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本绘本不谈人生,不励志,不教知识,那它能干什么?
经常为绘本写推荐和导读,无论做什么样的文章,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
这本书为什么好?
“为什么好”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其实,阅读本来就是非常私人的事。)不过,绘本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类,因为主要以儿童为对象,又因为儿童通常需要成人陪伴阅读,所以“选绘本”和“读绘本”特别容易在儿童的感受和体验中,被加入大人的需求。
大人的需求是什么?
最主要是——希望孩子有收获。
要么学知识,或者至少长见识。
要么提升品格:分享、友爱、宽容、诚实……
要么,感受美,获得爱,增长内心的力量。
是的是的,无论是否明白地表达出来,大家对绘本的期待是——
读过这本书,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那怕只是一点点)的人。
基于这样的需求,如果能回答清楚“这本书为什么好”这个问题,这篇推荐至少就算成功了大半吧。
但并不是所有的书
都能做这样的解读。
或者,我更想说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书,
都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解读。
比如今天要分享的这本——
我无法回答“它为什么好”这个问题。
思来想去,还是把我与孩子们共读这本书的过程呈现给你们看吧。或许大家能各自有答案。
在女儿的冬令营里,我申请给孩子们讲一本书。
五六岁的立刻就都围了过来,再大一些的,只谨慎地探起身,看着我。
当发现我拿出来的是一本绘本时,小的欢呼起来,大的那几个,脸上的表情变得矜持,甚至带着一点点不屑——“幼稚!”有的说。“我们都认字了,”另几个说。
没关系,先开始讲吧!
啊,不知怎么有种不好的预感……
没有任何暖场,这一句话刹那间将所有人拉进一幕悬疑剧。
呃,如果看画面就知道,其实也没有那么恐怖啦。由书名的提示,大家自然将目光聚焦在书页右上角的大象身上。
它怡然自得,将要走去哪里 ?
左页这群小人为什么都略带惊恐,他们看见了什么 ?
还有这只小狗,明显是打算跑路,它又看见了什么 ?
我放慢节奏,将书页抬起,又放下,环顾孩子们的小脸。
有的紧张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书上的小人一样。
有的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就是那种把毛毛虫放进小纸盒里递给别人时,脸上的笑容。
那几个大孩子,又抬头看了看我。
快看,真的有人在做坏事。
不行不行,这样做可不行。
“大象被抓走了!”一个小女孩大声说。
“不行不行!”另外一个显然已经入戏了。
那些坏人,要把大象带到哪儿去呢?
我把这一页举高,给大家看。有多少个孩子,就能给出多少个关于“大象去哪儿了”的答案。
由此引发了许多个小小的讨论,关于大象应该去印度还是非洲?关于大象会不会在箱子里被闷死,以及,有没有人吃大象呢?
顺便插一句,将这本书的秘诀是“要慢”。也真的是要在跟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们才有感受——
那么简单的图画与文字,居然能构筑一个巨大的空间,容纳惊喜与猜疑,容纳观察与发现,容纳与常识的映照,和与想象的有趣互动。
我们继续——
哎呀,事情越来越麻烦了。
哎呀,事情越来越糟糕了。
哎呀,事情越来越难办了。
就是我一个字一字,慢慢读完的这几句话,把之前观望的大孩子们也吸引过来了。
然后——
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繁忙热闹的巨大港口。
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一大半。现场的气氛轻松起来。大家各自找到画面上自己感兴趣的点。大部分人被各种车辆船舶吸引,热烈地讨论起来。
再翻一页。
大象在箱子里还好吗?
好担心啊。
以及——
哎呀呀,
大象不见了!
箱子里的大象消失了。
全场寂静。所有的孩子都围过来了。
我们一起,又期待又担心地,怀揣着一万个可能性,翻到下一页——
我要这里卖个关子。
反正你们也够不着追杀我。
欲知后事,
和小朋友一起去读书吧。
这是五味太郎的新书,同系列还有一本《大象哪儿也不去》。
这两本书,不教知识,不谈人生,显然也不打算励志。
我写不出它们“好在哪里”,只能说,我用它们,做了迄今为止我最成功的一个故事会,并且顺利晋升为孩子们心目中“最有趣的阿姨”。
文章的最后,想起之前曾经有一篇关于五味太郎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嗯,虽然已经刷过屏了,还是想要和你们分享这一段:
绘本为什么一定要与孩子的教育相关联?
绘本是一种娱乐性的东西,快乐有不同的层次。
……
我本人不是从教育的出发点创作绘本。我对绘本为什么要和教育关联起来很不可思议。
我只是单纯地想让孩子快乐而已。
——五味太郎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