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女儿放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孩子穿外套,把衣服往身后一甩,打到了旁边的另一个孩子。被打到的孩子急了,上前就要动手。

两个孩子的妈妈都过来劝。被打的很愤怒:“你得给我道歉!”另一个委屈:“我又不是故意的。”“那也得道歉”,一个不依不饶。“就不!”另一个也急了。

这样的冲突,在孩子聚集的地方并不少见。而其中很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孩子们对“道歉”的重视。

一个无论如何坚持要对方道歉——“因为你伤害了我”,另一个则非常不情愿——“因为我不是故意的”。

大人表示很无奈:这孩子怎么这么倔?

是孩子倔吗?

想一想——

有没有每次孩子做错事,比如弄坏了对方的玩具,比如争抢时推到了别人,我们都会要求他道歉。因为道歉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再想一想——

有没有每次别的孩子做错事,比如弄坏了我们的玩具,打闹时不小心撞到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原谅对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

所以,孩子对“道歉”的执念,并非没来由。

礼貌和教养当然重要,宽容和谅解的确是美德。我们希望通过日常互动向孩子传递我们认为对的价值观,也没有错。

唯一的难处在于,对与错的判断并不是做算术题,很多时候没有干脆利落的唯一答案,而是附加着复杂的前情提要。

写到这里,想起同事们前一段时间讨论的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带孩子去别人家玩,会告诉孩子“你是客人,客随主便,要尊重主人的安排。”而当小伙伴来我们家做客时,又会叮嘱孩子:“你的主人,要照顾好客人,让着客人。”

小朋友于是困惑了——到底是应该“主人照顾客人”,还是“客随主便”呢?

这些问题,在大人看来都不是问题。就好像我们早就不会在看电影的时候追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可是孩子们呢?

这是成长中难以回避的课题。

如何让孩子明白,比道德规条更重要的,是我们周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而每个人,都有复杂的情绪,和微妙的心事?

如何让孩子看到,黑与白之间,总有无数深深浅浅的灰色?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除了是非对错之外,还有“看情况”和“不得已”?

明白这些重要的道理,孩子不会学坏,反而会更善解人意,更有同理心,也能在人际关系和生活琐事中更加放松和灵活。

读到绘本《谎话》时,我特别欢喜。

它选择了“说谎”这个重要的话题,帮助我们解决了上面所有这些难题。


1597026849835433.jpg


故事一开头就非常尖锐——

大人们常说,说谎是学坏的第一步。

可是呢,

世界上真的有人不说谎吗?

举的例子也十分……

就拿我老妈来说吧,

她总说自己才刚满25岁,

其实呀,她都38啦。

我喜欢它的坦白,帮孩子们说出心事:

我呢,坦白讲,也会说谎话。

就说那把新买的雨伞吧,

其实是丢在车上忘了拿,

我撒谎说坏人把它偷走了。

夜里憋不住,尿了床,

我撒谎说杯子里的水洒到裤子上了。

读到这里,我敢保证,很多孩子一边笑,一边在暗自长出一口气——“原来,大家都一样。”

我喜欢它恰到好处的戏谑,让严肃的话题讨论保持轻松的气氛。

我也喜欢它的周到严密,像是带着孩子们来了一次对“说谎”这种现象的全面探究。

我还喜欢它细节中流动的暖意,比如这个跨页,真是名副其实的“让人幸福的谎话”。

追问越来越深入——

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吗?

世界上真的有妖怪吗?

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以为有,就真的有吗?

以为没有,就一定是谎话吗?

你有没有答案?

这是一个令我动容的画面——

我,从来不撒谎。

这句是谎话。

我,总是说谎话。

这句是真话。

妈妈问:“这是谁干的?”

我才不会对她说,盘子是弟弟打碎的。


1597026889917882.jpg


这个世界上

有没有比道德规条和是非对错更重要的东西?

这是人生的大课题,

每个人都在找答案。

不过,

至少,搂着孩子读完这本书,

我们和他们都学会了与谎话平静相处,

也学会了,追随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