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43476516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我爱我的爷爷
  • 等待
  • 让路给小鸭子
  • 小鼹鼠嘉宝
  • 风的旅行
  • 幸福到站,请叫醒我
  • 外公
  • 小意外,大发明——50个误打误撞的妙发现
  • 小错误,大发明——40个发明的小故事
推荐理由

这是一则有趣的故事,也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图画书。它提醒我们,今日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曾经是一片美丽的草地。

作者的故事既保有纯真的童话意味,又同时兼顾讨论现实问题的内涵。在这本图画书里,搭配画家亲切逗趣的画风,意在鼓励读者思索:人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做法对待大自然。


内容介绍

汀汀大叔和邻居们在假日到乡下游玩,发现乡下原来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可以踏青游玩,有好多鲜花、蜜蜂和蝴蝶,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没有汽车,也没有灰沉沉的大楼和冒烟的工厂。后来,为了大家的便利,于是,草地上逐渐出现了篱笆、小路、遮雨的房子、舒适的电器及家具设备,最后,工厂、超级市场、学校、办公大楼都盖齐全了,可是,鲜花呢?大树呢?新鲜的空气又到哪里去了呢?草地上,已经没有地方可以让小朋友开心地玩了。

作者简介
  • 沃尔夫•哈兰斯,194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1946年开始在电台和舞台剧扮演儿童的角色。这些经历使他熟知儿童戏剧的结构布局以及故事情节高低起伏的安排,对他日后从事图画书的创作助益颇多。沃尔夫的作品既保有纯真的童话意味,同时又兼顾探讨现实问题的内涵。代表作品有《我爱我的爷爷》、 《这片草地真美丽》等。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奥地利青少年图书奖等。


  • 温弗里德•欧普吉诺斯,1939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义务教育之后,他完成了作为凹版印刷学徒的培训,随后在杜塞尔多夫的美术学校做了为期6个学期的访问。他曾作为平面设计师在不同企业工作过数年。1972年移居到奥地利维也纳,并在那里经营自己的生意。除了商业艺术,温弗里德也设计过教科书。


    1977年,温弗里德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第一本图画书,并于1979年出版,文字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拉•洛贝(Mira Lobe)。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图画书,其中,有几本书还是与他的妻子儿童作家克里斯蒂娜•瑞特尔(Christine Rettl)合作完成的。温弗里德的作品囊括了德语地区的重要奖项,如奥地利儿童图书插画奖、奥地利绘本大奖、维也纳插画奖等。


精彩书评

 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需要读者足够的内省力。这本小书,最适合在郊外草地上亲子共读。草地的宁静和安忍,是生活中必需的元素,犹如呼吸一般重要。这本小书,描述了人类对于城市厌恶而又依赖的矛盾。人类已经制造了丰富的外在物质,也许淡忘了杏花春雨、瓦舍炊烟,淡忘了内心更深远的需求,所以才会慌乱和空虚。理性、爱、自由、责任、理想,能够绕开欲望的迷宫,回归素净,这些都是难得的修为。草地上的阅读,会让孩子和大人都感悟到——大自然是心灵的语言,是人类生活真正依赖的伴侣。

 —— 徐 榕   童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

内页展示
导读
  • 名家推荐 《走出迷宫》
    作者:徐 榕 童书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

    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要悉心照料自己的身体以求健康长寿,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健康长寿呢?


    事实相反。


    星期天,汀汀大叔带着城里的人开车到乡下,想在他们喜欢的地方好好休息。“这片草地真美丽!空气清新,花儿芬芳,有大树和云朵遮阴,有乌鸫、蝴蝶和蚯蚓伴我们入梦。”那里没有汽车,没有马路,没有灰扑扑的房屋,也没有臭哄哄的工厂,这片草地应该保持下去。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种种需要,人们围起了篱笆,修起了马路,盖起了房子,还建了工厂、商店和学校,汽车、火车来来往往,人流熙熙攘攘,“这片草地反正够大”。


    像泡沫一样的欲望,填充了草地。从空中俯瞰,平坦开阔的草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了一座拥挤的城市;翻动书页,繁茂青翠的草地,一页一页地,变成了一座灰暗的迷宫。


