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幼儿园大班起,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中间就盛行一种游戏:几个孩子在一起,组成一个“队”,比如“巴啦啦小魔仙队“,”美美队“,”公主队“之类。

”然后呢?“记得我曾经这样问女儿。

”什么然后?“她很讶异。

“我是说,组完队之后,你们干什么?”

“不干什么呀!”

“就只是组个队?”

“对啊!”她瞪着我,仿佛我是外星来客。

这叫什么游戏啊!我嗤之以鼻。但孩子们却热情万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不常就听她念叨关于“我们队”的事。

比如:

甲不让乙参加她们队。

乙于是和丙自己组了个队。

丁的队约好第二天都穿小短裙连裤袜,不穿的人就不可以再参加这个队了。

还有谁和谁吵架了,于是一个队分裂为两个队。

谁想不好该加入哪个队,纠结犹豫了好几天。

……

天哪!我听得头痛,问:“你们觉得这个有意思吗?干嘛不玩儿点有意义的游戏?”

“我们觉得这个就很有意思啊!”女儿笑着跑开。

随着女儿长大,也随着我对儿童心理与儿童社交生活的不断学习,对小姑娘们当年的“组队”游戏,渐渐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洞察。

社会心理学家说,团体意识与归属需求是根植于人心的社交法则。

无论是谁,无关年龄、地域与文化差异,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想要从属于某个群体的”渴望,也都会因为“被群体排挤”而承受巨大的压力。

幼儿园时期的“我们队”与“你们队”,或许只是玩闹性质的社交尝试,到了青春期,校园和班级里就会出现明显的“阶层”和“小团体”。

无论对5岁还是15岁来说,“不,你不能和我们一起玩”都是最残酷的拒绝,也是最有杀伤力的社交武器。

小团体问题,也是孩子们迟早要面对的社交课题。

所以,今天早上,读到《黑白俱乐部》时,我与长颈鹿乔治对视一眼,会心微笑。


1595903093776432.jpg


可以说,这是一则动物寓言。

企鹅组织了一个黑白俱乐部,只有动物园里黑白两色的动物才能参加。

长颈鹿乔治因此被拦在门外。

好朋友狐猴西莫表示爱莫能助,挥挥手,自己去玩耍了。

被排挤的乔治夜不能寐,他的忧伤落寞与黑白俱乐部里爆棚的欢乐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停一下,

先别着急往后翻


1595903123535678.jpg


我们来想一想,假如是我们自己的孩子遭遇类似情境,我们会怎么办呢?

乔治也在努力想办法。

他决定干脆自己搞一个俱乐部——长颈鹿俱乐部!

然而,

自己好像是动物园里唯一的长颈鹿啊!

好吧,咱扩大范围,来一个——黄棕色斑点俱乐部。

这次有了两个成员。

当高高大大的乔治俯身与个头小小的鸟儿打招呼,他忽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1595903158987739.jpg


高矮俱乐部成立了

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明白这个俱乐部的妙处——

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里是 “我们都来想一想” 分割处 

故事大家可以找机会自己去读。(一定要读哦,里面有特别多好玩,甚至略烧脑的小细节。)

我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

《黑白俱乐部》呈现了我们帮助孩子处理社交困境的一个绝佳范例。

首先,充分认同了孩子被排挤,被拒绝时的糟糕感受。

乔治为了加入”黑白俱乐部“想尽个各种办法,虽然轻松诙谐的画面很好地调剂了气氛,但读者仍然能对乔治的渴望和努力感同身受。

然后,示范了婉转迂回的智慧。

人与人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作者构建的”黑白俱乐部“是不是也暗藏深意呢?)。

”他打你你打回去“,或者“他欺负咱们,咱们就不跟他玩了”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孩子承受更多压力,甚至面临进一步被群体抛弃的风险。

乔治也不是立马就找到完美解决方案的,而一次次的尝试过程,也都能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思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看到人与人相处最美妙的状态——和,而不同。

最后最后最后……

再啰嗦几句。

和所有优秀的绘本一样,乐趣和智慧并不仅仅为孩子准备。故事里的乔治靠一己之力完美解决了自己的困境,但在实际生活中,孩子往往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建立起一个人人都能得到欢乐,找到位置的“高矮俱乐部”。

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