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596-8268-0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9.80 RMB
★ 这是一本故事情节如电影般跌宕起伏同时又深刻隽永、感人肺腑的绘本,文字优美如诗,图画逼真细致。全书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透过一个犹太男孩的视角,向小读者介绍了二战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让他们对这段黑暗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书中小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小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犹太文化中“用小石头纪念逝者”的传统,也会让小读者认识到铭记历史的原因及重要性,从而学会尊重历史。
★ 两个孩子埃坦和丽芙卡之间的友谊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在隔离地带,面对高墙,他们依然一起玩耍、一起想象未来,始终保持着对彼此的关心。他们的友谊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到温暖、充满希望。即使他们最终被迫分离,他们的联系却通过“小石头”这一象征得到了延续。小读者由此可以加深对友谊的理解,了解友谊的坚韧性、持久性,明白即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借助友情找到慰藉和支持。
★ 尽管书中的隔离地生活充满了限制和危险,孩子们却仍然展现出一种本能的乐观。埃坦和丽芙卡会爬上屋顶放风筝,埃坦会在剧院为大家演奏小提琴……这种乐观,既是童年的特点,也是人类在绝望中的求生本能。这本书向小读者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在遭遇挫折和挑战时,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亮,我们可以像埃坦一样,用音乐、梦想来抵御恐惧,也可以像丽芙卡一样,勇敢、乐观,努力寻找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 二战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这本书采用了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带领他们去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开始思考何谓正义,何谓善恶,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人性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埃坦和丽芙卡的家人、隔离区形形色色的居民、纳粹士兵……每个人都展现了人性不同的层面。同时,这本书也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形成更加宽广的世界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埃坦的命运会让他们思考:如果我是埃坦,我会怎样?如果我的朋友遭遇不幸,我会如何帮助他?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学会关心和支持身边的人。
这是关于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一个关于真正的友谊、恐惧和希望的故事,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本书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了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犹太男孩身上的事情,真挚细腻、震撼人心。1943年夏,会拉小提琴的犹太男孩埃坦和他最好的朋友小女孩丽芙卡住在一个隔离地区。尽管这里被包围并由士兵把守,但孩子们仍然可以爬上屋顶,在那里放风筝、做白日梦;尽管一户户家庭被带走,再也不会返回,但这并没有扼杀人们的希望:邻居们在交谈,孩子们在和小狗玩耍,埃坦在剧院演奏小提琴……直到有一天,所有人穿过那扇巨大黑暗的大门、被带离了这片隔离地……埃坦和丽芙卡的命运会怎样?两个好朋友还会再次相遇吗?多年以后,一块小石头被一个小女孩和一位老奶奶捡了起来,所有的答案在这一刻揭晓……
我希望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还有情感。犹太人习惯在墓碑上放置石头,作为纪念的象征,所以这本书的书名便与“小石头”有关——这不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让人铭记。
——文作者玛留斯·马尔琴凯维丘斯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感受到它与其他故事非常不同,我感受到了它的深度和意义。绘制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太残酷的情况下画出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插图必须清晰地展示真实事件,但不能直接、暴力地叙述。插图中的颜色我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和所有其他细节一样,我想赋予颜色意义:笔记本线条象征着男孩的日记和隔离地的界限;明亮的黄色代表着隔离地之外的自由和正常生活,而同样黄色的星星,那是每个犹太人缝在衣服上的标志,象征着受限的自由——他们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勉强呼吸,但依然活着、向往着真正的自由;其他黑色、灰色、灰白色、做旧的颜色则是为了营造历史的、过去的时代和氛围。坚持历史细节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图作者因加·达基烈
