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596-8687-9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65.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我说话像河流
  • 外婆的菜园
  • 晴朗的一天
  • 七只瞎老鼠
  •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
  • 奥莉薇
  • 海底的秘密
  • 华夫先生!
  • 等待
推荐理由

这是一首关于勇气与冒险的颂歌

相信你我都有类似童年时刻:面对即将到来的暴雨、狂风、大雪,心里既害怕又兴奋。本书精准地捕捉了这种丰富的情绪——孩子们面对未知,虽然会感到恐惧,却总会鼓足“再往前一些”的勇气。文字作者西德尼·史密斯谈到,这本书也在说童年的意义:走很远,然后回来,靠自己发现界限所在——我们被允许拥有那种自由。


这也是一首爱之诗

孩子勇气的来源,既源于孩童的好奇心,也来自家人的爱。其中既有手足的相互支持之爱——兄妹二人始终手拉手一起往前;也有父母的守护之爱——虽然孩子们独自踏上旅程,但他们知道,母亲始终守候在家中,家永远是他们平安归来时的温暖港湾。正是有爱为后盾,才能让冒险的孩子心中有十足的安全感。文字作者弗洛卡也说,这归根结底是一本关于安全感的书。当从暴风雨归来,如释重负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守望的父母。交织的情感让亲子双方在共读时,都能共享情感的鸣响,收获思考与成长。


这还是一首赞颂大自然磅礴力量的诗

弗洛卡精雕细琢的文字与史密斯自由奔放的插画形成了奇妙共振,准确地捕捉了夏日的一场暴风雨从风起云涌到爆发,再归于平静的整个过程。弗洛卡的文字精雕细琢,通过阿甲老师的精妙翻译,保留了原文错落有致的叙事节奏,如同耳边越来越强的风,一点点渐进成气势磅礴的暴风雨;出版方透露,西德尼·史密斯看似随性的画作实则历经数十稿修改,每一笔触都精准地契合故事的情感节拍。那些笔触奔放的图画精准地捕捉了海岛湿润而干净的空气、水汽和变幻万千的光线。


★译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网站创始人阿甲倾情解读,敬请扫描书后小程序码查看。


内容介绍

你可曾察觉到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征兆吗?可曾感受到风来了,风越来越强,风在耳边轰鸣的过程?可曾听过树木摇摇晃晃,枝条互相碰撞,海浪拍打着岸边岩石的声音?


小岛上正酝酿着一场暴风雨,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小镇仿佛空无一人。一对兄妹,两个勇敢的孩子,见证了这一切。他们手拉着手,穿过树林,沿着海岸前行……他们很快就会回到遮风避雨的温暖小屋。但是,等一等,我们先一起感受这场暴风雨前后的风吹草动吧!


两位绘本名家,布莱恩·弗洛卡与西德尼·史密斯携手合作,捕捉了这场暴风雨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象,以及随之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的宁静。


作者简介
  • 布莱恩·弗洛卡,美国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生于得克萨斯州坦普尔市,毕业于布朗大学,后获得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师从英国绘本大师大卫·麦考利。他的作品《火车头》荣获凯迪克金奖。他还创作了《登月》《灯船》等多部作品。他现居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 加拿大童书画家,很小就开始画画,曾经和许多知名童书作家合作过多本脍炙人口的获奖童书,包括《路边花》《白猫和僧侣》《等爸爸回家》《影子小黑》等。他的作品五度(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获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其中《等爸爸回家》荣获2018年凯特•格林纳威奖,2021年凭借独立创作的《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再次摘得桂冠。目前他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定居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捕捉了普遍童年体验的作品,以诗意盎然的文字和富有动感的画面,描绘了孩子在海岛暴风雨来临前,被自然召唤,一同去海边探险,感受大自然磅礴力量的情景。文字作者布莱恩·弗洛卡是备受赞誉的凯迪克金奖得主,而插画家西德尼·史密斯则是新近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顶尖高手。两位处在巅峰状态的创作者珠联璧合,使得这部作品熠熠生辉,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自然、勇气、信任,手足情深与家庭之爱的多感官阅读旅程。

