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434-9597-5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8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8.0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三个愿望
  • 男孩、小狗与大海
  • 我妈妈
  • 谁来我家
  • 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
  • 华夫先生!
  • 我们班的新同学斑杰明·马利
  • 下眼泪雨的一天
  • 咚咚咚!我可以进来吗?
推荐理由

国际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最中意也最难解读的一本作品。他用诙谐的画风、简短的故事,与孩子分享难以理解的观念:社会阶层与价值观,交叉对比出孩子勇于跨越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友谊上更加忠于自己的心态。

公园里的散步,两个家庭两对亲子,不期而遇的故事,与孩子分享价值观。

★199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杰出童书

★1999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提名奖

★1998年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书

★1998年英国科特•马希拉大奖


内容介绍

来自两个不同家庭、一男一女、个性互异的两个小孩儿,加上一位趾高气昂、高贵华丽的妈妈,还有一位失业也失去斗志的爸爸,共计四个人,不约而同地一起带着各自的小狗到公园去散步。男孩贵气十足的妈妈讨厌女孩和她家的小狗;女孩失业的爸爸坐在公园长椅上心情沮丧地翻报纸找工作;忧郁孤独的男孩很开心遇到女孩,并快乐地和她在公园玩;天真开朗的小女孩带爸爸和小狗去公园散步,遇到不快乐的小男孩,邀他一起玩溜滑梯。

作者简介
  • 安东尼·布朗

    世界著名绘本大师。他创作的绘本以超现实风格著称,至今出版了50多本童书,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代表作有《大猩猩》《动物园》《公园里的声音》《我爸爸》《我妈妈》等。他多次荣获国际儿童绘本界重量级奖项:两次荣获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三次荣获库特·麦奇勒奖;2000年,他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英国插画家;他还被评为2009-2011年度英国桂冠童书作家。2021年,安东尼·布朗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安东尼·布朗说:“我相信最好的图画书会在图画与文字之间留下非常诱人的空白,这个空白要靠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从而让书变得妙趣横生。”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颂扬“人和人相处所产生的救赎力量”。

——《出版者周刊》

在英美的课堂里,它看来是安东尼最受教师和孩子们欢迎的图画书之一。在这本书中,安东尼完成了一次难度极高的精彩刺激的挑战,将人们最熟知的日常生活展现得异乎寻常的缤纷喧腾,或许因为是献给孩子的,所以最终没有了骚动与喧哗,而归于和谐与宁静。

——阿甲  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创始人

内页展示
导读
  • 名家推荐 《喧哗与骚动?缤纷与和谐……》
    作者:阿 甲 童书作者、译者和研究者,艾瑞•卡尔荣誉奖获得者

    安东尼•布朗是当今世界如日中天的图画书大师。他很肯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位图画书创作者,换句话说,既不是纯粹的作家也不是纯粹的画家。


    对于安东尼的作品,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其满载谜题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画面,或梦幻或诡异,充满暗示的符号与极具夸张的联想,时而令人凝思,时而使人捧腹。如此神效,主要得益于他自小到大玩得精熟的形状游戏。不过,图画表现方面的巨大成功多少也掩盖了安东尼在文字方面的野心和成就。他反复强调自己是图画书创作者,恐怕就是要提醒大家:你们别忘了,文字也是图画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方面,他也很擅长呢!


    我接触的第一本安东尼的作品就是这本《公园里的声音》。那时我还是个图画书门外汉,逛到香港的英文书店想淘几本图画书作为入门读本。大概是因为其特大的开本与鲜艳温暖的封面吸引了我,随手翻开,一气读完。第一遍我就感觉自己读懂了这本书,后来才知道它或许是安东尼的作品中最不易读懂的一本,现在想来当时对画面的许多细节视若无睹,只是恰好读懂了文字与作品的叙事结构。即使如此,当时就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如果安东尼知道,曾经有位门外汉因为读了他的文字而喜欢上了他的图画书,会不会更得意呢?


    其实,我是在这部作品中读到了自己深爱的另一部作品——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两部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作品之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这种相似很可能只是巧合。


    首先,两者都选择了请四个不同的人来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叙事结构。这种方法本身并不新奇,但一来用于童书极罕见,二来恰好是四个人,每个人的篇幅大致相当,而且事件对应关系非常明显,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


    在《喧哗与骚动》中出场述说的四个人:混混沌沌的白痴三弟班吉、崩溃自杀的大哥昆丁、极端自私的二弟杰生和健康强健的黑人女仆迪尔西。在《公园里的声音》中述说的四个人:傲慢无礼的贵妇妈妈与郁郁寡欢的儿子查尔斯,失业的蓝领工人爸爸与活力四射的女儿脏脏。


    身份与精神状态迥异的四个人,从四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结果当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是要理清楚也不困难,因为其中有一条主线。在《喧哗与骚动》中,真正的主角是三兄弟的妹妹凯蒂,故事的主线则是她的不幸沉沦和整个家族的随之倾颓。福克纳因为太爱怜这位主角了,所以不忍心让她登台自述。而在《公园里的声音》中,显然真正的主角是女孩脏脏,不信你看看另外三个人的叙述,关注的重心都是她,即便是那位贵妇妈妈,也是因为厌恶她而匆匆离去的。这个女孩在安东尼的心目中一定也是非常完美的,她像一束不羁的阳光,所过之处都温暖明亮。