这本外观看起来很小巧的图画书,在纸页之间展开的却是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阶段之一——二战期间的大屠杀的故事。图画书是可以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民族遭遇的灾难的,而《小石头都记得》尝试让孩子们了解犹太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所遭受的悲剧,我认为这一尝试是成功的。
——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研究员、人文学博士阿斯塔·斯库吉特-拉兹梅涅
这本书的叙述纯净而简单,直击我的内心,我立刻爱上了这个故事。书的核心讲述的是童年,小读者可以立刻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随之被带入大屠杀这样沉重的主题,精美细腻的插图更是以十分柔和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悲伤的情绪。在书中,音乐是对抗邪恶和追求自由的手段。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情节之一,是男孩埃坦在犹太人剧院的音乐表演,象征着他与黑暗的斗争。在小提琴独奏中,他化身为童话中的骑士,音乐是他的闪亮盔甲,琴弓是他的剑,帮助他战胜恐惧。
——改编自本书的同名音乐剧导演布鲁诺·卡帕利亚
这是一则关于大屠杀的凄美寓言。文字叙述平实而冷静,插图散发着一种民间传说般的氛围,黄色和黑色的运用会让人联想到“大卫之星”与犹太人的恐惧感。尾声部分非常感人,也揭示了二战大屠杀的真相。读者们最后也会发现,犹太人墓碑上放置小石头为的正是纪念。
——《科克斯书评》
人们在阅读这个故事时感受到了悲伤、悲恸,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在提醒读者去思考和记忆有关的同样深刻的东西,而最后出现的那些小石头更是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
——《出版人周刊》
“妈妈,不要哭。”这是我第一次在和孩子一起读书时哭了。他还太小,不明白我的泪水为何会夺眶而出。这本书在处理沉重主题、以小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细腻,战争、难民故事、犹太人故事……这些年来反映这些主题的图画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小读者们的视野。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插图,整个故事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统一的色调。《小石头都记得》一定会在人们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
——Goodreads读者
我在看《小石头都记得》这本书时,首先被作者细腻、感人且同时适合儿童的叙述方式所打动。埃坦和丽芙卡这两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动、真实,他们经历了恐怖的大屠杀,而这个故事更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打动着人心。通过书中孩子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黑暗时期的恐怖,但也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感动的是,书中用小石头作为力量和生存的象征,它不仅是埃坦和丽芙卡之间几十年来的联系纽带,也代表了犹太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感人之作,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震撼。
——Goodreads读者
这是一本既适合小读者同时也适合成人阅读的书籍,非常适合作为小读者了解纳粹和大屠杀的入门书,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讨论这些话题。书中的插图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也使这本书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
——Goodreads读者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触动心灵,既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阅读。它谈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在帮助孩子理解历史上那些悲惨事件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希望、勇气、爱的力量。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Goodreads读者
-
专家推荐 《纪念石》作者:阿斯塔·斯库吉特-拉兹梅涅 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研究员、人文学博士
