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限塑、环保、科学观为主题的原创科普绘本。塑料污染给人类及自然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但塑料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又让人类无法完全摒弃它。因此,提高环保意识,共同“限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这是一堂关于塑料的科学启蒙课,也是一堂关于责任与智慧的地球公民课。这本绘本用简洁、生动的文字,配合充满艺术感和想象力的图画,通过“超能力”的隐喻,将抽象宏大的科学议题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具象概念,将塑料相关知识传递给孩子,向他们讲述为什么塑料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又被斥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展现塑料的超能力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全书内容贴近孩子生活,引导孩子理解科技的运用应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捷之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作者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遥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呈现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将宏大的环保议题分解为孩子可理解、可参与的日常实践,让孩子从被动的环保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解决参与者,培养他们的环境主体责任感,在他们心里种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这更是一堂重要的思辨课,帮助孩子建立辩证的科学观。这本书通过对比,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引导孩子理解科技应用的复杂性,即科学发明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制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枷锁,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孩子深入地思考“超能力”的一体两面,即我们无法简单地判定它是好是坏,本质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我们需要运用智慧,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孩子们讨论现实议题,帮助孩子建立全球视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会他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权衡利弊,理解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与局限性,建立辩证的科学观,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塑料,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人类生产的塑料越来越多,人类历史上制造出来的大多数塑料,至今仍存在于地球。塑料是不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我们该如何应对塑料改变世界的超能力?
这是一本以限塑、环保、科学观为主题的原创科普绘本,用生动、直观又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方式,向孩子呈现塑料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让孩子看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提升思辨能力,建立辩证的科学观。
塑料的辉煌与灾难,其实皆源于人类对其“超能力”的无度索求与短视使用。真正拥有改变世界的超能力的,不是塑料,是人类。而人类真正的超能力,不仅在于拥有像塑料这样的科技力量,更在于使用科技时要运用智慧,坚守道德,心怀慈悲。培养孩子拥有批判性思维,将教会他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权衡利弊,理解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与局限性。
——米菲 儿童阅读推广人
从生活日用品,到航天器上应用的各式各样的制品,本书展示了塑料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所具备的“超能力”,也阐述了不可不用、不会不用的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期待以此点燃下一代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播下关键的“种子”!
——中国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塑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曾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在悄然间侵蚀了地球的生态根基——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土壤、水体与空气无一幸免,甚至威胁我们的食物与未来。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科学家们已在奋力探索解决之道。而真正的希望,还在于每一位读书的大人和小孩,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俞孔坚
-
专家推荐 《映照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双面镜》作者:米菲 儿童阅读推广人
在当今世界,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当你拿起新书,撕开外面包裹着的塑料薄膜时,一场关于塑料传奇历程的探索之旅,就随着《改变世界的超能力》这本书缓缓开启。这层包裹图书的薄膜,双面镜般映照出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塑料既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制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枷锁。
塑料是神还是魔?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被斥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改变世界的超能力》这本书用生动有趣的文图,带读者一起回溯塑料的发展史,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塑料的发明、应用,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从《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塑料是一种具有千变万化能力的材料,它以轻便、可塑、防水、防腐蚀、物美价廉,以及不可思议的韧性等特点,彻底重塑了周围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生活方式。书中那一整个跨页颜色各异的塑料瓶,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全世界每一分钟就会售出超过100万个塑料瓶”带来的震撼。塑料的结构“太稳定”这个特性,进一步显露出它带来灾难的另一面,使其变身为凶猛的“生物杀手”。塑料从文明的宠儿变成地球的梦魇,其伟大的“超能力”最终异化为破坏地球的“黑暗力量”。
《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不仅仅科普了塑料的相关知识,也在启发读者对“超能力”进行深入思考。评价“超能力”的一体两面,不应简单地判定它是好是坏,其本质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一种动态平衡。超能力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能力本身,而在于人类面对它时的选择。这本书一直在引导孩子追问并思考:可降解塑料真是“灵丹妙药”吗?回收利用能彻底解决问题吗?拥有超能力的是塑料本身吗?塑料的辉煌与灾难,其实皆源于人类对其“超能力”的无度索求与短视使用。真正拥有改变世界的超能力的,不是塑料,是人类。而人类真正的超能力,不仅在于拥有像塑料这样的科技力量,更在于使用科技时要运用智慧,坚守道德,心怀慈悲。培养孩子拥有批判性思维,将教会他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权衡利弊,理解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与局限性。
为何要将塑料这个看似复杂又沉重的话题呈现给孩子?当塑料微粒已悄然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钩虾体内、藏在雨水中在我们周围飘落时,这个问题本身便昭示着一种紧迫性——我们的孩子,地球未来的公民和守护者,必须理解自己身处怎样的世界,思考如何与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地球家园共处。《改变世界的超能力》巧妙地将严峻的生态危机转化为身边事,让孩子们感知到那个被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终将以某种形式回到人类的水杯、餐桌甚至血液中。这种早期建立的生态关联意识,将成为孩子们未来行动的责任基石。
《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环保行动的种子。环保不仅是理念,更是可实践的生存技能。面对塑料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人类并没有坐以待毙,书中展现的应对策略是多维度的,如各国制定环保法律法规、科学家们研发可降解材料、公益组织清理海洋垃圾等等,这有助于孩子理解环保是需要全社会协作的系统工程。同时,这本书告诉孩子们,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这些具体的行动指南,将宏大的环保议题分解为孩子们可理解、可参与的日常实践,让孩子们从被动的环保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解决参与者,培养他们的环境主体责任感。
这堂关于塑料的启蒙课,本质上是关于责任与智慧的地球公民课,将引导孩子们理解科技的运用应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捷之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多一分了解,多一些关心,才能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行动。这也是《改变世界的超能力》为孩子们讲述塑料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意义。期待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善用自己那份改变世界的超能力,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动,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