    不过让我多少有些困惑的是,这个女孩的英文名字为Smudge,原意是“污迹”,译为“脏脏”。这怎么可能用作名字,更何况是女孩的名字呢?男孩查尔斯不是也说这名字很古怪吗?这难道是作者随意起的名字?我想,对自己的文笔也颇为自负的安东尼肯定不是随意的。大概在这个故事中有某种对比反讽的趣味,那位贵妇的大宅子洁净如洗,男孩的房间也整洁似病房,可是他们都处于焦虑、忧郁且毫无安全感的状态中。相比之下,乱糟糟的公寓中的蓝领之家,连名字都脏兮兮的女孩却是如此的健康快乐、生机勃勃!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另一种解释可能纯属巧合。福克纳曾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喧哗与骚动》的故事创意源自一个清晰的意象:一个女孩爬上树朝家里的窗子窥看正在举办的丧事,她的三兄弟与黑小厮站在树下,仰望到她那沾满湿泥的衬裙(不久前她刚下河去玩过)。而在这本图画书里,我们也看到了主人公小女孩高高地爬在树上,而小男孩在下面跟着,还念叨着“脏脏”这个名字好古怪。你说巧不巧?当然,这个故事里在水里游泳的是女孩的小狗艾伯特。


    还有一重更深的巧合。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里的声音》是一部再创作的作品,最初是1977年出版的《公园里的散步》(A Walk in the Park),从简介来看故事的线索是差不多的,封面恰好也是父亲带着女儿和小狗一起踏入公园大门的场景。


    《公园里的散步》一书虽已绝版,但安东尼自己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故事创意,只是不太满意原来的图画,于是他重画了一遍,并且改变了叙事方式,让四个人以不同的视角来重述。新作于1998年出版,改名为Voices in the Park。我所说的巧合指的是,这个Voices和《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中的Sound近似,都是“声音”的意思。而福克纳的书名又源自何方呢?原来是莎翁名剧《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一个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福克纳的借用手法是很典型的用典,用典的好处是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文本中包含极为复杂的信息,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很普遍。但最妙的用典是不露声色、浑然一体的,如溶化于水中的盐,不明典故的读者也能读得顺畅,而恰巧知道典故的读者则更为会意。


    那么在这部作品中,作为超现实主义图画书创作大师的安东尼•布朗与被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奉为导师的威廉 •福克纳之间的相似,应该怎么去看呢?我认为并不能排除纯然的巧合,但也有可能包含某种向前辈大师学习与致敬的意思。假如确属后者,那么也是一种很妙的用典,因为这种相似让会心的读者找到了更多深入该作品的渠道。


    再说文字的字体。《喧哗与骚动》是一部纯文字小说,而作者是一位天才的意识流小说家,作品中特殊精神状态下的主人公的叙述与纷杂跳跃的思绪如何表现?福克纳主要用舍弃标点与频繁改变字体的方式来表现,这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但也让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表现力。而作为一本图画书,《公园里的声音》就更具有视觉表现方面的优势了,四个人的叙述用了完全不同的字体:贵妇妈妈的叙述用的是规范秀雅的字体,大概是时尚女性杂志的常用字体;蓝领爸爸则是粗憨醒目的字体,大概是他常看的小报的常用字体;男孩查尔斯的字体形如其人,纤细柔弱,工工整整,倒适合用在教科书里;而女孩脏脏的字体则是很活泼的手写体,似乎常见于卡通漫画中。显然,在这里字体透露了叙述者的身份、性格与趣味。


    相对来说,安东尼用图画来表达某种象征主义的趣味还是更为得心应手的。比如贵妇妈妈登场时一片秋意盎然的景象,等到蓝领爸爸出场时就变成了阴惨惨的冬天;而男孩女孩在一起玩耍时显然是春天,他们在公园的长椅上初次相遇时,灯柱的左边是阴天,右边却是晴天!最妙的是两条狗跑在两座雕像之间的画面,两条狗的尾巴居然互换了,而那显然代表一男一女两位成年人的雕像却仍然默然无视对方。


    再看本书的文图关系。比如男孩被妈妈带走的场景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妈妈的叙述,小男孩几乎完全被妈妈遮蔽了,他的脚与狗的脚有点搞混了,狗尾巴好像是他的尾巴,他们身后留下一路的枫叶,一棵树燃起了火。相关的文字是:“回家的路上,我们什么话也没说。”这里的火也许是妈妈的怒火,与文字相反,他们的心里都不平静。


    第二次是男孩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他留恋回望的远景,他们走在春天的夕阳中,身后留下一路的粉红花瓣,公园里的雕塑俨然成了调皮的丘比特,手上只有一张空弓,箭或许已经射了出去。相关的文字是:“也许脏脏下次还会来?”


