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杯+郭奕臣!丰子恺大奖首奖作家+威尼斯双年展新锐艺术家!令人惊艳的跨界合作!你从未见过的蓝晒绘本!
这是一本“不能忘记约定”的绘本,
也是一个守护记忆的故事!
里头有大孩子“爸爸”的秘密愿望,
也有小孩子与哈雷彗星的新约定!
而我们自己呢,是否也有许多记忆与约定?
但是,我们有办法让自己不会忘记吗?
你的方法又是什么?
作者充满创造力的比拟与连结,
绘者层次丰富的绝美用色与构图,
当代艺术与绘本创作的跨界合作,
共同为孩子们永远认真的约定,留下最灿烂的印记!
《宇宙掉了一颗牙》是启发精选华语原创优秀绘本系列之一,适合4岁以上儿童阅读。1986年7岁时,正值换牙的疼痛期,父亲带着全家大小,到垦丁寻找每75年才造访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这是作者郭奕臣与父亲之间的难忘回忆,也开启了他对宇宙的想象,催生了这本在身体、记忆和宇宙之间交织的故事。全书插画与绘本作家林小杯合作,以郭奕臣赴巴黎创作的蓝晒摄影为底,描绘了星空、宇宙、大海和记忆,是一本关于“不能忘记约定”的图画书。
回首过往,也许每一个人在孩提时,都有某个联结天地、醍醐灌顶的片刻。无论是作者郭奕臣还是绘者林小杯,都在致力于深入挖掘这一刻对此时、此生的重要意义。
——粲然(亲子阅读推广人)
-
创作者说 《承诺的意义——郭奕臣、林小杯访谈录》作者:台湾《dpi设计插画志》
1986年7岁时,我正值换牙的疼痛期,父亲带着全家大小,到垦丁寻找每75年才造访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这是作者郭奕臣与父亲之间的难忘回忆,也开启了他对宇宙的想象,催生了这本在身体、记忆和宇宙之间交织的故事。这本书以郭奕臣赴巴黎创作的蓝晒摄影为底,绘本作家林小杯创作插画,描绘了星空、宇宙、大海和记忆,是一本关于“不能忘记约定”的绘本。
纪念30年前与父亲的回忆
郭:今年是2016年,距离1986年刚好是30年,父亲也差不多是在30岁这个年纪带我们去看哈雷彗星的。这段回忆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我也一直酝酿着要以此为灵感创作。刚好这一两年在艺术聚落认识了小杯,亲戚家里也多了3个孩子,我再度有机会接触到绘本。因此,2014年,我从巴黎驻村回来后,就决定以绘本为媒材,讲述一个关于这段回忆的故事。回过头来看,这段回忆其实影响了我的创作脉络,我也想借由这个机会,寻找创作的原点。
艺术家与绘本作家的跨界合作
郭:虽然看过许多不同风格的插画,但我就是特别喜欢小杯的图和文字。那时我在巴黎有个展览,刚好小杯也在巴黎,旅游顺道来看展。当时我们聊得满愉快的,因为刚好频率对上了吧!我就觉得一定要找她合作。非常感谢她提供了文字写法、情绪拿捏、图文配合等方面宝贵的意见。
林:我以前也画过很多人写的绘本,可是我从来没有跟一个作者有这么多讨论。一方面,其实我没有那么喜欢和别人讨论啦!都不要来管我最好(笑)。但这次几乎是从头讨论到尾。以往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出版社,但是这次是奕臣先有了故事,然后和我直接讨论。然后因为他本身就是艺术家,在画插画时,我会直接把图传给他看。就这样,从一开始到完成,常常互相讨论来讨论去的。
外太空题材是个挑战
郭:这是与外太空有关的绘本,一开始小杯满担心这次的主题是她过去不熟悉的。之前都是我比较关注“地球上”的题材(笑)。好比说“飞行器?飞行器要怎么画?彗星?宇宙?”,常会有这类的担心。因为我对这些满有兴趣的,所以会给予意见。每次看到小杯的新图都会满惊喜的。喔,对!我们还有说到黑洞——宇宙的嘴巴,讨论如何表现黑洞的感觉。我记得当时人在纽约,还一边搜索黑洞的图片,一边讨论。
林:当时我真的觉得这是个大难题啊!那个黑洞大嘴巴是我最后最后才解决的画面。
首次在创作中加入别人的作品
