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434-7779-7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8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到动物园参观吗?
这两个问题不管你给的答案是什么,当你读安东尼•布朗这本《动物园》,大概都免不了会有心疼的难过。越看那些图,便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严格说来,它是一部精巧的、平淡的、白饭白水一般的抗议文学——抗议人类的不智及残忍。但是,不管是图还是文,一点也不粗暴。整个故事是平淡的、沉静的,是冻结过的标本。可是,由那冻结、如化石般的图像、形、色,和刻意经营的“好像幽默”的言辞,所透出来的批评,仿佛是最利的刀,即使切割过,切断了,你也无法感觉出切割及断裂的痕与痛,而那痕与那痛却又深入到你心灵的深处。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是抗议的,有的还是反抗的。马克•吐温的《顽童流浪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莎莉•波特的《兔子彼得》、吴承恩的《西游记》……例子随手可得。
这类作品是高度批判性的,小孩儿懂吗?小孩儿接触,适合吗?
不只适合,而且必要。批评有很多种:可以用理论的、批评性的言辞来进行;可以在闲言闲语中慢慢说,一点一滴地说;可以什么都不说,以一个作品,或一个故事来展示。
《动物园》便是以日常生活的一天、一件事——去动物园,对人类文明,做非常严正的抗议与批评。
★荣获1992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上个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动物园。爸爸、妈妈、我和我的弟弟。本来我和弟弟都很兴奋,但是,堵车、排队、不能给弟弟买半价票、无趣的动物、饿肚子、和弟弟不时发生的“战争”、爸爸的无聊玩笑,还有妈妈的淡淡忧伤……这到底是怎么了?
让孩子们能理解和感受到善待动物的重要并非易事。安东尼•布朗巧妙的透过一个普通家庭不太愉快的家庭日,来引发人们的反思,作为一名杰出的图画书大师,其立意的深远,构思的巧妙显示出他深厚的功力以及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即使是成年人读过这部作品之后也会沉思良久。
这更是一本为动物写的书,安东尼•布朗在谴责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和冷漠,讽刺人类盲目的自以为是,提醒人们钢筋水泥中的动物园,对于动物来说并不是一个温暖人道的美好家园。相比动物的沉默隐忍,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是多么的丑恶。从这个角度来看《动物园》是一本值得拥有一生的图画书。
一部用图画说明一切的杰作。
——英国《时报》教育特刊
本书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以嘲讽的态度检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园里的种种规则。滑稽可笑,却又讽刺犀利,同时也令我们感动不已。
——英国《童书》杂志
-
名家推荐 《难以述说的故事》作者:宋珮 艺术工作者
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到动物园参观吗?
这两个问题不管你给的答案是什么,当你读安东尼•布朗这本《动物园》,大概免不了会有心疼的难过。我说“大概”,是因为我第一次读时,并没有这种心疼的难过,觉得蛮无聊的。后来,我一次、两次、三次跟小朋友讲,跟大学里研究儿童文学的人讲,越讲越看那些图,便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严格说来,它是一部精巧的、平淡的、白饭白水一般的抗议文学——抗议人类的不智及残忍。但是,不管是图还是文,一点也不粗暴。整个故事是平淡的、沉静的,是冻结过的标本。可是,由那冻结、如化石般的图像、形、色,和刻意经营的“好像幽默”的言辞,所透出来的批评,仿佛是最利的刀,即使切割过,切断了,你也无法感觉出切割及断裂的痕与痛,而那痕与那痛却又深入到你心灵的深处。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是抗议的,有的还是反抗的。马克•吐温的《顽童流浪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莎莉•波特的《兔子彼得》、吴承恩的《西游记》……例子随手可得。
这类作品是高度批判性的,小孩儿懂吗?小孩儿接触,适合吗?
不只适合,而且必要。
批评有很多种:可以用理论的、批评性的言辞来进行;可以在闲言闲语中慢慢说,一点一滴地说;可以什么都不说,以一个作品,或一个故事来展示。
《动物园》便是以日常生活的一天、一件事——去动物园,对人类文明,做非常严正的抗议与批评。
这样做孩子懂吗?即使懂了,好吗?
