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 迪迪,快点儿!
  • 狐狸——生生不息的故事
  • 去野吧,小家伙
  • 雪花人
  • 儿童自然观察与体验丛书(共8册)
  • 小意外,大发明——50个误打误撞的妙发现
  • 小错误,大发明——40个发明的小故事
  • 消防车和超级救援队
  • 数学启蒙系列绘本(第一阶段,共8册)
推荐理由

本书讲述了跨越数百年的桦尺蛾演化故事,诗意的文字配合充满想象力和冲击力的画面,令人过目难忘。故事后的知识页面,简要精准地介绍了自然选择学说和演化论。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有恣意飞扬的艺术表现和充满希望的人文关怀,适合阅读的年龄段跨度很大,相信读者在每次阅读中都能获得新信息,在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发现新细节。


内容介绍

桦尺蛾栖息在灰白斑驳的树枝上,起初,它们大部分是浅色的,可以巧妙隐身,躲开饥饿的捕食者。后来,世界开始改变,空气中煤烟弥漫,熏黑了树枝,浅色桦尺蛾因此很容易被天敌发现,原本数量极少的深色桦尺蛾则成了伪装高手,得以生存繁衍。接下来,人们开始改善环境,桦尺蛾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关于改变与适应、生存与希望的故事。全书画面恢宏,极具视觉冲击力,是向孩子介绍自然选择学说和演化论的完美范例。

作者简介
  • 伊莎贝尔•托马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屡获殊荣的高产童书作家和科普作家,为小读者撰写了 180 多本关于科学和自然的书籍,两度荣获获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和美国科学促进会斯巴鲁科学图书奖,还曾获得英国科学教育协会科学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青年图书奖、蓝彼得图书奖等奖项。

  • 丹尼尔•埃格纽斯于1972年生于瑞典,花了近二十年旅居布拉格、伦敦、柏林、罗马、波隆纳和米兰等地,目前定居希腊雅典。其插画作品超过140部,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和尼尔•盖曼合作的众神系列故事。除此之外,他也经常与知名冰淇淋和汽车品牌合作,从事相关的商业设计工作。

精彩书评

《飞蛾》是又一本有着内在成长空间的图画书,简单地介绍了演化论的概念,语言既科学又富有诗意,让人如临其境。托马斯的文字和书后资料优美地拓展了本书关于生存和希望的双重主题。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飞蛾》画面恢宏、充满力量,以独特而大气的方式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它所讲述的桦尺蛾的演化故事,呈现了动物在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生存挣扎……这个故事完美地向儿童介绍了自然选择和物种演化的概念。

 ——美国科学促进会/斯巴鲁儿童科学图画书奖颁奖词


《飞蛾》是一场令人惊叹的视觉体验。故事很简单——桦尺蛾的生存和进化。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表明,事实也可以激发想象力。这就是为什么信息可以真正地让人激动兴奋。这本书有着神奇的魔力。

——《图书收藏》(英国最重要的在线童书期刊)


一个关于适应与希望的真实故事,带给读者难得的愉悦体验。

——《华尔街日报》


文字和插图完美结合,引导孩子阅读非虚构图书的绝佳绘本。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


内页展示
导读
  • 专家推荐 《每个问题都是一颗种子》
    作者:段玉佩 未来领导力学校课程研发主任

    飞蛾的故事,来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伯纳德·凯特威尔(Bernard Kettlewell)在英国多地进行的生态学实验。60多年后,这个实验被牛津大学校友伊莎贝尔·托马斯以绘本的形式娓娓道来。作者通过诗意的文字和绚丽的画面,向小读者直观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上介绍过凯特威尔的实验。往往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标志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当时的英国,煤炭和钢铁被大量使用,一系列的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人类社会驶入“蒸汽时代”。生产力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场景改天换地,大自然也悄悄变更了容颜,森林中一些树皮的颜色,一度由灰白色变成了黑色。生活在那里的浅色蛾子,原本可以借助树皮伪装自己,轻松躲过鸟儿的眼睛,但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让浅色蛾子的“迷彩服”变成了黑白分明的“信号灯”,很容易被鸟儿发现,成为它们的美餐—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此同时,一种原来数量很少的深色蛾子开始增多。