郭:决定要以蓝色为主色之后,我们就提到了蓝晒。原本想说要根据这本绘本去做蓝晒,当作底图,但是后来就用了我的作品。
林:我觉得他在巴黎创作的那些蓝晒摄影,就很像宇宙了。一方面也是他原本的蓝晒创作就与“记忆”有关,这本绘本也是,所以就直接用了那些来创作。一开始想说这些作品不像我本来构图里的东西,但真的用上了之后我觉得满适合的。比如天空的部分,没有调整,直接用他原本的作品。
郭:蓝晒的那些质感痕迹意外地和小杯的笔触很契合。当时在巴黎进行“喷泉计划”时,我根本没想到要用来做童书。一切都刚刚好。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小男孩(作者小时候,书中主角)的想象后来都变成了真的作品。
林:好玩的是,我也是到去年才知道蓝晒。最早是看到英国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于1843年出版的蓝晒植物摄影作品。当时看到就觉得好漂亮。去北美馆的时候也巧遇正在进行的蓝晒工作坊。过了一阵子又收到一个朋友从跳蚤市场买的古老蓝晒照片。不久后就与奕臣谈到这本绘本了!
红气球代表什么
林:在我过去的作品中,常画到红气球。在这本书中,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含义,只是觉得画面上需要,所以画了。后来发现,他(奕臣)过去的作品也有很多气球,我还一度在某个画面中画了很多个,虽然最后拿掉了。可是慢慢地,红气球与剧情开始有了关联。拿在手中的气球,一旦放开,就会飘向天空。你(读者)的视线就会自然往上移动,于是哈雷彗星就在你的眼前了。
这样的画面刚好也与剧情连接了起来——小男孩知道了爸爸要告诉他的秘密。之后,红气球飘到了外太空,小男孩也遇到了哈雷彗星,从他的手中拿到气球,开启了一段旅程。你会看到他们在一起时,小男孩手中一直握着红气球,可是等到要分别时,小男孩把气球交给了哈雷,象征一种信物或承诺,相约75年后再见。
郭:我记得小杯在画的时候还跟我说:“我连续3天都看到了红气球。”它好像变成了一个不得不画的暗示(笑),而且还刚好都是红色的!
横跨75年的约定,有办法实现吗
郭:很难想象一本绘本的时间感是如此漫长。我还要再活超过我现在岁数的一倍时间,才能再一次看到哈雷彗星。到时候我还看不看得到,都不知道呢。一位老师将这个故事念给女儿听,两人也相约以后要一起去看哈雷彗星。这本来只是我心中默许的承诺,但是我好像很难将这个承诺实现,因此这本童书就像从一个承诺变成更多承诺,即使我无法活到那时候,如果有人可以亲自完成,那我也达到目的了。就算只是许下承诺,我也做到了想要传达“承诺的意义”这件事。
※本文由台湾《dpi设计插画志》授权使用
创作概念
1986那年春天,我7岁,父亲带着全家前往垦丁,找寻每隔75年才造访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当时我正在换乳牙,又有蛀牙,小小的我一直忍着牙齿的疼痛,在漆黑的星空下寻找那拖着长长尾巴的哈雷彗星。而这深刻的记忆,也开启了我对宇宙的想象。
多年后我许下诺言,希望能在2061年再次看到它。因此我酝酿了《宇宙掉了一颗牙》这本绘本的想法:希望通过故事,以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为起点,在身体、记忆、宇宙之间,交织出一段关于承诺的故事。宇宙的浩瀚之下,人类是如此渺小,但拉近到个人的记忆与想象,你我就像一颗恒星,在属于自己的宇宙星系里环绕。
哈雷彗星每隔75年便会环绕到地球的近日点,以现代人类的寿命来说,一个人最多能亲眼看见它造访地球两次,而这两次的回归点也与每个人换牙两次(乳牙、智齿)的生命周期相对应。人体口腔成为身体内太空的隐喻,口中每一句话所许下的承诺,都将成为一段记忆。也许不是每个承诺最终都能实现,但通过这个故事,我能让一个承诺不断延续下去。
2061年那天到来的时刻,也许有人终将完成它——一段记忆、一颗牙齿、一整个宇宙、一句75年的诺言。
——郭奕臣
-
名家推荐 《在万物中你脱颖而出》作者:粲然 亲子阅读推广人
