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最喜欢的那件洋装、最爱背的小包包,都是阿嬷做的。甚至她想要一个装恐龙的大袋子,阿嬷也答应她,因为阿嬷有一个很厉害、会发出喀哒喀哒喀哒声音的大玩具。有一天,当阿嬷要帮小女孩做表演的戏服时,大玩具却坏掉了!
少了厉害的大玩具,阿嬷要怎么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呢?小女孩能顺利上台表演吗?坏掉的大玩具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呢?
★2015年度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
《喀哒喀哒喀哒》是启发精选华语原创优秀绘本系列之一,适合4岁以上儿童阅读。这是一本带有回忆性质的绘本。我们的很多记忆,那些生活中闪现的吉光片羽,是抽象无形的,只有隐约的气氛与温度。然而,林小杯那随意轻松、流动洒脱的速写笔法、无处不在的童趣涂鸦细节、叠印交错的图像排版和复古淡雅的色调却将这些美好时刻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带有点遥远朦胧感、也许触摸不着,却一直存在着的童年感受与家庭温情。
记忆是可以多感官存在的,物件无可避免地在新旧交替,但声音和气味却能在时光更迭中日久弥新。《喀哒喀哒喀哒》的故事中,缝纫机是阿嬷那个年代的老机器,后来旧貌换了新颜,缝纫的功能丧失,骨架则延续了它的生命。与新桌子一同延续下来的,是阿嬷与家人的亲情。“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从此消失了,但它却一直存在于“我”和阿嬷的记忆里,就像一家人无需言说的爱。
——赵咏冰(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讲师)
现在的孩子,真正看过缝纫机的应该不多,那摸起来特别沉重的手转轮,幻影一般动的飞快的针线,堆满了超级多小东西的抽屉、复古弧形的黑色雕花铸铁脚架……这台特别具有分量感的神奇机器,串起了我们父母的人生,串起我们的童年和想象。物件是一个年代的,而情感却代代相传。年华老去,时代变迁,我们能交付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永远是爱。
——徐白虹(儿童插画师)
-
名家推荐 《声音里的亲情记忆》作者:赵咏冰 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讲师 儿童阅读推广人
亲情一向是绘本致力呈现的主题之一,比如《养只小龙很简单》的至诚深情、《小怪兽》的奇妙温馨、《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的甜蜜与哀感,都对老、中、幼三代之间的浓浓情意有所诠释。而林小杯的这本《喀哒喀哒喀哒》,也是根据作者的童年经历而创作的亲情绘本。
绘本的封面上,小女孩和狗狗蹲在一架黑色的老式缝纫机下。缝纫机顶缠绕着蓝色的线,针脚正踩着一个还未制成的彩色袋子。缝纫机占据了画面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而小女孩一边试探性地触摸缝纫机,一边偷偷地朝外面张望,有点兴奋又有点狡黠的表情跃然纸上。故事就在这“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里开始了。在一个悠长的午后,在小女孩半睡半醒的梦境中,有时钟走动的滴滴答答声,有摩托车由远及近、突突的喷气声,有风吹开书页的啪嗒声,再看画面上,好像还有鸟儿隐隐约约的啁啾声!小主角在甜美的梦乡里听到这声音,不由露出满足的微笑。不过,只有“喀哒喀哒喀哒”能把小女孩唤醒—“那是我阿嬷的玩具发出来的声音!”原来,这个大玩具是一架缝纫机。
这个踮起脚尖勉强可以在缝纫机台面露出半个头的小女孩就是故事的叙述者“我”了:从“我”的眼里看阿嬷的缝纫机,那是神秘的大玩具;从“我”的耳朵听“喀哒喀哒喀哒”,那是有魔力的音乐。小孩子总是无法抗拒玩具的魅力,所以趁着阿嬷没注意,“我”从五斗柜爬到装饰柜,再悄悄挪近缝纫机,学着阿嬷的样子摆弄起缝纫机来。作者画了四个小女孩蹑手蹑脚的身影来表现这一连串的动作,人物线条简单,但动作与表情的描绘格外传神,画面充满动态的意趣,同时也刻画了小女孩顽皮好奇又担心被发现的忐忑心理。
