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儿子又被剃了个光头,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新发型不是那么满意,嘟着嘴巴。外婆笑着对他说:“跟你妈妈小时候一个样,不过,你比她强,至少你没哭。”于是儿子缠着外婆讲我小时候的糗事。外婆说:“你妈妈要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怕每天给她梳小辫子太麻烦,我们就给她剪成了运动短发,像男孩子一样。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大哭了起来,非要我们把头发给她长回去不可。给她剪头发的理发师还被她狠狠咬了两口呢。

这个故事一直被儿子津津乐道,让他知道,如今“伟大正确”的妈妈,也曾经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或者表达情绪,在极其失望的时候会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甚至还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我们的童年,在父母口中,其实并不遥远,尤其是我们曾经做过的那些“感情用事”,往往被父母记忆犹新。如今,把儿童教育当做事业的我,开始用专业的眼光来分析这些所谓的“感情用事”,我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我们与自己或者其他人进行的最真实的交流。

这种交流实际上与预期目的和真实事件存在着落差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我看到头发变短,对自己美丽容貌的预期,与实际上看到的形象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我的痛哭失声。而与之相反的快乐,则可以理解为,当我看到一个满意的发型时,预期与结果相符而产生的感受。

假如我们能依此来理解孩子的情感,其实也就很容易去解释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积极或者消极情绪了。

这套《我的情绪绘本》,体贴入微地观察孩子,表现孩子,把童年的快乐、失望、孤单、忧愁、害羞、惊讶、愤怒的情绪都表现得真实而感人,把一个鲜活而主动的童年展现在读者面前。


1595557904806202.jpg


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了某些先天的特性,我们可以称之为性情,但其尚不可称为性格,因为性格是个体在与周遭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的过程,称为社会化过程。

儿童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至少涉及三个方面:

学习理解情绪情感;

获得一些对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

知道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表达更符合人们对自己的预期。

先理解情绪

理解情绪情感,包括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出现的某种感受,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包括理解真实的情感和伪装的情感;包括理解别人的情感,以及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等。


1595557959961685.jpg


《我的情绪绘本》情绪的表现作了非常详细的描摹:

“我担心时,就像被猫盯上,无路可走的小鸟”,

“朋友们不和我玩儿了,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时,我很担心”

“我知道大人也有担心的事”

“有时候,我会做一些让大人担心的事”

……

情绪的调控

在理解情绪的基础上,孩子在与别人真实的交往中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比如积极地解决问题;用外部行为宣泄情绪;寻求来自成人、同伴或者幻想伙伴的支持;远离引起不适情绪的环境;用一种情绪压制另一种情绪等。

例如在孩子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像《这不公平》中所描述的那样——“妈妈,我也要新运动鞋”,或者表现出“砰地一声关上门,跺着脚上楼”,


1595557993474625.jpg


甚至用沟通的方式来反抗面临的不公平“快让我用,否则我叫啦”。

情绪的适宜表达

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指向内部的,而情绪的适宜表达则是指向外部的。儿童要学习一套社会认可的“情绪表达规则”,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孩子慢慢发现,要与别人相处,自己需要表现出一种被人接受的,受人喜爱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即使剪了自己不喜欢的发型,也不至于大喊大叫,而是默默接受,或者干脆等着它再次长长。同时,为了不受到斥责或者嘲笑,当孩子在表现愤怒、胆怯、难过时,也会装平静或者逞英雄,这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我们把这种修饰过的表达叫做“部分表达”。虽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和成人的交往中自觉地学习部分表达了,但这种学习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在童年时并不成功。

我们无法期待一个年幼的孩子如此世故老道,但至少可以相信,孩子在努力地学习和发展着,并且是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

而确保这个方向的导航仪,却掌握在成人手中。假如我们能够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宽容的氛围,足够充分的犯错误的机会,他们就可以在试误、模仿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稳定积极的情感,足以应对外部的变化。

反之,假如我们忽略他们真实的情绪感受,或者过早过多地干涉,意图塑造一个自认为适宜的情绪情感外貌,或许我们收获的,只能是一个虚假的表象,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内心。


1595558034181010.jpg


很庆幸这套《我的情绪绘本》能如此细致、系统、多元而开放地讨论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它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反观内心的通道,更为成人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

当我们和孩子共同阅读这套书时,鼓励孩子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感受故事中的主角,帮助主角给出开放性的答案。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小读者享受这本书丰富的内涵。同理,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妨把书中的每一个情绪和事件都与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的童年经历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成长。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