在看到《宇宙掉了一颗牙》这本绘本之前,我刚刚给“三五锄”预科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名为“创世纪”的神话课。在课堂上,我们一起回顾了开天辟地的那个瞬间。
我们用一组三格漫画呈现了鸿蒙初开的场景。引导孩子们讨论天地是怎么被打开的,开启天地的神灵(如“盘古”)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甚至在课堂上用地垫和被盖模拟了一个天地重合的景象,让每个孩子感受黑暗—打开—光明和万物萌生的那个场景。
在讨论神灵打开世界的感受时,一个五岁半女孩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诞生”。她说:“天地被诞生了。”我及时抓住了这个词,并邀请他们和我一起演绎另一个“诞生”的伟大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大肚子的妈妈,她的宝宝在她肚子里,十个月了。妈妈突然肚子很疼。”我坐在地垫(“地”)上,把被盖(“天”)盖在身上,做出痛苦的样子,“孩子在黑暗的混沌里不停朝前拱,要打开天和地,要看到光明,要诞生。”我邀请每个孩子依次躲进被子里,当做“要出生的宝宝”。孩子们一边唠唠叨叨说着“我在妈妈肚子里听见、看见了什么”,一边欢呼雀跃又得意洋洋地把自己“诞生”出来。他们轮流“出生”了那么多次,以至于最后我都“生”累了。
不管多少次,我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个“诞生”的孩子,他们也是开疆辟土,为创造新世界而战的英雄。
这节课,是“三五锄”古典英雄神话课的第一节课。从一开始,我们就着力于引导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幻想故事并不仅是“万众敬仰的神与英雄之故事”,不仅是“广袤且神秘的天地之故事”。幻想故事,是人的故事,是自我命运的故事。此间万物,就是不懈朝前、永在路上的你自己。
当孩子领悟这一点,千百万个幻想之门都瞬间打开了。
在孩子五六岁时,和他们谈论广袤的天地、漫长的历史,因为这些是初生人性的渴求。人是生长在四维空间中的性灵之物。正是因为我们渴望真正投身于这片天地,渴望在自己所拥有的生命里有所建树,我们也渴望得到“自我”与这个时间、空间深刻联结。这样的联结,哪怕如吉光片羽般闪现,也弥足珍贵,也足以安慰这充斥着无常与孤寂的漫长余生。
然而,举目当下儿童教育,引导孩子置身于天地万物的联结之中,树立起人性自觉意识的做法已为鲜见。所幸,还有一些极好的绘本指引我们和孩子。比如郭奕臣、林小杯合作的绘本《宇宙掉了一颗牙》,让我惊艳。
这个故事的缘起是作者的儿时经历:30年前,父亲曾带着一家人到垦丁观察哈雷彗星,而当时的郭奕臣正值换牙疼痛期。这段旅行,这段回忆,便是这个“不能忘记约定”的故事的灵感来源。
回首过往,也许每一个人在孩提时,都有某个联结天地、醍醐灌顶的时刻。《宇宙掉了一颗牙》的高明之处在于,无论是作者郭奕臣还是绘者林小杯,都在致力于深入挖掘“天人交感”的这一刻对此时、此生的重要意义。
在看哈雷彗星的这个夜晚,无边夜幕与大海之滨,在这里,爸爸是媒介,红气球是媒介,摇摇欲坠的乳牙和应时而过的哈雷彗星是媒介,所有一切成就了男孩幼小自我和广袤天地之间的一场对话。通过这场对话,身体的痛苦找到了释放的通道,人性的困惑得到了呼应,通过想象式的“约定”,孩子真正感受到了时间和未来的意义。
因为在天地之间,被呼应过,被等待过。“我”之所以成为“我”的特殊性在生命中被点亮了。在万物之中,孩子真正知道,自己将如何脱颖而出。
这是近乎神启一般的珍贵时刻。人秉天地之气而生长,宇宙和人在交感之中找到最和谐的节奏与秩序。这样的时刻,只要你经历过,就一定会理解,一定会感动,一定会期望它在在每个世代、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次第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