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还要用心。”在这个讲述狐狸与大树之间跨界情谊的故事中,体会友谊的真挚、友情的美好。
什么是爱?什么是陪伴?这本绘本以云淡风轻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感细腻深刻的故事,感人至深。从拥有到放手,各自独立,相互尊重,生命旅程就像春夏秋冬的更迭,感受成长过程中每一刻的惊喜、温暖与希望。
一只全身又红又白的狐狸,从大树前路过。大树问候狐狸,狐狸却咝咝叫着逃开了。几个月后,狐狸又经过这里。大树问狐狸它们可以做朋友吗?狐狸说如果有一天,大树也变得又红又白,它们就做朋友……冬天下了第一场大雪,大树请狐狸到树洞避雪。当狐狸走出洞外,眼前映照出一片又红又白的景象。狐狸说每年当大树变得又红又白时,它会来这里。时光飞逝,狐狸信守承诺,在枫红雪白时出现了……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下了一场大雷雨,狐狸又出现了。大树让狐狸到树洞避雨,狐狸却越走越慢,最后倒下了。时光飞逝,在狐狸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新苗……
这个故事讲述了狐狸与大树之间跨界的友谊,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总和之作。我通过自身经历过的离别、得到过的爱与帮助,创作出这样一本绘本……对于孩子来说,“生命”“死亡”“离别”都是复杂且难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在故事中感受到狐狸与大树之间真挚的情谊,看到友情的美好,也就足够了。希望这本绘本,能在某个时刻,碰触到孩子小小的心灵,或许,也能抚慰到为孩子朗读故事的大人。
——绘本作家、插画家陈彦伶
本书作者是新锐绘本作家陈彦伶。她拥有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学位,擅长用设计风格强烈、简约、适度留白的构图来说故事,在《狐狸与树》中,除了构图的精致与美感,色彩的规划也十分严谨,且富含深意……当故事结尾,狐狸用尽最后一口气,在大树又黄又绿时,衔着一粒樱花种子,来到大树旁倒下,用它的生命促成一棵樱花树的发芽成长,有谁能不动容呢?它们成了并肩站立的树——春天开花的樱花树,与秋冬缀满红叶的枫树。这个故事,除了友谊的真谛,还说了更多……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当我打开寄来的邮件时,老花眼镜还没戴,看到《狐狸与树》的封面时,以为是欧美的哪位名插画家的书。等到戴起老花眼镜细看此书,哇!本土怎么会有这么杰出的绘本作家?陈彦伶,这位作者对我来说,是第一次见到她的作品。我记得自己以前在推广绘本的演讲时时常说:“看绘本好像是在看纸上电影!读故事、看图像,都是一种从平面的书本上,获得最高视觉图像的美好享受!” 这本书的主角红狐狸,它活在书上,和朋友一棵大树表演出了精彩的故事。
——中国台湾绘本大师郑明进
有一种友谊,不甜不腻,却能长长久久。有一种爱离开了完全占有,却能够得到更多。人生在世,总会感受到各种不同形式的陪伴,轻如一个微笑、几句对话,重如一生的牵绊。我们的一生在各种关系中体验生命,也在关系的转变中得到体悟和成长……我们在这些改变中琢磨和学习,加深了人生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在《狐狸与树》中,我看见的是对个体意愿的尊重,不因关系就认为自己拥有对对方生命的操控权……自由、舒服,相互尊重的空气,或许就是培养深刻灵魂之爱的土壤。
——中国台湾绘本作家郑若珣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我想郑重推荐给大家。故事中,防卫心很强、很有个性的狐狸,和无限包容、耐心等待的大树,双方的友谊来得很诗意,读到最后,涌出无限暖意,那是生命在孤寂阶段收到默默送来的心意的感动。在这本书的最后,只是由大树轻轻说一句,便留给我们无限的余韵。
——中国台湾绘本作家、译者海狗房东
看完《狐狸与树》后,我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说:“这真是一个很棒的故事,读到结尾时,我的喉头还有点哽咽。”儿子点点头表示同意,他很喜欢故事中的这只狐狸,彩铅的笔触,仿佛把狐狸的毛梳理得很整齐,会有一种想让人触摸的感觉呢!当我一个人重读这个故事时,又再次被这个故事触动心弦,甚至流下了泪水。
——亲子平台“妈咪拜”读者
这本书是我最爱的一本书,画风很美,在讲生命与友谊,有点类似《小王子》的故事。你若驯服了我,就要有掉眼泪的风险。故事最后狐狸撑着身体来见大树最后一面,这时已经让我落泪了。正以为结束了,故事却在最后出现了一棵樱花树,这让我哭个不停。狐狸不只来见大树最后一面,它还为大树带来了种子,因为它担心大树又要孤单了。天啊,这是付出,好感人的友谊和付出!超推荐!