    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蛾子的数量变化因何发生。当凯特威尔发现树林中的深色蛾子变多、浅色蛾子减少这个现象后,有了疑问:“会不会是污染导致了这种现象呢?”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开始。为了找到答案,凯特威尔决定采用生态学的“标志重捕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一片森林中,随机捕获一定数量的蛾子,在它们身上做标记—这些标记科学家可以识别,但不影响蛾子的正常生活—之后,将这些蛾子放回到原来的森林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随机捕捉,计算重捕的蛾子中,做过标记的蛾子数量占总捕获数量的比例,以此来估算这片森林中不同颜色蛾子的数量。实验整整进行了三年,凯特威尔当年那个“种子”一样的疑问,终于“开花结果”。这个实验被写进了教科书,用来佐证达尔文演化论思想的正确。


    但是,写进教科书的内容,就全是正确的吗?2002年出版的一本《人蛾之间》(Of Moths and Men),曾在学术圈内外掀起过一波对飞蛾实验的质疑。我曾辗转向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龙漫远教授请教—如果质疑属实,多国的教科书、科普书都要改写。龙教授当时也无法给我明确的答复,因为重复做验证性实验需要时间,所以有几年我在自己的生物课上,每当讲到飞蛾实验时,都会提醒学生对这个实验存疑。到了2012年,验证性实验终于完成了,学术界再次认可了凯特威尔实验的真实性。


    将飞蛾实验写成绘本故事的伊莎贝尔·托马斯是一位高产的科普童书作家,获过许多奖项。这本书中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严谨不失活泼,原文和译文都流畅而精雅,可以当作诗来朗诵,也可以当作歌词来咏唱。绘本的画面同样精彩,图作者丹尼尔·埃格纽斯用水彩、蜡笔和丙烯颜料,以拼贴手法,结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创作出充满想象力和冲击力的画面,不同页面的明暗和色彩随着故事发展自然转换,呈现出华丽丰富的视觉效果,牢牢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也赢得无数好评。2018年6月,本书在英国首次出版,即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夏季最佳图书,被《图书收藏》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图书。次年出版的美国版,被《号角图书》《学校图书馆期刊》、纽约公共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和美国国家科学教学协会评为2019年年度图书。2020年,本书获得了美国科学促进会/斯巴鲁儿童科学图画书奖。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科学专业出身的伊莎贝尔强调,她力求让自己的每一本书都能帮助孩子建立从眼前的一草一木到未来的伟大科学发现之间的桥梁。她曾说:“一本好书,完全有可能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相反,只是照本宣科地让孩子去读枯燥的文本,可能会熄灭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我的大部分工作,将致力于激发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去叩响科学和自然之门的热情,激发他们致力于STEM方向的学习及相关职业的选择。”


    翻开《飞蛾—自然选择的故事》的第一页,一个小男孩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在翻看一本关于飞蛾的书—书外的我们,以及遇到这本书的每一个小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他,进入月光下树影婆娑、翅膀扇动的世界……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比如,除了鸟儿,还有什么动物吃蛾子?蛾子为什么只有深色和浅色两种?如果环境重新变得洁净,浅色的蛾子会重新多起来吗?识字量有限的孩子,则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下阅读。问题可以从“画面中有什么”开始,到“数一数在不同的树干上有几只蛾子”,再到“为什么蛾子和前面的不一样了”,等等。


    伊莎贝尔是个特别善于收集读者问题的作者,以多年做教师的经验,我深知主动了解读者疑问的作者,就像经常鼓励学生发问的教师一样,更加能够理解读者心里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孩子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很幼稚的问题,都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与伊莎贝尔看法一致。


    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成年的“孩子”们大都忘记了这件事。那些做了父母、老师或者科学家的成年人或许更幸运,因为他们更有机会接近自己心中的孩子。我自己是一个父亲,也是一名科学教师,和孩子在一起时,我常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因为他们总能提出我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发出无限的可能。请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就像珍视每一颗种子那样。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