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呀妈妈!我也想掉进那个洞里
提到洞洞书,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洞洞可以是方的,也可以是圆的,甚至还可以是不规则的,而洞洞书作为立体书的一种,也已然成为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代名词。那么,是不是只要在纸上挖个洞,就可以做成一本有趣的洞洞书了呢?洞洞书吸引孩子的秘密又在哪里?
为了找到答案,我特意拿了一本新出的洞洞书《睡午觉的小金鱼》去请教了最最厉害的“专家”—孩子们。
三四岁的小朋友,显然在对故事本身产生兴趣之前,首先会被洞洞吸引,继而他们的手指就会伸到洞里去。他们觉得很有趣,于是不再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翻书,而是通过抠洞洞来翻页,嘴巴里可能还会念念有词:“变大了变大了……变小了变小了……”来来回回玩好几遍。
大人可能会担忧:孩子的注意力全被洞洞吸引了去,就不好好听故事了,这可怎么办?不要着急,让我们先顺着孩子说的话,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去看。
是什么变大了?
原来,一朵小小的云飘了过来,滴滴答答下雨了。
小小的云越来越大,雨,越下越大,池塘也越变越大。
还有呢?画面上的小动物越来越多。
还有呢?吵吵闹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
还有呢?睡午觉的小金鱼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了。
翻到书的正中央,小金鱼的脾气终于按捺不住,爆发出来啦。
接下来,洞洞又慢慢变小了,这又是什么变小了?
云朵变小了,
池塘变小了,
小动物也越来越少了……
小金鱼还在生气呢。
可是……他突然感到有点寂寞。
这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这个故事里,语言也好,图画也好,都是在讲一件事——有些东西慢慢变大,然后又慢慢变小。在低幼绘本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其结构,这个结构有一定的节奏,孩子会跟着这个节奏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故事里。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重复,我们可以看到从递增到递减的结构变化,而书的中间正好是转折点,也是情节的最高潮,好像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来。这么想来,孩子在还没有开始听故事之前,就已经用手摸到了这个故事的骨架(或者说是结构)了呢!
所以,洞洞书里的洞洞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甚至是推进故事发展的关键结构。
在一般图画书的亲子阅读中,孩子开动的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而阅读洞洞书时,他们还会用上手,所以引发的是听觉、视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这三个层面的感受协同一体,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作用,就会让孩子更喜欢这本书。
回到小金鱼的故事里来,在图文之外,不断变大又变小的,其实还有读者的情绪。
我们跟着小金鱼体验了从期待到落寞这样的心理过程。
孩子一遍一遍地阅读,一点一点地感受,就好像在演练着生活,从感知到感悟。
低幼绘本正是通过图文形成的特定结构,把孩子带进故事,引发情感的共鸣。
更多好玩的洞洞书~
《小鼠波波》作者露西·卡曾斯新作
一只小啄木鸟开始学习啄洞,它啄了树干、啄了房门、啄了衣服、啄了网球拍……还在小便池上留下了一个窝。伴随笃笃笃的节奏,触摸大小不同的各种“洞洞”,宝宝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各样物品,并感受到小啄木鸟爱上啄洞的快乐和热情。
好饿好饿的鱼在海里游,看到一条小红鱼,大口一张—真好吃!哇,背鳍和脸颊都变红了!看到一只小螃蟹,大口一张—哇,身体长出两把“大剪刀”!看到小乌贼和闪闪发光的鱼,大口一张……好饿好饿的鱼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宝宝可以用小手戳一戳,可以透过小洞洞看一看,还可以通过小洞洞预测下一页的内容,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也开发了空间想象能力。
一只手指狐狸把小猪噗噗和豚豚带到了恐龙王国,形态各异的史前恐龙接连预备登场。现在请你把手指伸进洞洞,给恐龙们来个大变身!嗖—暴龙嘴里长出了尖牙;嗖—无齿翼龙展开了巨大的翅膀;嗖—剑龙的尾巴生出了尖刺……
爱恐龙、爱冒险的宝贝们,快和噗噗、豚豚开始这趟惊心动魄的旅程吧!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