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谁比较伟大?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不要拿别人给的东西。咱们不贪心,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要。
从小爸爸就劝诫我:要虚心听别人的意见。老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虚心是行走人生的一根手杖。
爸爸妈妈都是老式的知识份子,谨慎、谦逊、克己、杜绝贪欲,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为我树立的生活准则。
当然,无论是我这样从小“听妈妈的话”的乖乖女,还是凡事都拧着劲儿的叛逆小子,总是要在自己的人生里磕磕碰碰,去检验每一条处世原则的“对”与“不对”,“该”和“不该”。
到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又会为孩子立怎样的规矩呢?
女儿游游第一次去同学家做客。回来跟我说:“妈妈,冰冰姥姥给我一个蛋糕,我可以吃吗?”
我说:“可以呀。你如果喜欢吃,就大大方方地接过来,说谢谢,就可以了。”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爸爸妈妈放心让你去玩的人家,肯定是可以信赖的。他们招待你好吃的好玩的,也是因为欢迎你去。所以,咱们大方一些,没关系的。”
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因为游游是个谨慎又容易害羞的孩子,我总是要抓住机会鼓励她放开一些。
然后她又问我:“那如果是我不喜欢吃的呢?”
呃,这个呀……
我先是说:“那就不要勉强。告诉对方你不喜欢吃,礼貌地谢谢人家。也不会有人勉强你。你也不必勉强自己。”
但是想了想,我又补充:“有的时候,如果对方特别热情,而且,人家为了你,费好大力气做的吃的,或者安排的活动,即使你不喜欢,礼貌上来说,也应该尝试一下哈。”
“不过呢……你等会儿,我想想……”
“哎呀算了,妈妈,”游游已经不耐烦我的碎碎念,跑开去玩了。
————这是孩子长大了的分割线—————
最近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总想提炼点儿“人生忠告”,但是孩子大了,事情就复杂了,世界也丰富了,他们需要的,不是规条,不是界限,而是——智慧。
比如,关于“给”和“拿”的智慧。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有一个农夫,
每天早上都对他的狗儿说:
“走,咱们去看看苹果成熟了没?”
这是一本有着浓浓的民间故事风味的绘本,即便没有说“很久很久以前”,但字里行间已经营造出一种时空消弭,天地宁静的氛围,就像围坐在炉火前,仰望着故事爷爷意味深长的面容。
故事里,农夫分别遇到两个小矮人,一黑一白,尖帽尖耳,很像是欧洲老故事里的小精灵。
他们都宣称自己握有”让人生美好“的秘诀,不同的是,一个主张“拿“——全力去拿,拿到所有,另一个崇尚”给“,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像我这样聪明的大人,读到这里,嘴角已经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
但是,作者克里斯·拉希卡,作为三次凯迪克金奖的获得者,显然并不止步于讲一个善恶分明的老故事,而是一路哐当哐当地抛出惊喜。
克里斯·拉希卡
美国著名的童书作家和插图画家,也是一位骑行爱好者,中提琴手,为孩子们创作了超过50本儿童图画书。
首先,
农夫听从“拿拿”的建议,
拿走了老太太所有的南瓜。
把别人的东西都拿走,会有什么结果?惯常的思维是:这也太自私了吧,那别人怎么办?
然而,农夫的遭遇是:拿走的一切,都成为了自己的负担。
其次,“拿“还不仅仅是拿东西,还”拿“想法。
”听她说,让她给你出主意,“小矮人“拿拿”对农夫附耳交代。
当有人,而且是看起来比你更有经验的人热心地给你出主意,听,还是不听呢?
这是所有人都曾遭遇过的难题。
然后,是“给给”登场。
听从“给给”的指引,农夫不但送出了自己所有的苹果,
还贡献了脑子里所有的想法。
相对于自私的索取,“利他”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更容易被称颂和赞赏的。
那么,农夫这一次,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了吗?
他会像我们猜测的那样,获得掌声与鲜花吗
这是个饶有趣味的故事。配合着与简单平实的文字风格迥异的大胆粗旷的图画,展开了一个巨大的猜想、欣赏、思考和争论的空间。
很多我们会想要传递给孩子,却又不知道怎么说得明白的概念都可以从这个故事里延伸出来。
比如
索取要有度,那么给予呢?
别人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之间,除了取舍,还有别的选择吗?
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可以有很多种搭配,结合,与创想?
游游看完了说:“我觉得两个小矮人好像是动画片里的小天使和小魔鬼。”但是自己又挠挠头说:“好想也不是。他们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者坏的。”
嗯。恭喜你小孩,一个“不一定就是好或者就是坏的”的新世界,向你打开大门了。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