——阿甲


呈现了共同冒险的荣光……本书精美,读者一定会想与他们一起“继续往前”。

——《纽约时报》 

 

凯迪克奖得主布莱恩·弗洛卡这一次作为文字作者,以充满氛围感的诗意语言描绘了孩子们独自出行的冒险经历……国际安徒生奖画家西德尼·史密斯用豪放的笔触与泼墨技法,将酝酿中的暴风雨的磅礴能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讲述了共同经历让手足之情更深厚,信任更坚固,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自然力量与人类勇气之间的相互碰撞、迸发。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读者将全程与角色共同经历这场暴风雨。但本书真正的灵魂在于这对兄妹间的情谊,他们共同抵御风雨以及更多挑战……在这个关于突破极限的非凡故事中,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令人心驰神往。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弗洛卡诗歌般的文字,既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氛围,又生动描绘了暴风雨的猛烈气势。书中对场景的细腻刻画,让这个特别的故事引发读者强烈的普遍共鸣……这是一曲献给童年、家园和手足之情的动人颂歌——以大自然美妙的低音作为伴奏。  

——《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史密斯的水彩与水粉完美呼应了弗洛卡对拟声词与头韵的巧妙运用……当兄妹紧握双手时反复出现的叠句“你拉着我,我拉着你,我们决定继续往前。”反映出他们之间深厚的相互信任,让小读者明白:无论是面对现实的还是人生的暴风雨,都无需孤身面对。  

——《儿童图书中心公报》(星级评论)  


弗洛卡的文字如诗歌般优美;史密斯表现主义风格的水彩和水粉画极其美丽;冒险与回家、手足情深、自然伟力等主题被精湛地呈现出来。绘本创作的巅峰呈现。  

——《号角图书》(星级评论)  


诗意的语言与充满动态的图画完美融合,这个故事既带来令人屏息的冒险体验,又引发对手足同心共渡人生风雨的深刻思考。这个故事以韵律十足的文字和绚丽的视觉叙事,讲述了一对兄妹勇闯暴风雨的故事,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又深刻展现了坚持的无声力量。  

——《书架意识》


《小岛上的暴风雨》是一场真正的冒险,其描绘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在绘本中实属罕见……这个故事感人至深,赞颂了兄弟姐妹之间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情谊。

——《书单》


内页展示
导读
  • 译者手记 《赶在暴风雨来临前看海去:自然、勇气与爱的协奏曲》
    作者:阿甲 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与推广人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城南旧事》,特别喜欢看英子念课文的那段:“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虽然电影里没有海,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海,真想立马到蓝色的大海上去,扬起白色的帆,看从海上升起的金色太阳……


    如今读到这本《小岛上的暴风雨》,我仿佛又重温了那股少年情怀。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力量竟能激起兴奋和欢喜,明明已是风起云涌、雷声渐近,却偏偏不肯躲避,被那股原始的、带着些许危险感的奥秘所吸引,男孩穿上风衣和雨鞋,拉着妹妹,“趁暴风雨还没来”,赶紧“一起去看海”!


    这是一部捕捉了普遍童年体验的作品,以诗意盎然的文字和富有动感的画面,描绘了孩子在海岛暴风雨来临前,被自然召唤,一同去海边探险,感受大自然磅礴力量的情景。文字作者布莱恩·弗洛卡(Brian Floca)是备受赞誉的凯迪克金奖得主,而插画家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则是新近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顶尖高手。两位处在巅峰状态的创作者珠联璧合,使得这部作品熠熠生辉,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自然、勇气、信任,手足情深与家庭之爱的多感官阅读旅程。


    成长的探险与陪伴的温情


    从时间线来看,这本书的故事应该是从书名页(扉页)开始的:一对小兄妹,舒舒坦坦地站在窗前,观赏着午后阳光明媚的户外,温馨美好,但也似乎有点儿“无聊”——至少对精力无穷的童年而言吧。所以,当我们翻到献词页(版权页)的对开画面时,看到一阵风起云涌,妈妈在忙着收拾被大风吹跑的衣服,我们可能不会惊讶于这对小兄妹选择立刻出门去探险,而且显然没征得妈妈的同意!


