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左脚,再右脚 Now One Foot, Now the Other 文 : [美] 汤米•狄波拉 图 : [美] 汤米•狄波拉 译者:柯倩华
  • ISBN    :978-7-5434-7946-3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8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 等待
  • 妈妈的红沙发
  • 让路给小鸭子
  • 花园
  • 安妮·弗兰克:密室里的女孩
  • 外公
  • 快乐的小熊系列(共10册)
  • 小意外,大发明——50个误打误撞的妙发现
推荐理由

祖孙之间,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也许是因为“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走在生命的初始和归途,以血脉亲情为纽带,祖孙之间总能产生温馨的交流,生成很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本书取材于作者时与外公之间的真实故事,它让我们懂得知惜——站在距离亲人最近的位置,用最平常、最心安的方式去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内容介绍

巴比刚生下来的时候,爷爷巴柏就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巴比学走路的时候,巴柏耐心地说着,“先左脚,再右脚。”一步一步教会了巴比。突然间,巴柏中风住医院了。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巴柏虽然回家了,却不会走路,甚至不认识巴比……一切都让巴比十分害怕,直到他鼓起勇气亲近巴柏、帮助巴柏。终于有一天,爷爷在巴比说着“先左脚,再右脚”的引导下,重新学会了走路……。略带自传性质的描绘,关于浓浓亲情与友情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难忘。

作者简介
  • 1934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自1965年出版第一本图画书至今,已创作近300本作品,曾获凯迪克大奖、纽伯瑞大奖,被公认为美国童书界的常青树,而狄波拉本人也在1990年获得安徒生奖的提名。代表作品有《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先左脚,再右脚》、《美术课》等。无论哪种题材的创作,他总会以生活经验将其变换为亲切感人的故事,以简洁的文字、大方的线条和轻柔的色调给我们带来欢笑与感动。

精彩书评

◎徐榕(童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

衰老和疾病,不是通过大人的安排就可以让孩子避开的。“巴柏住院了”,“他的病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巴比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想吃东西,晚上也睡不着”。巴比心里藏着对爷爷罹病的痛楚和焦虑,也藏着对猝不及防的生活事件深深的疑惑。他无法理解,健硕的爷爷、形影相随的伙伴,怎么突然间就浑然不识家人、不知自己的所在呢?

对于5岁的巴比来说,身体与心灵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爷爷的疾病,成为他心灵成长的契机和转折。中风后的爷爷,身体的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内心的世界依然敏感和丰富,“巴柏的脸上有一滴眼泪”,“巴柏的嘴角扬起浅浅的微笑”。 

“巴柏一定要好起来才行!”蹒跚学步,“先左脚,再右脚”,孙子是爷爷的支撑。孙子引导爷爷起步,回归安康的生活,孙子自己也完成了内心成长的起步——惜爱亲情,懂得给予和担当。巴柏先是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慢慢地会摆动手指,自己拿汤勺,然后开口说话,再到一直可以走到草地的尽头,在艰难挣扎的病痛中,爷爷依然引导着孙子,让孙子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成长。爱的出发和回归,每一步的迈出,都是共同付出真实情感的努力。一块一块垒高的积木,构建了祖孙间情感的回忆,也构建了属于他们的信念——勇气,坚持,脚踏实地,跨过障碍。 

那块关键性的大象积木,印刻了巴比(Bobby)和巴柏(Bob)名字中共同的字母B,象征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这块积木画在了书的首尾,成为故事开始叙述的第一个符号,也成为祖孙共同拥有的美好时光的印证。


内页展示
导读
  • 名家推荐 《爱的出发和回归》
    作者:徐 榕 童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

    祖孙之间,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也许是因为“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走在生命的初始和归途,以血脉亲情为纽带,祖孙之间总能产生温馨的交流,生成很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图画书《先左脚,再右脚》里,我们似乎很难确定,祖孙之间,究竟谁是真正的“引导者”。


    巴比最要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爷爷巴柏。“巴比学走路,是靠巴柏帮忙”,“巴柏和巴比最喜欢做的事,是玩一盒很旧的木头积木”,“巴柏让巴比坐在大腿上,讲故事给他听”。