    “听不到蜜蜂飞舞的嗡嗡声,听到的只是车子行驶时的轰隆轰隆声;闻不到玫瑰的花香,闻到的只是污浊的空气……从前,这里真的美丽多了。”这片草地的生命结束了。


    “别这么不知足,人不能要什么有什么。”这不是他们原来想逃离的地方吗?一种做了无用功的懊丧变成了新的焦虑,人们在迷宫里迷失了方向。


    汀汀大叔带着大家坐上汽车,又来到一片美丽的草地。小朋友告诫大人:“请别再做错事了,别再伤害草地了!我们没有草地,我们需要草地!”因为更懂得听从心灵的召唤,小孩子常常比大人更擅长“走出迷宫”。


    这一次,又会怎么样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这本书从一次寻找开始,以新的寻找结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问题。作者沃尔夫•哈兰斯,曾经多年从事儿童剧、舞台剧的工作,这使他熟知儿童戏剧的结构布局和情节高低起伏的安排。他创作的图画书,既保有纯真的童话意味,又兼顾探讨现实问题的内涵。作者出生于维也纳,对大自然的辽阔和美丽心存敬爱。这本绘本,就像一部舞台剧,一幕一幕铺叙,地点和人物不变,只是逐渐增加道具,变换布景,运用中心人物的台词对话,使情节循序渐进,走向有所预感但又无法阻止的结局,隐含的道理自然心领神会。并不需要揭露什么,但在娓娓的叙述中,仿佛有一种沉重,敲击着人们的头脑,提醒着书里书外的孩子和大人。


    配合主题,画家温弗里德让画面呈现出“看得见的时间”,一幅一幅图画将故事推陈铺展。采用俯角,让构图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也让建造“迷宫”、作茧自缚的过程一览无遗。以跨页为图文的叙述单位,使得场景开阔,空间层次丰富,细节的描绘游刃有余,增加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也迎合了孩子们喜欢探究图画迷宫的心理。


    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需要读者足够的内省力。这本小书,最适合在郊外草地上亲子共读。草地的宁静和安忍,是生活中必需的元素,犹如呼吸一般重要。这本小书,描述了人类对于城市厌恶而又依赖的矛盾。人类已经制造了丰富的外在物质,也许淡忘了杏花春雨、瓦舍炊烟,淡忘了内心更深远的需求,所以才会慌乱和空虚。理性、爱、自由、责任、理想,能够绕开欲望的迷宫,回归素净,这些都是难得的修为。草地上的阅读,会让孩子和大人都感悟到——大自然是心灵的语言,是人类生活真正依赖的伴侣。


    想起小时候看的一本小人书——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贫穷的渔夫天天打鱼,有一天只捞到一条小金鱼。小金鱼恳求:“你放了我吧,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什么。”渔夫放了金鱼回到家。渔婆不高兴了:“你怎么随便就放了它呢?至少应该换一个新的洗衣盆。”渔夫回头再去找金鱼,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就这样,第二次换了新的渔网和渔船,第三次换了新的衣裳和房子,第四次住上了宫殿,一次又一次,最后渔婆要求当女王,让金鱼也来伺候她。渔夫再一次呼唤,这时,大海咆哮了,金鱼发怒了,它收回了一切,渔婆又回到从前,守着破旧的洗衣盆、渔船和房子。小时候常常为渔婆惋惜,要是住上了宫殿,就此打住,不再要求当女王就好了,就能在失去全部之前得到最多。现在想来,人的欲望真的是无止境,索要得太多,最终一无所获,这是无法逃避的宿命。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渔婆的影子,都有“草地人”汀汀先生的影子,都有欲望冲动的焦虑。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姐妹,能够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的。泛滥的物质“迷宫”占据了我们的精神,泛滥的欲望“迷宫”占据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走出“迷宫”,重新感受阳光和青草的魅力,需要理性和定力,需要敞开心扉向大自然学习。


    千万不要以为,读了一本教说“谢谢”的书,孩子就会感恩了;读了一个“草地”的故事,孩子就会自觉爱惜自然了。阅读,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但是图画书中蕴涵的价值观会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积累多了,再与生活交融,就会生长出茵茵绿草。


    书中结尾的问题韵味悠长:“这一次,又会怎么样呢?”和孩子一起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大片美丽的草地,我们会维持它的原貌吗?还是为了生活上的方便与需求,筑墙铺路,架房建厂,让草地变成束缚身心自由的“大迷宫”呢?


    森林和草地是我们的家园,但是现在,我们与它们越来越疏离。如果地球有朝一日一片荒芜,自诩智力超群的人类还能幸存吗?