“那是1943年的夏天……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丽芙卡坐在房顶上,全世界就在我的脚下。”——这是作家玛留斯·马尔琴凯维丘斯和插画家因加·达基烈的绘本《小石头都记得》的开篇。这是一个关于男孩埃坦和女孩丽芙卡的故事。埃坦是个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而丽芙卡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孩,她有一只小狗,她为自己嘴唇上的伤疤感到自豪。在他们居住的街区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狗狗的叫声,还有女士们的谈笑声”,这一切本该美好如田园诗一般,然而,一个巨大的、黑暗的“大门”出现了——没有人能离开这个街区,一旦跨过这个大门,没有人能再回来……这本外观看起来很小巧的图画书,在纸页之间展开的却是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阶段之一——二战期间的大屠杀的故事。图画书是可以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民族遭遇的灾难的,而《小石头都记得》尝试让孩子们了解犹太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所遭受的悲剧,我认为这一尝试是成功的。
《小石头都记得》讲述的故事时间跨度只有几个月,从夏天到秋天——犹太社区被摧毁。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胖子雅科夫、开心果阿龙、丽芙卡的爷爷鞋匠伊萨克、希勒姑姑和蕾切尔姑姑、大力士多维、双胞胎布鲁门塔尔兄弟俩”等等,而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之前提到的埃坦和丽芙卡。这两个孩子一起放风筝,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他们虽然还是孩子,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囚禁并与世界隔绝,他们的生活只是过去生活的影子。“如果能跟它一起离开这里,飞到大门外,飞到一个自由的地方,该多好啊。”埃坦在放风筝时这样希望着。甚至在拉小提琴时,他也无法逃避现实——他在音乐中与试图伤害他的黑暗对抗着。而这,注定是一场他无法赢得的抗争,这一点从文中的暗示就可看出:男孩在舞台上演奏时,小提琴琴弓断了;在抵御大黑鸟的攻击、保护丽芙卡的小狗时,埃坦的衬衫在胸口部位被鲜血染红了,而这血迹无法洗净。
作家马尔琴凯维丘斯用简洁的语句描绘了犹太社区的生活与环境,突出了人们生存状态和情感的对比——尽管街区被围墙围住并由士兵看守,但人们仍然可以爬上屋顶,在那里做白日梦;尽管一个又一个家庭从犹太社区被带走,永不归来,但这并未驱尽他们的希望、他们内心的光明、他们的文化:剧院里有表演,街道上有声音回荡,邻居们聚集在一起,孩子们和他们的宠物在玩耍。与此同时,书中也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笼罩在人们头顶的持续性的威胁——无论是那些与春天一起到来的“大黑鸟”,还是跟随这些鸟儿而来的“身穿黑制服的男人们”,还有犹太社区内偶尔出现、运走被带走家庭遗留物品的“眼神空洞如死鱼的人”,这些人让埃坦想起了希勒姑姑小店里卖的鱼,“死鱼的眼睛是苍白的,覆盖着充满死亡气息的透明薄膜”。
插画家达基烈在视觉叙事中选择的色彩令这种刻画显得更加深刻:书中主要使用黑色、灰色、棕色色调,其中夹杂着明亮的黄色。通常,黄色是快乐、温暖的颜色,但在这本书中,它却变成了哀悼的颜色,用于突出对比,尤其是在故事的高潮场景中。达基烈用简约的线条和极少的细节为马尔琴凯维丘斯的文字故事做出了补充,而非与之竞争。书中留出了大量空白,以便读者可以不被干扰地静静思考所读内容,对于这类主题的书籍而言,这是十分必要的。
《小石头都记得》的故事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的。孩子的视角与众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情境的悲剧感通过微妙的细节得以体现:“我身旁放着一个贝果面包。我特别怀念它的味道。如今在我们这里,它变得非常稀罕。”“我的衬衫上留下一片血迹……妈妈又要责备我了。这是我唯一一件能穿出门的衬衫,而明天我要在剧院演出……”这些细节也引出了受众的问题:小学生(或更好奇的学龄前儿童)——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否能够理解这些微妙之处?他们能否明白埃坦发生了什么?因为关于埃坦死亡的描述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然后,有什么东西啪的一声响,就像我的琴弓折断时一样。接下来,便是一片寂静……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迁徙的鸟儿绕着我飞了几圈,向我告别。而我依旧躺在那里。”
图画书谈论艰难的主题实属不易,而马尔琴凯维丘斯和达基烈以敏锐、关怀的方式讲述了犹太民族所遭遇的灾难。书中发生的事件地点并不清楚,封底上是这样写的:“这个故事也许发生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或考纳斯,也许发生在华沙、柏林、罗马、巴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样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欧洲的任何地方。”这使得本书可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让其他国家的小读者了解这场悲剧,启发他们对于友谊、希望和坚韧不拔信念的思索,拓展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视野。
石头在犹太文化中象征着永恒不朽的记忆,这正是书中小石头的象征意义。合上这本书时,我不禁想到,儿童文学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念石”,需要更多关于那些艰难话题的讨论,尽管这些话题常常让成年人感到不适。“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名言,《小石头都记得》这样的书则让这一阴沉的预言得到了延缓——至少稍稍延缓了,至少在风筝飞向天空的那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