?
那一天,我和游游一起看了《奥古斯汀的小玩意儿》。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
“奥古斯汀失去了他的苏赛特。”
“苏赛特是谁?”游游问。
我说:“我也不知道啊,咱们继续往下读。”
“苏赛特应该就在那张带轮子的床上。
奥古斯汀还在上面翻过跟头呢。”
游游立刻说:“苏赛特在医院里。”
“你怎么知道?”
“你看,那种带轮子的床就是医院的床。而且,床头还有小牌子,写病人的名字。”游游很肯定。
我略惊讶。这几年从未带她去医院看过病人,不知道这么清晰的认知从哪里来的。
故事一路讲下去——
奥古斯汀不明白,
因为,如果苏赛特去了别地方,
他应该能够追上她。
苏赛特才不会留下他一个人呢。
奥古斯汀
从来没有这么难过。
苏赛特就是他的一切。
“这太不公平了!”
“苏塞特是谁?”游游再问。
“你看,这里说:奥古斯汀失去了他的一切。
对于小孩来说,谁是他的一切?”
“妈妈。”
我们两个都沉默了。
她靠近我,缩进我怀里。
我搂着她,轻抚她的脸颊。
故事继续。
奥古斯汀的生活继续。
奥古斯汀一直在想苏赛特
……
接着,他的想念少了一点点,但仍然很多。
再接着,又少了一点点。
奥古斯汀渐渐习惯了没有苏赛特的生活。
有一天早上,奥古斯汀从口袋里翻出了一个小玩意儿他想起来了——
“是你吗,苏赛特?”
原来,在他砰砰跳着的心里,
苏赛特一直都在。
我们终将失去某人,或者,终将从某人的生活中离开。但是那些曾经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相互间的温暖,慰藉,欢喜与惦念一直都在。
在父母子女间,至亲好友间,我们与一直挂怀的某个人之间,每一个过往,每一刻当下,都是对未来岁月的馈赠,都是生命得以不断前行的欢喜。
我没有给她讲这个道理。我觉得,这个道理,是说给我听的。
P.S.
我还藏着一重心事:一位很重要的亲人去年突然离世。这件事,我们至今瞒着游游。
仔细想来,我到底是怕她悲伤,还是怕自己承受不了她的悲伤呢?恐怕是后者。很多时候,逃避,是更加容易的选择。
前两天读一篇旧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
“回忆起儿子四岁时,我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他。……
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说谎的情况下,我只好给这个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层保护衣,同时知道这层保护衣挡不住儿子那折磨人的“为什么”。
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
总之,用精神病专家保罗·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
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在一旁帮助他度过难关。
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觉得他处理不了难受。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隐含的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
(摘自《如何将你的孩子养进心理治疗室》,
作者:Lori Gottlieb 译文来自网络)
话题已经扯远了。
当孩子一点点长大,慢慢让他们了解——生活不仅仅有红黄蓝,还有黑白灰,而且,正是这些色彩的光影交叠,才是这人生真正的样貌——这是父母的新课题。
绘本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最大的温柔、耐心、认真和包容,拉住孩子的手,而要不要带他往前走,走多远,则是不同父母的选择(与勇气)。
延伸阅读
天黑前,先将幸福快乐装满杯
各说各话中的亲情 | 史航说绘本《外公》
挽手跨过伤心挫败的泥沼,前行总有光亮
给在我心中永远跳舞的女儿 | 史航说绘本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