    作者以哥哥的口吻说:“来,拉着我的手。”拉起妹妹,沿着碎石小路,穿过树林,走向海岸。他们一起去感受风的渐起、浪的拍击。随着暴风雨临近,天空变暗,海浪汹涌,狂风怒吼。面对邻居的提醒“你们最好也回家吧”,他们却反复追问:“这就够了吗,还是再往前一些?”并坚定地回答:“你拉着我,我拉着你,我们决定继续往前。”


    如此诗意的体验与问答是充满寓意的:人类与自然之间那种原始而又深刻的联结,通过孩子充满好奇与敬畏的探险而清晰呈现。孩子在面临这种危险时,不断选择“再往前”,那种去感受一切的勇气,也可以说是面对未知和恐惧的内在韧性,其实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成长不就是去大世界经历一场壮丽的冒险吗?


    而在这个故事中,在越来越危险的环境中,兄妹俩紧紧相依,反复出现的句子“你拉着我,我拉着你,我们决定继续往前”,不仅是情节的推进,更是他们之间坚定不移的相互扶持和信任的象征。最终出现的妈妈也至关重要,妈妈代表着家,是无限关爱和包容的象征——“有爱、让人安心的家。也可能会被责备的家!但还是会被原谅的家。”


    所以,在暴风雨肆虐过后的第二天,妈妈还是由着两个孩子再去海边探险。只不过这一次,妈妈亲自陪伴并守护在旁。


    文字的诗意与感官的震撼


    布莱恩·弗洛卡曾以《火车头》问鼎凯迪克金奖,他另外两本自写自画的《登月》与《灯船》也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其实,他在攻读艺术专业并专攻插画之前,还主修过历史。作为文图兼修的创作者,这一次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小岛上的暴风雨》的文本虽然不是通篇押韵的诗歌,但节奏感极强,诗意盎然,充满感性细节,整个故事特别适合朗读。


    弗洛卡的文字如同摄影机般捕捉了暴风雨来临前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充分调动读者的听觉、触觉和视觉。孩子们走在碎石路上,“咔嗒”作响;风起时,“树枝互相碰撞——咚咚咚”;巨浪拍岸时,“猛烈撞击”“轰然炸裂”……与画面相配合,直接冲击读者的感官,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在观看海浪的那页,英文原文“We stand on stones that lie like great bones, weathered and worn by water and time—by storms like the one that’s headed our way.”还混合着尾韵(stone、bone)和头韵(weathered、worn、water),朗读感受如歌唱一般,这也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弗洛卡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精准控制着叙事的节奏。当情节紧张时,句子简短有力,带来疾风骤雨般的体验;而在平静地叙述时,则采用较长的描述性句子,使节奏舒缓。书中反复出现的叠句更是其亮点之一,兄妹俩反复咏唱的自问自答,不仅强化了故事的结构和节奏感,更像一种“节奏咒语”,深刻传达了他们在风雨中相互扶持、不断前进的决心与毅力。当孩子们安全回到家以后,文本基调又回归平静和温情。这种张弛有致的节奏控制,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的跌宕起伏。


    视觉的诗意与动感


    如果说《小岛上的暴风雨》是一出精彩且惊心动魄的舞剧,那么西德尼·史密斯可以说是幕后手法高超的导演,他以独特的艺术视野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为这本图画书带来了令人惊叹的视觉生命。


    这本书的绘画沿袭了《我说话像河流》《外婆的菜园》《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和《你记不记得》等代表作的风格,以印象式的松散笔触为特点,光影的变幻牵引着情绪和情感的流动。他运用水彩和厚水粉进行创作,宽阔的笔触和飞溅的颜料,营造出风暴的动态感与力量之美。海浪、风云和暴风雨,在书页间翻腾涌动。尽管画面看似率意挥洒,但每一幅画都经过了“几十次草稿的反复打磨,以精准传达情绪”,这种即兴感与深思熟虑的结合,使得画作质感奇妙,视觉上极为壮观。


