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奥莉薇。

她会很多东西哦。

她最拿手的一件事就是把人累昏。

她甚至常常把自己也累昏。

这段我相信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的经典台词来自《奥莉薇》。

我身边有许多人是这只小猪的忠实粉丝,以至于,当“奥莉薇系列”有新书上市时,我觉得宣传语不用多说,只一句——

“奥莉薇又来了!”

就足够让大家欢呼雀跃。

奥莉薇的创作者伊恩·福尔克纳形容这只小猪是 headstrong,我们可以理解为“任性、固执……”但似乎都传递不出原词的精妙。

而福尔克纳自己也够headstrong的,多年前,他就坚信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想法“虽然还需要打磨,但我的直觉是对的,是与图画最匹配的”。

因此他拒绝了出版商希望他与更有经验的作家合作创作“奥莉薇”的故事的建议,把画稿带回了家,这一放就是好多年。

微信图片_20200622115935.jpg

伊恩·福尔克纳

到《奥莉薇》最终出版的时候,为了保持画面的简洁和重点突出,他再一次坚持己见,没有在封面放自己的名字。

所以,最初版本的《奥莉薇》,是这样的。


微信图片_20200622115938.jpg

这只小猪一炮而红,不仅获得了当年(2000年)的凯迪克大奖,而且爬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有两种关于成功的故事最容易被传颂。

一种是辗转曲折,一路升级打怪的励志故事,另一种是无心插柳,得命运馈赠的传奇。

奥莉薇的诞生,貌似属于后者——她原本只是福尔克纳画来送给名叫奥莉薇的小侄女的圣诞礼物。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没有哪一种成功是真正偶然的。

在“奥莉薇”诞生之前,福尔克纳已经积累了丰富且独特的创作经验。

他有傲人的学业背景——相继在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 Art Institute)学习艺术与设计。

他也有特别的工作经验——曾作为知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助理(后来成为合作者),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伦敦等地设计并展出系列的舞台作品和服装。

此外,他还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画过无数的插图和封面。

如果要说特别,或是天赋,那就是他能精确把握孩子的心思和感受。

与他签下第一本奥莉薇的资深编辑安妮·施瓦茨评价福尔克纳:“他懂孩子,他能毫无障碍地抓住孩子们的心”。

《奥莉薇》与之后一年出版的《奥莉薇拯救马戏团》,仅在美国本土就合计售出了160万册,还卖出了23国版权。

奥莉薇虽然被设定为一个女孩,4、5岁(并且永远不会长大),居住离曼哈顿市中心不远的郊外,但喜爱奥莉薇的孩子几乎不分性别和年龄和地域。

一位资深的教师和儿童阅读专家说:“那些6岁多的机灵的小姑娘们总能在奥莉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在大声朗读这些故事时,往往是男孩们笑得最大声,并且要求‘再读一遍’。”

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之所以都爱奥莉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从奥莉薇身上看到自己。

1593568855979627.jpg

《奥莉薇》内页

一样的喜怒哀乐

一样的好奇和勇气

一样的执拗,

以及对世界毫无保留的热情。

不知道其他父母如何看待奥莉薇,我自己始终偏爱“捣蛋鬼”和“麻烦精”的故事——

从儿时偶像长袜子皮皮,到当妈妈之后和游游一起认识的,孤儿院里最小的女孩玛德琳,以及胖乎乎的,对一切麻烦都毫不在意的小飞人卡尔松。

而奥莉薇,她几乎令我仰慕。

她的梦想永无边际。

她说干就干,从不畏惧。

面对巨大的世界,她报之以同样巨大的热情。

在孩子们看来,她是一个伙伴,想法做派与任何一个4、5岁的孩子毫无二致。

他们笑嘻嘻地看她闯祸、看她给父母出难题、看她把各种捣乱的事做得堂堂正正理所当然。

她也是一种理想,可以实现最不可思议的愿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接纳与包容,可以直率地说出“要”和“不要”,并坚持到底。

“奥莉薇”系列的的广受好评,不仅仅在于这只小猪的独特魅力,也在于福尔克纳个人风格极其明显的创作方式。

以黑白为主色调,点缀以纯粹艳丽的红,再辅以大片留白,这种呈现,就童书而言,是非常大胆的。

福尔克纳还在故事中留下远远超出儿童的生活内容的细节和或许永远也不会被孩子发现的冷幽默。

奥莉薇在博物馆表示“我只要5分钟就能画出来“的画,是美国抽象派画家杰克逊·波拉克的名作《秋天的旋律30号》,收藏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奥莉薇房间的墙上,贴着被誉为“世界第一夫人”的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的照片。福尔克纳说:“我找不到比她更合适的典范。”

奥莉薇的墙上还出现过著名舞蹈家玛莎·葛兰姆的照片。

这只无所不能的小猪,还在现代舞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在采访中谈到这种“成年人的兴味”时,福尔克纳说:

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风格,我也喜欢。而且,我觉得,当父母们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些书的时候,这些细节会让他们开心一些。

1593568782949558.jpg

新书《奥莉薇游威尼斯》内页

其实,在福尔克纳为《纽约客》画的封面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奥莉薇的气息。

(或许应该倒过来说:在《纽约客》以及其他创作经历中积累沉淀的艺术风格,成就了小猪奥莉薇。)

我们来看一些他的封面作品:

在接受《出版人周刊》采访时,福尔克纳被问到“为孩子创作童书与为像《纽约客》和《纽约时报》这样的期刊创作尖锐讽刺的插画,二者之间有无相似之处?”

他的回答是:“当然,绘画技巧是相似的。除此之外,我做什么工作,就会让自己全心投入其中。

创作奥莉薇,我就用孩子般直接的逻辑思考。为《纽约客》创作封面,我就把自己调到另一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这有点像玩拼词游戏,持续练习,就会变得熟练。”

微信图片_20200622120039.jpg

新书《奥莉薇玩单人乐队》内页

(你看到我们熟悉的小黑猫了吗?)

写到这里,加个小插曲。

在查资料时,有一篇采访谈到奥莉薇出名后,好莱坞曾经和福尔克纳讨论电影的版权。但试过动画样片之后,福尔克纳觉得“过于温馨可爱,过于毛茸茸“,合作最终未能达成。

这倒真真符合奥莉薇headstrong的个性。

如今,这只执拗的小猪又带来新鲜的传奇——

新书——

《奥莉薇游威尼斯》和《奥莉薇玩单人乐队》

1593568649409198.jpg1593568675956488.jpg

前面已经默默给大家看过新书的几个内页了,感觉怎么样呢?

我的感受是:有熟悉的乐趣和幽默,有令我惊讶新鲜的创作手法,以及——

依然令人捧腹,

而且,

笑到停不下来。

是的,

奥莉薇,

又来了……

微信图片_20200622120056.jpg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