    “抓着我的手,巴比。”蹒跚学步,“先左脚,再右脚”,爷爷是孙子的靠山。爷爷引导孙子起步,展望生命的辽远,爷爷自己也透过孙子返观生命的本真。坐云霄飞车、吃热狗、拍合影、玩录音……在温暖的日常生活里,爷爷为孙子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一块一块垒高的积木,搭建了祖孙间亲密的关系,也搭建了属于他们的期许——关爱,默契,相伴永远。


    衰老和疾病,不是通过大人的安排就可以让孩子避开的。“巴柏住院了”,“他的病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巴比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想吃东西,晚上也睡不着”。巴比心里藏着对爷爷罹病的痛楚和焦虑,也藏着对猝不及防的生活事件深深的疑惑。他无法理解,健硕的爷爷、形影相随的伙伴,怎么突然间就浑然不识家人、不知自己的所在呢?


    对于5岁的巴比来说,身体与心灵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爷爷的疾病,成为他心灵成长的契机和转折。中风后的爷爷,身体的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内心的世界依然敏感和丰富,“巴柏的脸上有一滴眼泪”,“巴柏的嘴角扬起浅浅的微笑”。

     

    “巴柏一定要好起来才行!”蹒跚学步,“先左脚,再右脚”,孙子是爷爷的支撑。孙子引导爷爷起步,回归安康的生活,孙子自己也完成了内心成长的起步——惜爱亲情,懂得给予和担当。巴柏先是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慢慢地会摆动手指,自己拿汤勺,然后开口说话,再到一直可以走到草地的尽头,在艰难挣扎的病痛中,爷爷依然引导着孙子,让孙子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成长。爱的出发和回归,每一步的迈出,都是共同付出真实情感的努力。一块一块垒高的积木,构建了祖孙间情感的回忆,也构建了属于他们的信念——勇气,坚持,脚踏实地,跨过障碍。 


    那块关键性的大象积木,印刻了巴比(Bobby)和巴柏(Bob)名字中共同的字母B,象征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这块积木画在了书的首尾,成为故事开始叙述的第一个符号,也成为祖孙共同拥有的美好时光的印证。


    《先左脚,再右脚》来自作者汤米•狄波拉儿时与外公之间的真实故事,它让我们懂得知惜——站在距离亲人最近的位置,用最平常、最心安的方式去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合上这本图画书,想起小时候奶奶教我包粽子的情景。奶奶包的三角粽子模样好口味好,大人孩子都喜欢。奶奶包粽子的时候,会用大手帕包住头发,她说:“头发掉进米里,包出来的粽子就勿诚心了。”卷叶、盛米、裹叶、捆绳,水灵灵的翠叶在奶奶的手指间曼妙舞动,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只亭亭玉立的粽子。我笨拙而急切地跟从着,包裹的粽子不是露馅,就是松松垮垮,或者身材不匀称。学了好几个端午节,最终仍没能学成出师。


    此时此刻,我被图画书中浓浓的隔代亲情所包裹,格外想念奶奶和她的粽子。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我跑出去买了干粽叶和糯米,依照记忆里的规程一一准备就绪,为了诚心,再戴上一顶塑料浴帽,收拢发丝。卷叶、盛米、裹叶、捆绳,也许是因为有了成人的手劲,也许是因为倾注了深深的思念,一只,两只,三只,粽子渐渐成形,我的内心也丰盈起来。粽香从厨房一直弥散到所有的空间,对奶奶的思念也弥漫在脑海的每个角落……多么希望她能尝一尝她教我包的粽子啊!


    遗憾的是,我没有汤米•狄波拉先生那么幸运,在想要感激和回报祖辈的时候,却没有机会了。与这样一本图画书相遇,是在内心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次驻足,我知道,奶奶温和而持久的目光,一直在天上遥望着我的每一次起步和前行。