  • 图画赏析 《旋转的反思》
    作者:杨思帆 插画家、图书艺术指导、儿童阅读推广人

    封面上站着的胖子先生,白衬衫背带裤,一看就知道是一位生活在城市的先生,书名似乎是他的赞叹:“这片草地真美丽!”想必这代表了很多城里人的心声,谁不会被一片绿油油的开阔草地所打动呢。可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发生在绿草地里的逗趣故事,那就太低估它了。在那幽默笔调的背后,潜藏的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


    如果把封面比做是一出戏剧的海报,向我们传递信息,吸引我们去看戏,那么,翻阅环衬和扉页,就是我们进到剧院落座的过程。这个过程继续把我们引入戏中。你会看到,草地的动物原住民们登场了,它们是来告诉我们——好戏即将开始。


    这个从头到尾都聚焦在一片草地的故事,给画家出了个难题——很容易陷入单调的固定视角。图画书区别于插图书的最大特点,是用很多画面连贯起来表达一个内容,如果连续翻看都是大同小异的画面,即使故事再精彩,也会很快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倦。缺乏新意的画家可能会选择某个固定位置的构图,来表现草地的城市化进程。然而,本书的画家很高明,他巧妙地将视线绕着草地旋转,不但解决了视角问题,还利用旋转的宽阔视野给读者更为开阔而丰富的思考空间,从而深化了故事中的反思。


    汀汀先生一行人最开始来到草地,近处,小河潺潺,草长莺飞,绿意盎然,动物们怡然自得并不在意,只有两只松鼠好奇而警戒地打量着这群不速之客;而后面的远景,则是他们刚刚“逃离”的城市,高楼林立,烟囱还喷吐着浓烟,灰蒙蒙一片。画家这么一衬托,“这片草地真美丽”的主题立刻凸现,让远处的城市相形见绌。


    接下来,人们开始毫不客气地在草地上撒欢取乐。注意,视角开始转动。画家用全景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向我们展开一个庞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很多人物、细节的变化有待我们去发现其良苦用心。比如,“原住民们”感到不适,能飞的都飞走了,两只松鼠受到惊扰,开始往树顶躲。之后更糟,人们开始贪图“方便”了,汀汀先生带头伐木,还有人给草地敷上沙土;绿色一点点儿沦陷,孩子们玩耍的空间日益萎缩,开始还可以玩球类游戏,后来只能找个角落看书。细心观察汀汀先生,他的变化也很有趣,从亲自伐木到指挥建设工厂,后来竟然对人发号施令乱堆废料。这一路走来,他对环境的破坏,随着他的社会地位,竟也一路水涨船高,真是对那些生活在社会顶层的“文明人”的一个极大讽刺。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时候,画面中的远景却随着画家的视线逐步转出城市边缘,到了郊外,直至青山翠谷,截然反差之下,这片草地的“病变”过程和在建筑夹缝中生存的人们显得更加可悲、可怜。有人形容在高空俯瞰地面上的城市:“死灰色的钢筋水泥地表在广袤陆地上如同一片片得了皮癣的肌肤,并且这种感染在不断扩张,它们无法像雨林一样呼吸,无法像草原一样代谢,甚至还比不上沙漠……”这话不无道理,看看这片草地的经历,正是病入膏肓的写照。移民越来越多,房子越盖越密集,城市的所有配套设施齐全了,画面被灰色的地面、灰色的现代建筑充斥,当年那条清澈小河早已沦为排污渠。


    最后,画家心一横,干脆把远景取消,就连天空也不给我们看到了。满眼只有拥挤的楼房烟囱,人满为患,就像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一样,令人窒息。


    如果我们细心比照前后画面中各个标志物的角度变化,可以看出画家在画面的开始到最后视线渐进旋转,这片草地的命运,和最初来到这里的人的生活仿佛也经历了这样的旋转——逐渐变糟甚至是面目全非!与其说这是画家的视角,不如说这是画家让人们清醒看待自身的视角。当曾经的初衷已经背离,曾经的向往也被自己亲手破坏时,梭罗在一百多年前的至理警言再次责令我们反思:“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其实是一种障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


    历史的进程不可能回头重来,也许还能再找到一片美丽的草地,却没有第二个地球能让我们重来一次。我们应该看到画家和作家的一番苦心,并非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而是提醒我们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文明而不要迷失其中,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幸福,这也是梭罗的著作留给世界的真谛。正如孩子们的提醒“这一次请多注意,好好想想你们做的事儿”。画家终究还是心软了,在后环衬上留下了一片新草地,那只侧卧的兔子似乎在问:这次要如何对待?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