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五雷轰顶、天塌地陷的“爱的表达”……
“我不要你了”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等等之类的话
小小的人儿听后顿感五雷轰顶,天塌地陷,并迅速脑补出一幅幅或悲壮或凄惨的不幸画面:
乌黑的空荡荡的街道上,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啊走,走啊走,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间或还有大风呼号,大雨滂沱……
一个脏兮兮的婴儿被人从垃圾堆上刨出来,一脸嫌弃地拍拍打打整理着……
你小时候有没有过受到过像这样远远超过一万点的伤害?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在完成了小说《格列佛游记》之后,曾写过一篇小文《一个小小的建议》。在文中,他假意向英国政府提议将爱尔兰贫民的婴儿当作肉食出售,用以讽刺政府对待爱尔兰人的不公正做法。
吃掉一个婴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样的兽行仅仅是想一想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
有一个叫汤姆的男孩也深受这个念头的折磨,不得不竭尽全力与此种恐怖对抗,这正是今天要推介的绘本《不要吃掉宝宝!》所讲述的故事。
文/图:[美】埃米·扬
翻译:崔维燕
一切源于汤姆家中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他的妈妈新近生了一个小宝宝。汤姆周围的大人们都热烈地表达着对新生儿的喜爱之情,夸张地诉说他可爱到让人想吃掉他。
奶奶:“瞧,他多可爱呀!……嗯——我真想咬他一口。”
露露阿姨:“噢,看看这个可爱的小甜心,真忍不住想把他一口吃掉哇!”
妈妈:“噢——好想在他胖嘟嘟的脸蛋上咬一口。”
咪咪小姑:“哎呀,他看起来可真好吃。看他那胖胖嫩嫩的大腿!”
他们完全沉浸在迎接新生儿的喜悦之中,却不曾想到这些发自肺腑的爱的表达却令汤姆大为恐慌。作为一个天真的孩童,汤姆尚未成长到能够以理性分辨成人语言所包含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他无法了解所谓的“吃掉”仅仅是一种夸张的语言修辞,而只能从他自己最熟悉的“吃”这个动词的本初意义出发,来认知、预测、评判周围世界的变化,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与自身的关联。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那颗敏感、稚嫩的心灵只能一次次经历成人于无意间对其造成的情感伤害与心理恐怖。
可怜的汤姆想象着大人们吃掉了小婴孩,下一个就该轮到他了。这时,汤姆脑海中的大人,包括他的至亲,一律手拿叉子,面朝向他,一副准备大快朵颐的模样。
为了应对生命中的危机而自发生成的内心幻象,汤姆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拿手戏,用奔跑、翻筋斗之类的顽皮行为不断吸引他眼中的饕餮客,而且每一次也都能成功地转移他们对小弟弟的注意力。这些言行在成人眼中是幼稚可笑的,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是汤姆在与一个小小的婴孩争夺成人的注意力。
但是,汤姆自己明白,他是在拿出全部的勇气和本领察言观色,无条件地投入到对抗所谓恐怖食人的行动之中。
当亲朋好友聚集而来,当爸爸进入守护小婴孩的最后堡垒—汤姆的房间,那一刻,画面上原本五彩的家庭环境变为纯白的背景。这就把读者的目光集中到了故事的冲突双方。这是汤姆第一次明确告知父母他内心的恐惧,他的眼角上挂着一滴泪水,情态毕露地表明了他的焦虑与惊骇。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时刻,俯下身躯的父母暂时安抚了汤姆的情绪。也许,在今后的日子里,汤姆仍然需要父母一次次这样的俯身安慰与细心呵护。这样的亲子交流一旦被开启,就终将成为保护童心的有益之举。
在汤姆所有的言行之中,都闪现着一颗美好童心所散发出来的丰足挚爱。这颗童心是什么?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所言,童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样一颗童心看似弱小无助,却总是充满行动的力量,总能引导孩童直面眼中的真实,追随善念、阻遏恶行。它弥足珍贵,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动、震撼、激励着那些关注儿童,以之为鉴的成人。
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及其最终的圆满结局则在提醒成人,应当重新审视自己与儿童的交往方式,不断俯下身躯了解儿童面对世界的方式与特点,寻求恰当的方式驱散他们内心的恐惧,呵护他们美好的童心,与之一同构建充满爱与温馨的小世界。
同时,这样一本色彩明丽典雅、主人公心理与行为十分接近现实儿童的绘本,将会自然而然地把小读者引领到故事的外部场景与内在层面之中,从而在他们那里引发强烈的情绪共鸣和内心回应。
延伸阅读:
家有二宝,手足情深可容易?
爱不用分,爱会成长
步步惊心、爱的测试题:你还爱我吗?
你跟得上孩子的大师级脑洞吗?
给那个悄悄藏了心事的小孩儿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