——购书网站“博客来”读者
一开始会觉得好像在哪里看过类似的故事,是否又是相同的剧情?大概也猜到结果会与死亡有关,但看到最后的转折跟狐狸留给大树的礼物,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落下来了。很真诚的心灵交流,很打动人的故事!
——购书网站“博客来”读者
-
创作手记 《爱的总和》作者:陈彦伶 《狐狸与树》作者
说起《狐狸与树》的创作缘起,埋下种子的时间可能比我自己想象的长。
多年前,奶奶离开我的时候,我觉得世界都变了样,我一边剪辑她的告别式影片,一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有一段时间,我看了许多关于“别离”的书,期望能从中寻求解答。“时间”帮了大忙,不论再怎么难以接受,我们最终都会接受,并且在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里,过着我们的生活。
虽然说埋下种子的时间很长,不过开花却是一瞬间。去年某一天,当我望向窗外的一棵大树,金黄色的叶片跟其他树木不同,在绿油油的森林中显得特别醒目。“不知道它会不会很孤单,就只有自己是这样的一棵树。”我这么想着,想着如果有个跟它一样孤单的小家伙能来陪伴它……故事的雏形就浮现出来了。我拿起笔记本,用铅笔记录下这个故事,边写边觉得写字的速度跟不上脑中的情节,画面像电影镜头快速播放着,我必须集中精神,好像一不注意,文字就会从笔记本中飘走,抓不回来。故事好似有它自己的生命,而我必须尽力跟上它。
《狐狸与树》是我作为文图作者创作的第二本绘本,基于故事的风格和氛围,即便不擅长,我还是决定以较为写实的技法呈现。
狐狸,我希望它就像真实存在的动物,笔触上我非常注重动物毛的处理,是否会让人想要碰触它(甚至是摸摸页面也好)?我想画出小狐狸的惊恐、长大时“不在乎就不会受伤”的神情,还有人生到了尽头,还是想一步一步走到大树身旁的步伐。我研究了各个年龄的狐狸,也把狼、狗甚至猫都列入了参考,我觉得我的这只狐狸就像猫科和犬科动物的综合体。我很喜欢狐狸这个角色,表面上看似冷漠,其实暗藏着一颗复杂的心。
大树的绘制也充满了挑战,大树不是人,就算它难过,也流不出眼泪。所以我尝试用树的纹理(在狐狸倒下的页面,大树看起来就像在无声却愤怒地哭喊)、树型延展的姿态、树干或棕或黑的变化,还有叶片落下的方向,来传达它的心境。我有感于枫叶四季的变化,透露出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所以,我在绘制每一片叶片时,都带着“珍惜时光”之意。
这个故事用彩色铅笔完成草图后,连我自己都担心这是一本不容易消化(甚至题材不讨喜)的绘本。我拿给家人和朋友看,他们有的看完淡淡地叹了一口气,有的在我面前流泪,有的说好喜欢,有的说好不舍。不论哪一种,都让我相信这会是一个“有共鸣”的故事。我鼓起勇气,带去给台湾东方出版社的月莺主编看,她马上就决定要签下这本书,给了当时一本个人绘本都还未出版的我莫大的鼓励。我们的合作从画草图到完稿几乎是一气呵成,她保留了我所有的构图配页,但给了我很多用字与绘图上的细节建议,我也从中学习到“细节”其实至关重要,很高兴有这位亦师亦友的伙伴。
这个故事讲述狐狸与大树之间跨界的友谊,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总和之作,我透过自身经历过的离别、得到过的爱与帮助,创作出这样一本绘本。即便我对于自己的能力总是充满怀疑,我的丈夫却坚定地鞭策我在创作的路上前行。他说:“要相信自己!”他就像大树,为我带来安定感。我的父母亲也总是说只要我能快乐,他们就很满足了。这让我对于“无条件的爱”有了反思。故事的结尾,大树从未要求狐狸为它做任何事,但狐狸自发地希望大树别再孤单。就像爱我们的人,一定会希望我们过好每一天,最好还能过得幸福,不论他们在与不在。