这本图画书我给小朋友讲了两次,一次只是在讲,一次看图画,我也请一些妈妈单独和孩子去共读,几个妈妈都说,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没什么反应。
我在讲这本图画书的时候,不看图光说故事。我们说说停停,常常一个故事从头到尾,不能一气呵成,中间会岔到别处。以下便是说《动物园》时的一个片断。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我,一个我弟弟,一个我爸爸,一个我妈妈。”我刚说到此,就有人建议为他们取名字。
“你们想,作者为什么不为书中的人取名字?”我问。
“我猜,那是每一个人的故事,所以,用什么名字都可以,不必取名。”我自问自答。
“我们喜欢有名字,我们替他们取。”一个孩子说。
“连故事都还不知道,要怎么取啊?”一个孩子说,“等等好吗?”我们决定等一下再取。
故事里讲到那个爸爸问他的儿子:“你可以在动物园吃哪一种动物?”小孩儿说:“不知道。”而做爸爸的却自答说:“热狗!”这时,其中有个小孩儿便大声说:“哈,我们就叫他的爸爸热狗吧。”大家哈哈大笑,那故事中的爸爸变成了热狗。故事中,爸爸常闹别扭,常故作幽默,小孩儿不喜欢他,叫他“热狗”大家觉得很乐。
“妈妈就叫‘鸡腿’好了,”不知是哪个小孩儿的建议,立刻取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意。
“那个我呢?那个我要叫什么呢?”我问。
“叫他‘无皮香蕉’好吗?”一个外号叫独眼的二年级小孩儿说。接着他又说:“不,那太长了,叫‘无皮蕉’好了。”
大家哈哈大笑,通过。
无皮蕉的弟弟,是故事中唯一有名字的,他叫哈利。
第一次讲,我们讲的多半与原故事没什么关系,但是却与他们本身去动物园的经历相关。差不多每个小朋友,都去过动物园,也都喜爱。喜爱的经验本来很好谈,但我们谈的却难以深入,也提升不到高一点的层次。只在水平的层次流动着,转换着。
我们谈着谈着:“为什么动物园里没有猫和狗?”一个小孩问。“哎呀,那些家里就有了!傻瓜,在街上就可以看到了。”一个女孩儿回答。
“我外公家在农场,里面有牛和羊,还有猪。猪并不会很臭,我外公说,猪是爱干净的动物。动物园的动物比较可怜,他们只能被人看。我外公家的牛可以做事,猪可以生许多小猪。”文升看起来会一直说下去。
第二次看《动物园》,是一个星期后,同一批小朋友。这本书的图描绘得令人震惊,每一幅似乎都是动物无声的控告。园里的人都很无趣、很粗鲁,而动物的表情都很有教养、很无奈,充满同情的样子。当我们把书翻到中间时,一个二年级的女生突然跳了起来,指着图中那个爸爸说:“他不像人,是牛魔王。”
我们一页一页欣赏,故事一步一步说下去,小孩儿渐渐安静了。
“那些动物好可怜!”独眼说,“我们为什么把它们关起来?给我们看吗?我妈说,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书的倒数第二页,无皮蕉那天夜里作了个梦,梦的内容书中没有清楚交代。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梦见自己被关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最后一页最令人震惊,空中有一轮明月,两只大雁从空中飞过,自由自在。而地上,一片黑黑的,都是屋子、笼子,连树也在笼子里。
“哇,人类好可怕,不只把自己关在笼子里,把动物关在笼子里,连树也关在笼子里。”我心想。
外一篇:
有个小学生,看见自然老师捉到一条青蛇。
“老师,可以把它放了吗?我妈妈说,蛇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应该生活在野外。”
“不,我要把它打上福尔马林,做成标本,放在教室里。”老师说,“而且这是毒蛇,放回山林,也会咬人,不好。”
“可是老师,那杀死它就好么?我不要杀死它。”
老师不肯,那条蛇后来变成标本,放在教室里。那个孩子也去看,但是她再也不愿意和那个自然老师说话了。
-
图画赏析 《静默的爆发力》作者:张影妹 图画书编辑
《动物园》这个故事,很多人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冷,它不同于安东尼•布朗的其他作品。随着中国读者对他越来越熟悉,他作品中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处处潜藏的玩笑,总是被人津津乐道。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安东尼的作品中享受到乐趣。伴随这些乐趣的,是在余音未了的笑声中衍生的良久思考。那么,《动物园》作为安东尼的重量级作品,为什么会感觉读起来平淡得有些冷场呢?
