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谣?
麻屋子,
红帐子,
里面住个白胖子。
这首谜语式的童谣是小时候外婆常常念给我听的。在40多年的人生岁月中,我常常会想起它,会没来由地在心里默念一遍。念一遍,就能回味一些小小的甜蜜与欢喜。
我也常把它念给我的女儿听,伴随女儿长大,它成为我们许多个欢乐时光的主题曲或背景音。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
这是外婆常常念给我女儿的儿歌,欢快又诙谐,为祖孙二人饭后睡前的亲密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我相信,它也会定格在女儿心灵的天空,成为一颗明亮的星。
我相信每个大人都有关于儿歌的童年记忆,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儿歌的陪伴。
对儿歌的喜爱是跨文化也跨时空的。英语国家的孩子们大概都是听着 “Mary Has a Little Lam”和“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长大。
而在地球迅速缩小为一个村落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对这些歌谣也不陌生。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中,人们好像是自发地选择儿歌、童谣作为与孩子沟通、陪伴,娱乐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呢?
01
童谣带来百变的乐趣。
童谣文字简短,内容却绝不简单。
可以是一幅妙趣横生的图画,比如——
小老鼠,
要过河。
没有船,
过不了。
小鳄鱼
心肠好,
给它们,
搭了一座鳄鱼桥。
摘自童谣绘本《鳄鱼桥》
还可以是诙谐幽默的猜谜游戏。
呼呼吹
身体轻轻有力量,
呼呼吹过几万里,
看不见,真稀奇,
树叶遇见它,轻轻跳下地。
弟弟碰到它,
阿嚏!流鼻涕!
摘自谜语童谣绘本《黑夜里的小精灵》
02
童谣的节奏与韵律帮孩子与世界建立稳定的关系。
很多儿童养育的专业人士都会对父母们强调要尽量保持孩子日常生活节奏的稳定。因为孩子需要“稳定”和“可预期”的感受,这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节奏,既包括实际的生活作息安排,也包括通过视觉(比如阅读)、听觉(比如音乐和歌谣),以及身体感受获得的韵律感。
即使没有学过相关知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用舒缓规律的节奏来拍哄安抚孩子,用欢快的节奏来与孩子玩耍游戏。这是因为我们本能地知道循环往复的节奏对孩子有神奇的影响力。
儿歌,童谣就是韵律和节奏的最佳载体。无论是从爷爷奶奶那里传下来的传统童谣,还是现代的儿童文学作者精心编写的新儿歌,韵律感都是其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轻松哼唱,且歌且舞。
金龟子
金龟子,金龟子,
亮晶晶,像宝石。
它停在小草的脖子上,
小草就像戴了坠子。
……
摘自童谣绘本《小松鼠呼噜呼噜》
孩子们很快就熟悉了这样的韵律和节奏。这让他们觉得饿,世界就在这样的节奏中稳定地运转,一切尽在掌握,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03童谣是阅读和书写的发源,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现在的父母都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研究显示,阅读不仅是一项视觉技能,而且是一项语言技能,而语言知识中,对阅读学习最重要的是音韵知识。
心理学家提出“音韵觉识”这一专业术语,来描述儿童明确的音韵知识。
对还不会阅读的孩子来说,儿歌就是非常好的提高音韵觉识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念儿歌,童谣,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听”出重点词,句子结构,以及韵脚的能力。
其中,绕口令式的儿歌最有意思。这类儿歌不但韵律分明,节奏感强,更充满欢乐的小挑战,是完美的亲子语言游戏。
妈妈骑马
马慢,
妈妈骂马。
妞妞骑牛,
牛拧,
妞妞拧牛。
妈妈骑马
摘自童谣绘本《长扁担,短扁担》
其实,即使不罗列这些优点和用处,童谣、儿歌都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陪女儿听古文课,老师讲《山海经》时说: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共同体,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共同的文化之根。
不由想到,这些童谣,儿歌,在代代相传中,也逐渐成为一个家族的文化共同体,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欢乐,将长幼之间的爱与关怀,将成长中的美好记忆不断沉淀,浓缩,传递。
而一代一代新的儿歌听众和创作者,也不断融合自己新的生活经验,创作新童谣,让这个文化宝库永远充盈着新鲜的生命力。
拉起孩子的小手,一起唱一支童谣。也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小而美的幼苗,它将成为成长的一个伙伴,一幕风景,一串笑声,一种温暖的陪伴。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