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是件不太容易、又有点儿复杂的事儿
“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记忆:幼儿园的时候,不许别的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上小学了, 会介意最好的朋友和别人玩耍;到了初中,捂紧自己的笔记和解题方法………
“分享”是件有点复杂的事。
有的人比较愿意分享物品,有的人乐意分享知识和经验;有些东西可以分享,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分享……
这样一件不太容易、又有点复杂的事情,要怎么教给孩子?
相信每个粑粑麻麻都期待自己的宝贝成为“乐意分享”的孩子。而“难以分享”又恰恰是宝贝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绘本的妙处,就是可以带着你和孩子们一起去学习,一些不容易、又有点复杂的事情。粑粑麻麻们,现在放松下来,和你们的小宝贝一起看个故事吧:
《不是你的,是我的!》
文/图:(英)苏珊娜·莫尔斯
小兔子比卡收到一个礼物——一颗红球。
封面上,它全身紧紧抱着红球,正做着香甜的美梦。可我们都明白,只要红球被挪走一点点,比卡的美梦就会被惊醒,可爱的小兔子可能变脸成“小恶魔”。因为球上写着醒目地大字:“不是你的,是我的!”
“不愿分享”的感觉
我们常常会用“独占心理”“自我中心”来挖掘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可是孩子并不懂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你的,是我的!”的表达才更直接。
这是种怎样的感觉呢?
就是有一样心爱的东西,它只属于自己。
又大又圆的球,只属于比卡自己的球!
就是希望这样心爱的东西,永远只属于自己。
比卡想着:这颗球永远都是我的!
就是拒绝别人(哪怕是朋友们)得到它(哪怕只是暂时的)。
就是,会担心失去它……
比卡担心有人偷偷把球拿走。
所以不论到那儿,都会把球带在身边。
在这本不足40页的绘本里,作者用了20页来描绘比卡内在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把整个故事当做“帮助一个不爱分享的小孩变得爱分享”的案例,那前面的铺垫显得很漫长。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功夫呈现比卡的感觉?
现实中,大人通常会急切地想要解决问题,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直奔目标——“让孩子能分享就好啦”“愿意把东西给别人就行”“不抢别人东西就行”。只注重结果,却并未仔细聆听孩子的心声、认真体会他们的处境。
改变的前提是内心的敞开。帮助孩子变得愿意分享,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让孩子也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当看到比卡亲昵地抱着球、和球在一起时满足的神态、和球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无需多言,我们就知道这颗球对于比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就能理解,在“不愿意分享”背后那些微妙的心情。(或者说“回忆起”更准确,我们都曾是小孩。再说,大人也有不愿分享的时候呀。)
孩子在看到比卡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我的感觉被说出来了,有人懂得我的感受,我没有被指责和强迫。这种接纳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营造关系的过程,是深入孩子内心的过程,比单纯的“分享”结果重要的多。而接下来,只要一个转机,就会带来改变的可能。
学会“分享”,要一步一步来
有一天,比卡的球瘪了。
他只好向朋友们求助。两个朋友补好了球,比卡很开心,决定把球借给大家玩一玩。
说是一起玩儿,可比卡耍着各种小把戏——把球举高、踩在脚下、埋到土里……不用说,比卡“不是你的,是我的”的小独占心在暗暗作祟,和尚还微小的分享心抗衡着。
看到这一页的时候,我一边为比卡的顽皮的小动作发笑,一边再次感慨作者刻画心理的细腻。大人不也经常有这样的挣扎吗?我们想做的事做不出来,却经常做不该做的事。我们要给自己很多的耐心去成长,那么孩子面对“尝试分享”的挣扎,就更需要大人给出耐心和鼓励了。
体会“分享”的喜悦
在经历一系列的纠结后,比卡终于把球从手里松开了。
估计很多粑粑麻麻都大大舒了一口气。目标已达成,故事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不是的。
在这个故事里的结局里,作者仿佛给我们预设了一个问题,也是引导粑粑麻麻们思考的一个“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教导孩子“乐意分享”?
(小孩子心里,更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者说需要一个明确的根基:“为什么要学会分享?”)
因为社会文化提倡分享?
因为不分享就交不到朋友?
还是……?
我想,作者深谙这样的道理:外在的约束和刻板的规条不会产生真正的效力。
如果只是跟随社会的文化主流,迫于人际关系的压力或是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去“分享”,孩子的分享行为也只是口是心非,最终会像无源的泉水,很快干涸。
但若孩子能真正体会到“分享”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比“只属于自己”的快乐更大;向外走,比自己独在的天地的更宽广、更自由,那这就会成为孩子分享的无限动力和源泉。
结尾惊喜!
比卡的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如果你已品尝到这样的喜悦,就和孩子、和身边的人一起分享吧^ ^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