  • 关于作者 《取材生活经验的创作》
    作者:方 羿 童书翻译、书评人

    汤米•狄波拉1934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个建于19世纪的农庄,身上流着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的血液。少时即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22岁毕业于纽约艺术名校——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之后在加州美术工艺学院继续艺术深造,35岁取得硕士学位,36岁在朗山学院取得相当于博士的学位并获得大学教职。“我开始为书籍画插画,并决定成为一名童书插画家,因为19世纪50年代是童书插画的黄金时期。莫里斯•桑达克刚刚崭露头角,还有阿诺德•洛贝尔和李欧•李奥尼,都是那个时候开始成名。” 汤米•狄波拉自1965年出版第一本图画书至今,已创作了近300本作品,曾获得凯迪克大奖、纽伯瑞大奖以及入围国际最负盛名的安徒生大奖,一直被公认为美国童书界的常青树。


    汤米•狄波拉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机智幽默、温馨童真,令读者着迷不已。他的灵感从何而来一直是读者的疑问,甚至有人问他怕不怕有一天点子会用完,他的回复是:“当然啦,我当然会怕。可是我有个妙计,在我尚未完成目前的作品之前,我会试着找些灵感,就像做面包用面酵一样,你取一小块面团加在新面团中,它就会发起来。”事实上,从汤米•狄波拉的创作历程和风格来看,丝毫不用担心他的灵感会枯竭。对他而言,灵感犹如一扇门,不断引导他走向另一扇神秘的门,打开以后,外面绿草如茵。而他最重要的门,即来自他的生活经验,来自他的成长体验。


    在汤米•狄波拉第一本自写自画的图画书《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天赋予我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有机会认识奶奶、外公、外婆和曾外婆。我拥有一半爱尔兰血统,一半意大利血统。小的时候,爱尔兰籍的亲戚就住在我家附近,我们每个星期都见面。这个故事讲的便是他们。我和楼上的外婆共度了许多快乐时光。我们俩被绑在相邻的椅子上,一起吃着薄荷糖,还有各式各样的糖果——那一年我四岁,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汤米•狄波拉在童书界立即大放光彩。书中充满爱与欢乐的童年生活以及家人之间的温馨情怀,朴实的文字叙述、大方的图画描绘,都让大小读者刻骨铭心。之后,汤米•狄波拉陆续创作了一系列自传式的作品,例如《先左脚,再右脚》,描述与祖父间真挚的情感,传递了温暖真诚的亲情与隔代友谊,让人感动;《汤姆》描写的是爱读故事的外公,讲述祖孙间发生的系列风趣、搞怪的故事,读来不禁哈哈大笑;《美术课》将幼时上美术课的点点滴滴与逗趣的回忆,一笔一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泡沫工厂》则是爷爷带着汤米兄妹俩参观泡沫工厂的故事,他的可亲与信任,让两个孩子的想象力无限发挥……


    可以说,在图画书界没有任何一位创作者像汤米•狄波拉一样如此钟情于自传式的创作,也没有任何一位创作者能够像他一样让大小读者翘首期待下一本自传式作品,或许原因之一在于汤米•狄波拉一直在自传式的创作中融入他的生活和记忆里的爱与智慧。


    同时,从上述的一些作品里我们看到汤米十分喜欢听爷爷、外公和外婆说故事,而长大后的汤米也成了一位爱说故事的人。汤米•狄波拉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文化中,说故事的人是极重要的人,一位好的图画书作者就是一位好的说故事的人。而这就是我最想做的。”这些特质,在汤米•狄波拉的民间故事改写创作中表露无遗——经过他改写的故事和传说简洁有趣,引人入胜。像为他摘取凯迪克大奖的《巫婆奶奶》及其系列、《武士与龙》《阿利的红斗篷》等等。他曾表示搜集民间故事是他的兴趣。当然,因为家族的原因,他搜集的故事中,爱尔兰和意大利的最多,但是南美、印第安以及亚洲的也都有,对他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取材源泉。在汤米•狄波拉的创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类题材——宗教故事,其中最为知名的如《耶稣寓言故事集》(The Parables of Jesus)、《汤米•狄波拉圣经故事书》(Tomie dePaola's Book of Bible Stories)等等,这些仍然取材于他的生活经验。早在艺术学院时期,汤米•狄波拉就曾给一些教堂绘制壁画,同时还因为个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一度想从事神父的工作。