    第三次是女孩的叙述,仍然是春天的景色,画面夸张变形,富有活力,我们看到位于画面正中的男孩回望的近景,相关的文字是:“他看起来心情不太好。”


    从上例来看,这本书的文字与图画其实各自在讲述不同的故事,有时是相吻合的,但多数情况下各说各话,甚至还时常反过来说。所以我们可以说,安东尼在这本书里至少讲了八个故事:四段文字故事与四段图画故事!但实际上很可能是九个,第九个故事出现在封面,属于安东尼自己作为超然叙事者的一种讲述,位于画面中心的背景里,一丛状似佛手的巨大植物如心花绽放,金光四射……


    关于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文字,还是从图画,或是从文图关系上,似乎有无穷无尽可以挖掘的细节。安东尼•布朗在图画书界成名20多年后,终于忍不住炮制了一部对孩子对大人都极具挑战性的作品,将一个关乎日常生活的儿童故事讲述得异常复杂。他到底想做什么呢?这让我想起福克纳对自己最得意的也让许多读者读不懂的《喧哗与骚动》的评价:最辉煌的失败!这是一种将艺术视为生命的艺术家的骄傲。没有这种近乎孤傲的向无限高处的追求,哪里会有真正的杰作?


    事实上,《公园里的声音》很辉煌却并不失败,在英美的课堂里,它看来是安东尼最受教师和孩子们欢迎的图画书之一。正如《喧哗与骚动》与其他的作品一起帮威廉•福克纳捧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园里的声音》与其他的代表作品一起使安东尼•布朗荣获了2000年的国际安徒生奖(俗称“小诺贝尔奖”)。在这本书中,他完成了一次难度极高的精彩刺激的挑战,将人们最熟知的日常生活展现得异乎寻常的缤纷喧腾,或许因为是献给孩子的,所以最终没有了骚动与喧哗,而归于和谐与宁静。假若福克纳在世,看到这份和谐,恐怕也会眼馋手痒的。


  • 译者推荐 《微言大义》
    作者:宋 珮 图像艺术研究者、儿童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这本安东尼•布朗1998年的作品,其实是改编自他1977年的图画书《公园里的散步》(A Walk in the Park)。旧的作品已经绝版,而经重新诠释的新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具创意,内容也更深刻。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是从四位人物─母子两人和父女两人各自不同的角度,描写他们在公园的故事。整本书也因此分成四个部分,即四种“声音”,而每一种声音不论是叙述的语气、印刷的字体、绘画的风格,甚至季节的氛围都不一样。


    我们先从文字看起,这四个角色都用第一人称说话,因此在聆听他们的心声时,可以揣摩到他们的心理状态。例如,从第一位母亲的话语里,听得出来她自视甚高,对自家的纯种拉布拉多犬非常自豪,而且她对狗和对儿子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从第二位父亲的独白里,可以了解到他的忧虑与失业的压力;第三位男孩查尔斯的叙述透露出他的寂寞,与母亲的疏离,以及找到朋友的快乐;第四位是女孩脏脏,话语中表现出她开朗坦率的个性,尽情玩耍,不受任何拘束。除了这四位人物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两家养的狗,母狗叫作维多利亚,纯种狗,是白领阶级的宠物;公狗叫作艾伯特,是只土狗,由失业的蓝领阶级照顾。狗虽然没有“说话”,不过一直出现在图画里,两只狗的亲密、友善对比出人与人之间的阶级隔阂。


    四个人不同的个性、心境,反映在内文字体的选择上,有的字体显得高贵,有的粗重,有的细弱,有的活泼。而图画的风格也突显这种区别,有的画面以色块为主,有的着重线条,有的五彩缤纷,有的阴暗沉重。此外,季节的氛围也代表各自的心情,强势的母亲眼中的季节是秋天,而公园是一个管理得宜,有条不紊的地方;父亲感受的季节是冬天,眼里的公园像是黑暗的森林;男孩刚到公园时,公园弥漫着初春的凄清,而后遇到了女孩,云雾逐渐散去,阳光乍现,花开满树;女孩的世界是夏天,对她来说,阳光普照的公园是个新奇的游乐场。


    安东尼•布朗选择使用猩猩的造型画四位人物,夸张的表情极其生动、幽默。他延续了以往的风格,运用艺术史上的名画,例如古典时期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主义的《呐喊》来呼应故事的趣味,并且借助超现实主义手法,表达各样的情绪变化。例如,像帽子一样的云和树、开了花的路灯、音乐台上同时出现的白天和夜晚……而路灯、小鸟、花瓣、落叶这些图画上的细节也都具有象征含义,补充了文字以外的内容,因此在文图合作之间,故事的寓意更丰富了。除了图画的象征用法外,人和狗的名字也经刻意安排,比如两条狗的名字刚好和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亲王相同,而“查尔斯”也与英国国王的名字一样,至于“脏脏”的原文是Smudge,意思是“涂抹;除去”,的确,在故事中,她“除去”了父亲的忧郁、“除去”了男孩的寂寞,也“除去”了阶级之间的隔阂。正如《出版者周刊》形容,这本书是颂扬“人和人相处所产生的救赎力量”。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