    色彩在史密斯的插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暴风雨来临时,他采用深沉的冷色调,巨大的乌云笼罩着小岛,强化了紧张和压迫感。随着风暴的减弱,画面的色调豁然开朗,晴朗的蔚蓝天空重新出现,与之前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后色彩的明暗转换如同音乐中的调式变化,让读者在视觉上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然后迎来平静明媚的晨光,极大地增强了情感共鸣。


    而页面中的版式与构图,主要负责引导叙事节奏。史密斯大量使用将文字穿插于多幅横条插画之间的“电影蒙太奇感”构图,显著加速了故事节奏,让读者仿佛跟随兄妹俩一路狂奔。而在需要读者停留欣赏或体现壮阔氛围的段落,他则倾向于使用单幅占据跨页的“大场景构图”,例如暴风雨来临前的海岸远景和风暴过后的广袤天空,都使用了这样的画面来营造开阔宏大的意境。这种灵活多变的构图——时而特写,时而远景,时而分格,时而整幅——精准控制了叙事的视觉节奏,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


    惺惺相惜的黄金搭档


    这部文图俱美的作品在北美一出版就赢得了广泛的专业认可,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评论者普遍赞叹弗洛卡的文字富有“音乐性”和“情感力度”,是“传神的文字游戏”,认为“既能让人敬畏也能带来安慰”。而史密斯的插画则被赞美“传达出暴风雨令人生畏的力量,以及一天中光线如何变化”……但在一开始,让我有些困惑的是,弗洛卡这样一位绘画技艺高超、能斩获凯迪克金奖的插画家,为什么需要另一位插画家来帮忙呢?原来,这背后也有一段有趣的创作经历。


    其实,弗洛卡是在美国缅因州皮克斯岛(Peaks Island)驻岛艺术家项目(Marilyn Faison Artist Residency)期间构思并完成了这个故事,灵感来源于当地真实的暴风雨景象。他1969年出生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家中确实有一个妹妹,但在内陆长大的兄妹俩,并没有一起赶在暴风雨来临前去看海的冒险经历。弗洛卡表示自己创作这本书时所想呈现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过的”那种体验:在风起云聚之时,孩子们会忍不住走出家门,去近距离感受自然的力量——这是他想捕捉并传递的集体童年记忆。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弗洛卡构思并完成了故事文本,却一度找不到合适的绘画风格来呈现这个故事,手稿因此“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弗洛卡的好友史密斯来访,两人长期以来都是彼此作品的仰慕者。弗洛卡突然意识到这个项目的插画或许可以由史密斯来担纲。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几部史密斯的代表作,都有点儿像是运用印象派的风格来呈现某种记忆——史密斯自己的、他人的,或者属于所有人童年的集体记忆。在用图画书复现“记忆”方面,全世界目前恐怕很难找到比史密斯更合适的插画艺术家了!


    这对黄金搭档一拍即合——史密斯在看过手稿后表示:“我立刻就想参与创作。”而且,不要忘了,在史密斯背后还有一位如魔术师一般的“伯乐”——大编辑尼尔·波特(他不仅是《我说话像河流》和《外婆的菜园》的编辑,也是另外两本凯迪克金奖作品《阿莫的生病日》和《西洋菜》的编辑!)两位创作者与他们的编辑,在创作理念上高度一致,“没有冲突”(据弗洛卡所言),都希望通过本书来赞颂“大自然的壮美力量以及风雨中互相关爱的力量”。


    正如史密斯所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能安然无恙,因为我们拥有彼此” (we will be OK because we have each other),这也成了《小岛上的暴风雨》想传达的核心信息。


    的确,成长是一种探险,创作与阅读也可以说是一场探险。这本杰出的图画书,通过诗意的文字和富有张力的插画,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自然、勇气与爱的协奏曲,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得的惊险刺激的阅读体验,更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强烈的情绪,并从中学会勇敢、包容和爱。它也提醒我们,无论生活中的“暴风雨”有多大,只要有爱相伴,有彼此的扶持,我们终能安然无恙地抵达充满爱与宽恕的港湾。


    来吧,手拉着手,赶在暴风雨来临前,我们一起去看海!


    ——阿甲 写于2025年7月3日 北京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