    当汤米•狄波拉还是一名普瑞特艺术学院艺术系的学生时,指导老师曾教授他们,风格是内心信念的外在表现,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汤米•狄波拉一直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创作的准则,并且坚持“选择自己的信念,不随时尚变换”。谁说不是呢?在众多的图画书中,我们一眼即可辨出汤米•狄波拉的身影。“欢笑与说故事是每日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哪种题材的创作,永远不缺灵感的汤米•狄波拉将其生活经验变换为一个个亲切感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以简洁的文字、简单大方的线条和轻柔的色调给我们带来欢笑和感动。


  • 图画赏析 《深情朴素的绘画语言》
    作者:张 迅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我有个两岁的女儿,因为工作的关系,父亲每隔一段时间会从老家赶来帮我照顾女儿。他们吃完早餐手拉手出去晒太阳,或者在客厅玩躲猫猫游戏,或者迎着夕阳“左右,左右”散步。也许我还在努力适应爸爸的身份,而父亲早已进入了爷爷的角色。每次一来,他们的关系就悄然升温甚至比父女都亲密,以至于好几次父亲回乡的时候,女儿都哭个不停,父亲挥挥手“你们回吧你们回吧”,然后坚持头也不回就逃走了。祖孙之间的关系真是非常奇妙,好像年份正好的葡萄酒遇到了久经历练的品客,其中有数不尽的滋味。和许多经典的祖孙故事图画书一样,汤米•狄波拉的这本书也弥漫着足以回味良久的醇香,并且展现出其身为大师沉稳、深情、朴素的独特一面。


    这是一个伤感又温暖的故事,虽然情节中出现了几个有趣的巧合,但在画面处理上画家并没有去刻意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尽量展现平凡世界的样貌,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们可以看到全书几乎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所有人物都在一个相对静止的姿态中展现人物关系,并且多数都保持同样景别,人物以差不多的比例全身出现在画面中,好像一张张安静而又意韵悠长的摄影作品,又像是一出传统话剧中的几个精彩的定格瞬间。在构图上画家也尽量排除太多常用的跳跃的构图手段,所有画面都被框在封闭的方形画面当中,并且反复强化墙角、门框等垂直和水平结构线的作用,气韵之安定沉稳实在与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有几分神似。这种处理手法让人感受不到一般的外在刺激,脱离了日常的嘈杂,留下可以进入内心世界的纠葛与变化的空间。于是,当我们在看到巴比冲过来向妈妈哭诉“巴柏听起来好像怪兽”,看到巴比用勺子给爷爷喂饭的半身特写,看到爷爷扶着巴比的肩膀在远处草地上走路的全景,看到这些在其他图画书里司空见惯、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画面的时候,却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涌动,平淡沉稳的画面之中蕴含的是深深的互相依恋的亲情。


    画家的深情还体现在对眼神的刻画上。汤米•狄波拉的多数作品其实是幽默有趣的,也经常采用漫画式的造型和线条,但在这本书中画家在眼睛的表现上做了一些改变,稍许强调了眼睛的明暗关系,非常生动。比如巴比坐在雪地台阶上的那一页,左眼上顺势几笔炭笔侧锋所表现出来的阴影,让他的表情立即悲伤了许多。由于动作不多,画家就非常重视人物之间眼神的交流,爷爷中风回家后巴比观察爷爷的那一页,巴比斜着眼睛,眼白和深色的眼影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疑惑,而爷爷则直视前方呆滞无神。往后几页巴比在爷爷面前搭积木,爷爷模模糊糊地似乎注视着他。再往后巴比站在梯子上回头看爷爷的时候,爷爷则努力抬头,两眼盯着巴比,这一系列微妙的眼神沟通方式的变化对故事情感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画家一直坚持朴素的绘画语言,没有什么修饰,多数场景都不强调空间而是做了平面化、图案化的处理,人物脸部也经常采用完全正面或完全侧面的角度,这些朴实的做法让读者感觉到安全而不是挑战,使他们沉浸其中的不是视觉上华丽的色彩、造型和构图,而是图与图之间细微的变化所蕴藏的流淌的情感。仔细翻阅全书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巴柏的变化和成长,他真的长大了呢,看看故事的开始再看看故事的结尾,画家笔下的巴比个子长高了,眼神中也多了一份坚定。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