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手的时候,

这本《医生,你好!》在我看来,是一本标准的低幼绘本。


1596177070296679.jpg


纸板书,贴心地切了圆角,合适小手翻拿的小开本,鲜明的色彩,呆萌的动物形象,有一点小幽默,讲一点生活常识……


1596177082345689.jpg


一切都刚刚好,适合两三岁的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共度一段轻松愉快的阅读时光。

我觉得太妙了。又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仔细观察每个细节,揣摩每个角色脸上的表情,发现一切都早有暗示,都有精心的铺陈和周密的安排。


未标题-6.jpg


整个阅读的过程,就像参与了一次探案,原本普通的阅读体验,变得曲折丰富,乐趣翻倍。

等等——

真的是这样吗?

对这样一本特别的绘本,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能欣然接受的。一方面觉得好玩,有绘本中并不多见的黑色幽默,非常智慧。另一方面,其实是怕吓到孩子。担心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环境非常不安全。

如果孩子本来就害怕去医院,这一来,不是更不敢去了?

我完全理解这样的担心。

这篇文章,就来说说我对这本“惊悚小书”的一些个人看法。

这本书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吗?

1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

读过这本书,我们大人的判断是:画风轻松好玩,但是情节,细细琢磨,有点恐怖。

那么孩子会怎么想?

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很弱,而与生俱来的感性或者说情绪认知非常敏锐。所以,他们阅读感受主要来自画面,来自色彩、形象、节奏……共同营造的氛围。

画面轻松好玩,孩子就会觉得好玩,画面如果黑暗压抑,他可能就容易觉得恐惧。

打个比方,跟孩子玩游戏“大灰狼抓小动物”的游戏,如果我们扮演的这个大灰狼是夸张滑稽的,那么,即使我们张牙舞爪,叫嚣着“我要吃掉你”,孩子也不会觉得害怕,而是觉得好玩。

我没有关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专业知识,但是,从个人感觉和经验来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荒诞了,完全是脱离现实的,大部分孩子不会由此产生“下次我去看医生,会不会遇到狼,或者会不会被医生吃掉”这样的顾虑。

为了让我的“个人感受”更有说服力,我广泛搜索查阅了国外各个图书销售平台上读者们对这本书的评论。

读到这本书的孩子年龄从2、3岁到6、7岁不等,超过80%的评价是:太好玩了!孩子笑死了!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只读到两个评价是觉得孩子会害怕的。两个评价都很有意思。

一个说邻居的妈妈先买了这本书给孩子,可是因为邻居妈妈自己是医生,孩子看完书之后就整天担心自己的妈妈会在上班的时候被狼吃掉。

另一个呢,本身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害怕看医生而买的这本书,买回家自己先读过,然后写评论说:“这绝不是我想给孩子传递的关于医生和医院的信息,但是这本书真的很好玩,我打算先放两年,等孩子长大一些再给他看。”


1596177107546709.jpg


由这两个评价,刚好能引出我下面想要聊的话题_

给孩子看这样的书,有什么意义呢?

我以为,最大的意义,是增加了新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思考体验。

稍微拔高一点来说,人生复杂,转角总有意外。图书和故事,原本就是我们体验不同生活境遇和不同情绪感受的重要渠道。

阅读不同风格,不同逻辑,不同结局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他们需要感受爱,感受温暖和关怀,也需要撞见意外和错愕,需要了解同一个故事,可能有不同结局,同样的经历,不是所有人都有相似的感受。

这本书,理解为黑色幽默也好,说它是略有“惊悚”也罢,对很多孩子而言,都是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

他们可能大吃一惊,可能觉得非常刺激,甚至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接受。但无论如何,他们心里都会留下一些不一样的痕迹,留下“哦,原来这样也行!“的伏笔。

这本书,在好玩有趣的前提下,带孩子踏出阅读的舒适区,打破对故事固有的期待和熟悉的思考模式,在我看来,这就其独特价值所在。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