安东尼•布朗在创作这部有着“檄文”意味的作品时,坚守了沉重、严肃的态度。文字的表述似乎一直围绕着一家人的行动、对话和感受,平实到几乎淡出了背景或画外音。而图画在这本书里,却以绝对的表现力成为故事讲述的主体。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安东尼卓著于世的超现实手法在这本书里的使用率不高——堵车时,那个粗暴的司机大猩猩一样的手臂;动物园售票员张开大嘴,露出了尖牙,不耐烦的动物脸部;排队的人露出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以及天上的云彩让爸爸变成了牛魔王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超现实手法相对于安东尼在其他作品中的使用率来说相当少,而且全都用在了人的描绘上,完全没有用于描绘动物。
安东尼将动物园里的动物描绘得极真实、细致,用它们沉闷、被动的身体语言传达出令人不忍错目的悲伤。同时,将动物的身体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形成非常强烈的空间对比。
第一个就是陆地上体型最为庞大的哺乳动物——大象。画面中大象身处的空间高大冰冷,通往外界的天窗离它是那么遥远,角落里的大象显得弱小无助。
接着是两头长颈鹿,虽然安东尼细致地描绘出了长颈鹿的每一块花纹,然而立于屋前的长颈鹿毫无生气地好像贴进墙壁的剪纸。
再下一页,一只老虎定格在铁网的后面,安东尼让老虎的头尾都刚好卡在黑色的画框边缘,本该是在草原或林间奔跑的兽中之王,却被无奈地卡在牢笼之中,失去了空间与速度的自由,老虎没有了健硕的体魄,我们几乎能感受到它松弛的皮毛,臃肿的腹部;猫科动物用于表达情绪的重要部位——尾巴,无力地垂在身后。
继续看,我们就看到了犀牛。大多数人对于犀牛最深刻的印象,相信一定是它犀利的牛角以及岩石般坚硬粗糙的皮肤。但直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坚硬的墙壁和地上的两块巨大岩石,不仅从体积上对犀牛形成压迫,就是表面粗糙刚硬的质感也透出无比的坚不可摧。犀牛呢,同样在画面一角,温文尔雅得几乎都快被我们忽视了。
在南极的冰雪中坚强繁衍的企鹅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它们的同类中还有一些居然在游泳馆一样的房子里“拉家常”;北极熊在假冒的冰块上看着发绿的水池,仿佛在怀疑是否真的曾身处无际的碧海蓝天;毛发浓密的狒狒似乎已经参透了某些东西,窝在人造的墙角无声地忍受着,甚至连面目都不愿意示人。
当我们看到最后出现的大猩猩时,不由得感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从何而来呢?让我们返回大象那一页,再重新观看一遍。
除了空间的对比让我们感到动物的难过,还有什么是我们错过的呢?是眼睛!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是有视觉的生物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但安东尼却偏偏忽略了动物的眼睛。
大象的眼睛被横梁挡住;长颈鹿一头背对我们,另一头的眼睛隐到了花纹里;老虎虽然离我们很近,可它的眼睛却在铁网后无法看清;犀牛的位置太远了,眼睛似乎只是为了标明那是眼睛的位置;企鹅的眼睛我们根本就无从寻找。
北极熊小小的两个成八字状贴在脸上的小黑豆,是唯一向我们直接展现忧伤的眼睛,然而也显得那么怯弱。猴子虽然比较闹,但是也像狒狒一样,根本就不给我们看到它们的眼睛。
在大猩猩之前,安东尼似乎有意忽略了动物的眼睛,这一用意显然是为了加强对比的力度。
通过故事的文字叙述,我们听到的都是一家人无聊的抱怨,父亲无趣的冷笑话,孩子们对于食物和玩具的热衷。
如果安东尼是在用这一家人来代表人类的话,那对动物眼睛的忽略,也有可能是为了表现人们在参观动物园时,对动物感受的漠视。仔细想想,可能每个人都去过动物园,但有多少人考虑过动物的情感呢?如果连这样基本的考虑都没有,那么是否能看到动物的眼睛又有多少人会放在心上呢?
直到动物园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家人中的妈妈说:“我不认为动物园的存在是为了动物,应该是为了人。”这个时候右页画面中大猩猩的脸部特写出现了。安东尼用焦点定位一样的十字分割画面,让我们的视线聚焦在大猩猩的眼睛上。
大猩猩是公认的智力最接近于人的动物,他们具有和人极为相似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大猩猩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悲伤、担忧、怜悯甚至宽容。相信每个人看到它的眼睛时,都能感受到它的悲悯,甚至每个人还有其他不同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动物园》让我们感到震撼的原因。
在这部作品中,人类吵闹而喧嚣,动物们却大都异常静默。安东尼对动物客观、真实的刻画,充满情感的表达,而对于人类无知和粗暴举动的批判就在动物的静默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