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倩华:看见童年的真相
很多孩子有一条爱不释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离,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学家会从“安全感”的观点来看阿文和小毯子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到处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虑,他们不停地成长,等于不停地在适应随成长而来的变化。所以,他们需要有稳定和连续性的感觉,来平衡变动所造成的不安。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毯子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也是阿文的“朋友”。
从大人的科学观点看来毫无生命情感的毯子,对喜爱它的阿文而言,却是有情有义的主体,“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
也是亲密忠实的同伴,跟着他高兴、害怕,陪伴他度过每一个独处的时刻;
对阿文而言,小毯子独一无二;在阿文的想象里,小毯子真的需要他。
大人命令他放弃小毯子,就像逼迫他背弃一个朋友,切断一个相亲相爱的关系,大人的理由何在?
爸爸妈妈说,小毯子又破旧又脏。阿文不以为意,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说他的好朋友是丑八怪。只因为大人看不顺眼,就要小孩丢弃所爱,似乎不大正当,隔壁的阿姨搬出堂皇的说法:“阿文长大了。”这是成长阶段理论帮助大人了解孩子之后的负效应,使许多大人紧张担忧,怕孩子没有按照理论做人:做了这个阶段不该做的,或者没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例如:拿着小毯子,“像长不大的孩子”。
小毯子真的妨碍阿文的正常发展吗?我们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语言、动作,他的伶俐机智和丰富敏锐的情绪,不正为他的健康正常,提供活生生的证据吗?况且,“长大”是内在生命人格的成长,不因外力强制而产生,不由外在形式包装而决定。强制没收阿文的小毯子,会使他“是”一个长大的人,或者,永远只是“像”长大的人?
不过,幸好这个故事有尊重孩子的作者,使它免于偏颇和俗套,他尊重孩子世界的真相——
成长终究包括变动,在新和旧之间取舍,在取和舍之间挣扎,只盼挣扎之后是进步、成熟。这是孩子真真切切地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练习的功课。“上学”使故事的冲突达到最高点,象征学习的必要性和代价,让阿文在这个无可奈何的处境下,放声大哭。
成长的痛,需要表达,需要同情。流泪之后,一定要留下伤痕吗?作者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故事发展出的内在逻辑是:不能带小毯子,因为不方便;焦点在此转向如何使大家方便,停止了先前对小毯子和阿文的价值审判和压迫。
当大人停止哄骗孩子(以毛毯小精灵调换出小毯子)、暗中操控(将小毯子泡在醋中),而以照顾心灵需要的方式来商量,孩子才能接受,成长的伤痛,值得关心、了解和安慰,这是重要的亲子课题。
孩子常从父母的表情、动作、接触方式和距离(而非语言)来判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了解。
阿文的爸爸妈妈是有趣的角色安排。他们的肢体语言充分表现对阿文的关爱,与他非常亲近,但表情常是困惑、无奈的。从图里,我们看到支持孩子的父母,有许多爱,许多疑虑,不张牙舞爪地把自己的担心变成孩子的压力,一次次陪孩子在尝试中历练。
这是好的图画书的特点,具象地诠释文字内涵,塑造丰富的感觉情境,又不限制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本成功的儿童图画书,不仅帮助我们知道、也看到许多关于儿童的真相。
这本成功的儿童图画书的作者就是美国著名童书作家——凯文·亨克斯,除了《阿文的小毯子》,他还有一本同样细腻地关照到孩子情绪的绘本,也深受大家喜爱:
凯文·亨克斯的作品是如此得深受喜爱,
晒晒他的获奖履历:
★1994年《阿文的小毯子》获凯迪克银奖
★2004年《奥莉芙的海洋》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2005年《小猫咪追月亮》获凯迪克金奖
★2014年《比利·米勒的一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2015年《等待》获凯迪克银奖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