在如今这个电子商务便捷的年代里,父母们轻轻点一点手指,各种各样的衣裳、鞋帽、装饰品很快就会送到家门口,因此,孩子们也就很难体会到从材料到成品的奇妙转变,更不用说一针一线的浓情厚意了。在“我”眼中,阿嬷有着操纵大玩具的神奇能力,不仅能把“我”折腾得“爆炸”了的一团乱线轻松整理好,还能在“我”看得眼花缭乱的“上上下下”的针脚节奏中从容地做好各种物件。从小女孩的眼神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她对拥有这样一个能干的阿嬷感到无比骄傲。不过,由于叙述角度是幼童的设定,“我”并不太懂得情感的表达,在“我”懵懂单纯的叙述背后,读者更能感受到的是阿嬷在“喀哒喀哒喀哒”声中所寄托的对“我”的关怀和爱意。
如果说故事的前半段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轻松童真的生活情态,在后半段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阿嬷对“我”和家庭的帮助及奉献。阿嬷答应为“我”和同学们缝制表演服饰这件事便成了叙事的转折点。老旧的缝纫机坏了,阿嬷的神奇技能受到了挑战。但恰恰就在这时,不仅“我”开始参与到阿嬷的缝制工作中(“我”给阿嬷端茶,就算睡着了也要躺在阿嬷身边,陪她连夜缝制戏服),表演成功结束之后,“我”和爸爸还一起商议送给阿嬷一个秘密礼物。在此,我们看到了给阿嬷的爱的回馈:阿嬷的大玩具坏了,爸爸取代阿嬷充当了“魔法师”的角色,把阿嬷的缝纫机改造成了一个有着脚踏板的新桌子。“我”与阿嬷的亲密并未因为大玩具的损坏而有任何改变—在最后一幅插图中,我们看见小女孩站在椅子上,隔着新桌子亲昵地贴在阿嬷脸上,幸福满溢。
最有趣的是,作者还特别描绘出了缝纫机踏板挡板和机身处的商品牌“正庄霸王号”。稍微了解一下台湾的缝纫机发展历史,便会发现“正庄霸王号”是台湾最有名的缝纫机品牌,最关键的是,它在缝纫机最盛行的年代里常作为女孩出嫁时的嫁妆。当修理师傅说缝纫机“太老了,修不好了,恐怕要丢掉了”时,阿嬷抚摸着她的大玩具,心中难以割舍的不仅是数十年的陪伴,还有当年恋爱、出嫁的美好回忆,以及她与娘家人渐行渐远但并未被时空隔断的亲情。也许,就在她最爱的桂花的香味中,阿嬷正在开心地回味过往的点点滴滴。
记忆是可以多感官存在的,物件无可避免地在新旧交替,但声音和气味却能在时光更迭中日久弥新。在这个故事中,缝纫机是阿嬷那个年代的老机器,后来缝纫的功能丧失,骨架则延续了它的生命。与新桌子一同延续下来的,是阿嬷与家人的亲情。“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从此消失了,但它却一直存在于“我”和阿嬷的记忆里。
-
图文赏析 《一个时代的故事》作者:徐白虹 儿童插画师
虽然《喀哒喀哒喀哒》是一本童书,但它的适读年龄跨度并不止于小朋友。当看到绘本中那台黑黝黝的、威武气派的“正庄霸王号”缝纫机,最有感触的,也许是现在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脚踏式缝纫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新旧交错,人力缝纫机日渐式微,但存储于那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及与此相关的日常记忆,已然深烙在人们心上。在那个缓慢的、朴实的、淡色调的年代,那喀哒喀哒的踏板声、那吱呀吱呀的扎线声始终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对于林小杯而言,这缝纫声想来也是她内心深处甜蜜的乡愁。林小杯在采访中说,她的妈妈在缝纫机前做衣裳的场景记忆贯穿了她的整个童年。在本书中,妈妈变成了阿嬷,母女之爱转变为祖孙之情,但儿时记忆中的气氛和萦绕在家人之间的情感却始终不变,存在于书中的每处细节中:夏日的微风与声响、偷偷玩缝纫机的欣喜与紧张、拿到做好的衣袋时的兴奋与骄傲、阿嬷量身高时的感叹……这些是林小杯的记忆,也是撑起整本书的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与这温柔情感相对应的便是林小杯那独树一帜的画风了。《喀哒喀哒喀哒》是一本带有回忆性质的绘本。然而,人很多的记忆,那些生活中闪现的吉光片羽,是抽象无形的,只有隐约的气氛与温度。你并没有办法明确地表述与刻画它,而林小杯那随意轻松、流动洒脱的速写笔法、无处不在的童趣涂鸦细节、叠印交错的图像排版和复古淡雅的色调却将这些美好时刻完美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带有点遥远的朦胧感、也许触摸不着,却一直存在的童年感受与家庭温情。
