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的女儿7岁,在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忽然问了我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翻开博客旧文目录,记录还在。那天傍晚与女儿的对答,历历在目。

(我记录的时候叫她丽贝卡,好像跟当时正在读的一本小说有关。)

丽贝卡下课回来,见我躺在床上休息,便跑过来腻啊腻。

忽然就说:“要是你死了怎么办?”

有时她就是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说:“还要很长时间呢。”

她继续追问:“可是要是你死了怎么办?”

然后抬起扎在我身上的小脑袋,一头蓬乱的短发把眼睛都遮住了,说:

“我一想到要是你死了就会忍不住哭起来。”

然后,眼泪就掉了下来,发出呜呜的声音。

我的多愁善感的丽贝卡呵。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抚摸着她的一头乱发,说:

“看到书架上面了吗?那个袋子里,我买了假发诶。”

她含着眼泪抬头去看,不再呜咽出声。

(想不起来我为什么要提到假发,大概只是想用件好玩儿的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

“我会活很久很久,一直陪着你。我争取做到。”

“那你就得多注意身体。”

“是啊。”

“要像MARY的太姥姥一样活到99岁。”

“MARY是谁?”

“我们班英语课的同学,她的太姥姥差一岁就100岁啦。”

“嗯,好吧,我也争取活到99岁。”

她终于平静了下来。

“你还记得《爷爷变成了幽灵》那本书吗?”

“我知道,我有两本。”

“只有一本了,那一本不是送给个个了?”

“我知道在哪里,我去拿。”

然后,我们开始一起读这本书。

之前和丽贝卡读的时候,没有像今天这样伤感。

还担心丽贝卡小朋友又会眼泪大发作,还好,一本书平静地念完了。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因为忘了和小孩说再见。”丽贝卡说。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丽贝卡开始大笑着分析。

“人不可能是先知,说我下一分种要死了,现在要说再见,然后……嘭,就倒下死掉了……哈哈”她开始眉飞色舞地想像,在床上滚来滚去。

那一天的后来,她就一直开心得像一只小青蛙,唧里呱啦的。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讲述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发生的图画书。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从不知道,一个孩子面对死亡这样难于表达的命题,有书可以帮助他们来理解和面对。回想儿时那些惊心动魄、曲折幽暗的自我心理斗争,脆弱又绝望的时刻……成年后不免经常会反省“如今这么粗糙是不是就是因为心里缺少照拂的缘故”?亲人离去时,大人尚且自顾不暇,小孩是还不懂的、没那么痛的。害怕?不至于吧……他们觉得小孩子很容易就不记得许多事了。

《爷爷变成了幽灵》的最后,小艾斯本终于意识到,他有一件事忘了跟爷爷说。爷爷在小艾斯本身边徘徊了那么久,也终于想起来他有什么重要事情忘记了——他忘了跟小艾斯本说再见!

好好说再见——这件事如此重要。向最爱的人,就好像再次郑重其事地说——我爱你。所以,再见!不怕!因为再见就是总会有一个时候,或者以某种方式,我们会再见啊。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和孩子一起面对失亲之痛的图画书,说的也是这样的主题。只是,它的风格和表达更清晰明了,像是十万个为什么……解答一个孩子,从失去所爱的人的感受中理解生命,也理解世界的运转与规律。


1595839070177561.jpg


故事的节奏几乎全部都是问与答的形式推进,只有最开始是用叙述的方式交待的:


1595839089460316.jpg


你觉得当亲人离开时,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呢?

他们关心——

第一问:

孩子:“可是,去世是什么意思?”

妈妈:“就是一个人不会再醒过来了,不会再呼吸、思考、吃东西。你还记得咱们家猫咪恩卡死的时候吗?”

第二问:

孩子:“可是,人为什么一定要死?”

妈妈:“如果人都不死,地球就要被挤爆了!”

第三问:

孩子:“我会不会忘了外婆?”

妈妈:“当然不会。我们的身体里都有外婆的一小部分,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关于她的回忆。就好像当我们看着小莫(大猫咪恩卡的小猫咪)的时候……”

第四问:

孩子:“人死了以后会去哪儿?”

妈妈:“没有人真的知道。有些人觉得我们会一直睡下去。有些人相信我们会变成别的东西再回来。可能是狗、昆虫,或是鱼!还有人觉得我们会去一个叫天堂的快乐地方。”

第五问:

孩子:“现在外婆去世了,谁来照看我?我会不会被丢下不管,只能和小莫做伴?”

妈妈:“别担心,有很多人都想要帮忙照看你,比如苏西。”

第六问:

孩子:“可是,我还没来得及跟外婆说再见。”

妈妈:“我们可以在外婆的葬礼上跟她说再见。到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分享回忆、唱歌,也会祈祷。然后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让大家可以去纪念她。”

第七问:

孩子:“我怎么才能记住外婆?”

妈妈:“你可以把她的样子画下来。”

可是,在所有的这些疑问被解答了之后,孩子说:

“我好伤心,我想念外婆。”

 

1595839115272397.jpg


是的,我们纵使理解了世界,理解了生命的过程,可是因为失去,我们还是伤心,因为想念而格外难过和痛。

妈妈说:

“我知道,那没关系。有时候我们会想念外婆,会感到伤心。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和外婆在一起时开心的事儿,就像我们那次去度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外婆。”

这是在安慰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在安慰自己呢?

许多年前,有人曾经对我说:伤心是一种感受。

她没有说是好的还是坏的感受,她教会我静静感受它。在感受的过程中,除了获得了某种认知,似乎在慢下来的体会中,拥有了体谅与包容,同时具有了一些力量,继续面对生活与未来。

现在我想说:想念是一种感受。学会说再见也是一种感受。

这是一堂特别重要的心理课。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