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为我买了很多绘本,我对绘本的兴趣超过其他。小小的我对于世界有疑惑或伤心的时候,都会去翻翻书柜里的书,这个兴趣即便到了现在也还是没变。对于孩子来说,“生命”“死亡”“离别”都是复杂且难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在故事中感受到狐狸与大树之间真挚的情谊,看到友情的美好,也就足够了。希望这本绘本能在某个时刻碰触到孩子小小的心灵,或者抚慰到为孩子朗读故事的大人。
-
专家推荐 《这次,是树“驯服”了小狐狸》作者:游珮芸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阅读《狐狸与树》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圣·修伯里的《小王子》。来自B612小行星的金发男孩,来到地球之后遇见了一只狐狸,狐狸让男孩花时间“驯服”它,让男孩学会如何建立一段互相珍爱的关系;在离别时,狐狸告诉男孩:“真正重要的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是的,除了用“眼睛”,还要用“心”!而这本《狐狸与树》也一样,值得我们用眼睛仔细“悦读”,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个中的寓意。
色彩、留白、动与静交会的诗意
本书作者是新锐绘本画家陈彦伶。她拥有美国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学位,擅长用设计风格强烈、简约、适度留白的构图来说故事,在《狐狸与树》中,除了构图的精致与美感,色彩的规划也十分严谨,且富含深意。
又红又白的狐狸,遇到了一棵大树。来去自如的狐狸,与伫立于大地不能移动的大树,看似毫无交会点。于是,当寂寞的大树想要跟狐狸做朋友时,狐狸俾倪地拒绝,因为狐狸与树之间的差异太大了。但大树提议,如果有一天它也变得又红又白,是否狐狸就愿意和它做朋友?
时间流转,当冬天到来,下了一场大雪,狐狸又走到了大树下,大树让它躲进树洞取暖。天晴后,狐狸走出树洞,这才发现,大树的叶子全变红了,而且覆盖着白雪!这时候,读者会惊觉,原来这是一棵枫树呀!再回头翻找,会发现开头大树掉下来的绿叶就是枫叶的形状。文字不写“枫树”,也算是一种留白吧?图与文构筑的留白,有如风通透吹过,让人阅读起来充满诗意。
无条件的爱、包容与陪伴的多重寓意
我喜欢这个故事中,狐狸一开始的多疑、桀骜不逊,与后来即便认定大树是朋友之后仍保持独自来去的自由。狐狸每年会到大树的树洞过冬,但仍然保有自己原来的本性与生活的模式,并不因此与大树“黏腻”在一起。
我也喜欢大树愿意用时间等待,愿意无条件、不求回馈地提供狐狸冬季的住所;大树仍然忍不住好奇地问狐狸:“当我又黄又绿的时候,你都去了哪里?”狐狸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如果直接回答了,那这故事就太普通了。
个人的生命经验或许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却不能真正地分享。“我”的体验,无论如何,都无法转换成“你”的体验。在生命与生命的交会时,真正能够分享的,其实也只有一起、只有陪伴。
所以,当故事结尾,狐狸用尽最后一口气,在大树又黄又绿时,衔着一颗樱花种子,来到大树旁倒下,用它的生命促成一棵樱花树的发芽成长,有谁能不动容呢?它们成了并肩站立的树——春天开花的樱花树,与秋冬缀满红叶的枫树。这个故事,除了友谊的真谛,还说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