我们可以发现,林小杯使用了一种变化不定甚至有些“混乱”的笔触来勾画角色,如速写般富有动感且生动传神。其实她在大学时就专门跑到舞蹈教室去画舞者,因为舞者几乎一刻也不会停歇,动作稍纵即逝,所以非常锻炼画家的瞬间抓形能力。那时林小杯的速写本中全是未画完的人物,画了一半的腿、只有一边的手……而正是那个阶段的大量练习让她发现了自己在画画上的长处,也造就了她独特的速写线条风格,这种风格避开了在图像层面上过于严谨真实的再现,不再将读者的视线桎梏于细致精确的场景与物象表面,只是用抽象的线条提取出对象最核心的形态,将更多细节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而在《喀哒喀哒喀哒》一书中,真实与想象,曾经与现在,都交融在了一起。是捕捉旧影,还是情景再现?速写这种具有“快速唤醒现场情感”的画法无疑是合适的。
随处可见的童趣涂鸦与错落叠印的图案拼贴,辅助线条与文字共同完成讲述,同时为虚拟的场景增加了细节与可看点。比如,在第一个对开页中,女孩睡在窗前,底图是一个巨大的钟,在钟的边缘,骑摩托车的人从远方来了又走了。这页完全抛弃了正常的场景绘制法,而是使用多个素材和图案拼贴产生出一种不确定的主题性,烘托出现场气氛,而三辆摩托车又奇妙地将静止的时间拉长,配合文字的“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读者会感觉在这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时间流逝感,而这也是林小杯在本书中多次使用的方法—使用了“逐帧”画法来表现出二维平面空间中的时空性。比如第三个对开页中,作者额外画出的九个小女孩,有的在用袋子装星星,有的背着小鱼包欢快地走路,有的欣赏着新裙子……你可以感受到女孩每一次的欣喜。还有第五个对开页中,在缝纫机的线“爆炸”前,有三个小女孩的动作,依次对应左边文字的三句话:“踩不动”、“可以动”和“停不下来”。这些小涂鸦图形不仅让画面有时间感上的延长,且完善了大图中所无法画全的小细节,让事件与场景的再现更加丰富。同时,各种图案的叠加,比如壁纸的颜色、裁缝布的花色、纯色块上的肌理等等,又为视觉上增加了层次性和更多的美感。
全书的色调属于灰调子的鲜艳,明亮却不浓烈,复古中透着清新,淡黄、粉绿、灰蓝、暖赭,好似阿嬷与女孩之间的感情—呵护、平和、温暖。天然的亲近感简单而纯粹,颇能唤出小读者自己的体会—虽然在现代家庭中,缝纫机的身影已难觅,但浓浓的祖孙情却是永恒的话题。而在本书中,缝纫机恰恰是这情感的载体,阿嬷通过它为孩子缝制衣物来传达亲情,孩子通过它投射出对阿嬷的孺慕之情和对成人的崇拜与向往。最后,也是通过缝纫机坏掉的事件,让孩子明白真正厉害的不是喀哒喀哒喀哒,而是阿嬷,并最终通过喀哒喀哒喀哒的“重生”,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延续祖孙间的感情。
现在的孩子,真正见过缝纫机的应该不多,那摸起来特别沉重的手转轮,幻影一般飞快移动的针线,堆满了超级多小东西的抽屉、复古弧形的黑色雕花铸铁脚架……对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人来说,是脑海中始终难以忘怀的存在。这台特别具有分量感的神奇机器,串起了我们上一辈的人生,串起我们的童年和想象。物件是某个年代的,而情感却代代相传。年华消逝,时代变迁,我们能交付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永远是爱。恰如夜晚的阿嬷守护着沙发上睡着的孩子、通宵缝制衣服的那一幕,暗夜之中,月牙低悬,星光闪闪,即使跨越那个时代回望这一切,那手缝的温度依然不会褪去。
关于作者
林小杯本名林静怡,儿童绘本作家,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美术系,后又入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进修。1999年,她自写自画的绘本作品《假装是鱼》赢得业界瞩目,之后创作的《先跟你们说再见》《阿非这个爱画画的小孩》《明天就出发》《全都睡了100年》也大获好评,屡次在各大国际书展中展出。常用的媒材有铅笔、水彩、马克笔及电脑拼贴,画面流露着随兴的笔调。故事内容常是幻想和生活的结合,相信“一朵花开”和“小鸡破蛋而出”这些藏在平凡里的事物,才是真正动人的神奇。
作者的话
画完《喀哒喀哒喀哒》这本书,除了完成一件作品,也是完成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虽然看起来就是一架老缝纫机变成一张新桌子的故事,但我更想要说的、更想要画的,是小女孩和阿嬷之间的情感。故事里的阿嬷做了裙子,还有好多好多的东西给小女孩。你们家也有一架这样的缝纫机吗?你也听过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吗?希望这个故事能让你想起很多记忆中美好的事情。
——林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