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爸爸妈妈可能会有这样有一种感受:

同样的一本绘本,孩子读到的和大人读到的有时候会完全不一样。

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

今天,我们用英国绘本创作金牌搭档珍妮·威尼斯和托尼罗斯的《别放手》来举个例子,看看大家如何从同一本书里得到各自不同的营养。


1596440045870088.jpg


内容梗概

小姑娘苏菲一心想要学会骑自行车,在自学的过程中不得要领,转而向爸爸寻求帮助。

爸爸通过鼓励让苏菲重获自信,在教给女儿骑车的同时,也间接向她传达了面对未来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勇敢、坚强的生活哲学。

苏菲在学习骑车的过程中,因为害怕和对未知的不确定而央求爸爸“别放手”;

苏菲爸爸在耐心地等待后,陪伴女儿继续尝试,随着行车速度愈来愈快,苏菲的身影愈来愈远,“别放手”又成为了苏菲爸爸失落与不舍而自然吐露的心声。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学者、儿童阅读推广人姜珊曾就这本书进行过一次阅读调研:

调研中发现,小一点的孩子的反应比较平淡,在父母带读过程中表现出急躁、迫切想要读完的感觉;5、6岁以上的孩子则明显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

大一点的孩子会很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因为这里有他们自己的经历,他们能在苏菲身上找到自己:喜欢那种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的自由帅气,但又害怕自己摔得没了脾气,这个故事就像把自己的心情呈现出来一般贴心温暖。

猜一猜

在这本书里,孩子的目光停留最久的是哪一页?

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冒险但又担心害怕的小家伙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父母的强大支持和义无反顾的爱,有了爱的支撑孩子才会勇敢起来,渐行渐远。

所以,在看到苏珊再次向爸爸重申自己的担心害怕时,小读者们似乎将自己代入故事中,成了忧心忡忡、面露不安的小主人公,


1596440085447350.jpg


等他们以苏菲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寻找,终于与理解自己的爸爸慈祥又温暖的视线相遇时,内心的羡慕与欣慰自然而然地让目光在此处一再停留。

猜一猜

在所有图画中,最令小朋友们得意、满足的是哪一页?

姜珊告诉我们,在看到苏菲意气风发地骑车前行时,参与调研的小读者们尤其是稍大一旦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稍稍挺起身板(仿佛在模仿苏菲的姿势),脸也会微微扬起,展露笑容。

这很可能是他们为苏菲重拾信心,敢于独立探索未知(森林),勇于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野兽)而感到骄傲,同时也是儿童对于自由、对于以独立的生命个体去体验人生的向往吧。

说到家长的反应,姜珊告诉我们,参与调研的家长无一例外,都很喜欢此书,尤以女性家长更为突出(也可能男性家长不太擅长表达吧)。

“温暖”、“感伤”,几乎是所有家长读后最直接的感受。

猜一猜

大人们在这本书里最感慨的是那一页呢?

他们会一边读着“无论你走到哪儿,总有起伏和颠簸”一边轻轻点头,同时,他们的视线会在苏菲爸爸拭泪的画面长时间地停留。

他们还说起自己曾经也是苏菲,一心想要走南闯北,却很少关注紧随在身后那“看”不见的目光;现在作为“苏菲爸爸”,又提前感受到终将放手的未来一日,心中感慨万千。

猜一猜

在这本书里,大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页?


1596440139345781.jpg


当问及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时,多数家长都选择了父女相拥的画面:

苏菲爸爸和苏菲的重新相聚传递出一种完满的可能,即,无论走到哪里,父母与子女永不分离;虽然放手后地理距离可能会变远,但血脉亲情一定会让家长和孩子无论身在何处,依然心心相印。

一个故事品出不同滋味实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结果,双方都不必,也无法使对方跟自己获得相同的认知与感受。

经典的绘本一定是跨越种族、年龄、性别、地缘等各个因素,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的作品。

年幼的儿童基于自己的年龄、身份和认知来理解故事,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成人则以家长的眼光去领悟情节,补足自己童年时未能参透的深意。

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到的:“很优秀的儿童文学,其实已不只是‘儿童’文学了,而是可以给任何年纪的人阅读和品味,快活地笑起来,或是流下感动的泪。”《别放手!》正是这样一部有着千般滋味的优秀作品。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