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596-0578-8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39.80 RMB
★这是一本仿佛能听见“声音”的图画书!一只擅长模仿声音的鹦鹉哈罗德,对你“哇哇”直叫唤!跟着它扑扑抖动的翅膀,活力满满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接受自我吧!
★哔哔哔、叭叭叭、叮叮叮、嗡嗡嗡、轰轰轰……读着读着就会自行脑补各种奇怪的声音并认真地读出来!让人难以抗拒的巴黎鹦鹉哈罗德!
★入选英国水石书店儿童图书奖!启发童书馆精选世界优秀绘本!
在巴黎的闹市区,有一栋公寓里住着一只非常聪明的鹦鹉,他的名字叫作哈罗德。哈罗德拥有非凡的语言天赋,任何声音,只要他听过一次,就能分毫不差地模仿出来。可是有一件事让他觉得伤脑筋。他不喜欢老是不停地重复那些已经听过、叫过好几百遍的声音。一天早上,哈罗德趁着主人还在睡梦中,飞出了窗外!
听到外面世界的声音,哈罗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哪……
读完哈罗德的故事,就像是在洒满阳光的餐桌边吃完一份可口的早餐,会忍不住伸一个长长的懒腰,露出一个元气满满的微笑。想必作者寇特妮•狄克玛斯也是拥有阳光开朗的个性,才能写出这么充满活力的作品吧。相信读完故事的小朋友,会拥有一段欢乐的阅读时光,也会由衷地为终于找到自己声音的哈罗德鼓掌!
——儿童阅读推广人 米菲
第一次看到寇特妮•狄克玛斯作品的时候,我就被她笔下的放松和快乐吸引住了。我可以深切感受到寇特妮在讲故事时候的用心——她用儿童天真的手法来绘制出画面,但是讲述的时候又非常讲究。保持乐观和童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却在寇特尼的这只鹦鹉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鹦鹉的声音冒险开始咯!
——Fikirui 插画工作者、涂鸦画家
-
延伸活动 《当童真遇见童声》作者:米菲 儿童阅读推广人
读完哈罗德的故事,就像是在洒满阳光的餐桌边吃完一份可口的早餐,会忍不住伸一个长长的懒腰,露出一个元气满满的微笑。想必作者寇特妮·狄克玛斯也是拥有阳光开朗的个性,才能写出这么充满活力的作品吧。
当童真遇见童思,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呢?哈罗德是一只擅长模仿声音的鹦鹉。对于一只鹦鹉来说,这是极其受欢迎的能力。哈罗德不仅擅长模仿声音,更擅长寻找、发现声音,对于它来说,每一种声音都很有趣,从洗衣机的转动声到面包机的提醒声,都是它好奇探寻的对象。如果哈罗德一直这样没心没肺地在模仿与赞扬中度日,每一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哈罗德对这项不断重复的技能失去了耐心,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聆听了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之后,哈罗德得出了“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声音”的结论,继而提出了哲学家的思考——“我自己的声音在哪里呢?”,并认定“它一定就藏在我身体里的某个地方。”哈罗德会一直纠结着陷入沉思么?不,那才不是充满活力的哈罗德呢!童真可爱的哈罗德自有解决之道,更在寻找自我、认识自我之后,愉快地接纳了自我。是啊,最让哈罗德开心的就是“终于有自己的声音了!”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往往会提出类似“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将到哪儿去?”的终极哲学问题,又会自顾自地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诧异或好奇,从明显的疑难中感受到诧异,因而想到自己的无知,为了摆脱无知,因而爱智慧,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孩子们童真的直觉思维往往更容易接近世界的本真。哈罗德笃定地认为自己的声音“一定藏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那份坚信,着实令人触动。
当童真遇到童趣,会撞击出怎样意想不到的火花呢?相比较这个节奏明快的故事,我更喜爱它充满活力与童趣的图画。哈罗德是彩色的,他模仿的各种声音似乎也是有颜色的:有的快乐,有的悲伤。哈罗德的神态生动传神,无须文字描述,仅从眼神和动作就可见其内心活动。比如哈罗德厌倦了一再重复声音之时,画面中呈现出的哈罗德从“HELLO”到“hello”,从站立变成倒立,变换着发音与姿势,八个动作连续的哈罗德,就像是定格的动画画面,由内而外散发着无奈的厌倦感。故事的整体色调是欢乐热闹的,即使是欢闹的哈罗德陷入沉思时,画面难得的宁静,却仍是清澈明朗的。月朗星稀的夜晚,哈罗德双翅后折,好像倒背着双手,站在窗棂上遥望月光下的埃菲尔铁塔,陷入不知是深是浅的思考。室内除了一把椅子别无他物,向窗外望去,楼房鳞次栉比,繁华世界召唤着哈罗德去探险。哈罗德陷入思考的背影,看起来并不深邃,却有着少年不知愁滋味、假装大人的模样。这就是即将探寻未知世界孩童的状态吧。
当童真遇见童声,将会是怎样一个欢乐的场面呢?这是一本有声音的图画书,读着读着就会自行脑补各种奇怪的声音并认真地读出来。我可以想象,如果在读书会上与孩子们分享这个故事,他们将会怎样满怀热诚,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与哈罗德的对唱中去,在声音中体会哈罗德的欢乐与烦恼。
同样是讲自我认知主题的图画书,李欧·李奥尼的《自己的颜色》中,小变色龙有着与哈罗德同样的烦恼。只是当小变色龙确认自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颜色之后,用另外一种方式接纳了自己——变色龙有了好朋友一路同行。是啊,如果不能拥有自己的颜色,那至少还可以拥有同样颜色的伙伴。哈罗德有自己的声音了,尽管这个声音不像他无与伦比的模仿能力所展示的诸多声音一样备受追捧,却是哈罗德自己最喜爱的声音。对于哈罗德来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比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任何一种声音,都更值得骄傲。
哈罗德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共情与经验。在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的路上,哈罗德有切实的烦恼,旺盛的好奇心,也有敏捷的行动力,更有努力尝试的勇气,以及豁达的心态。他不但交到了新朋友,更收获了自己的成长。相信读完故事的小朋友,会拥有一段欢乐的阅读时光,也会由衷地为终于找到自己声音的哈罗德鼓掌。
延伸活动
“声音”游戏
与孩子共读完哈罗德的故事之后,讲读者也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玩好玩儿的游戏。
“你教我学”的游戏
由大人扮演哈罗德,请小朋友们教授大人各种各样的声音,猜猜小朋友们教授的是什么声音,并请小朋友们来评价“哈罗德”学得是否精彩。
“你猜我猜”的游戏
讲读者准备一些小卡片,每张卡片上画着一种事物(比如画着水壶、汽车),其中有几张卡片上画着“哈罗德”。讲读者将卡片分给小朋友们,请小朋友们按卡片要求发出声音,请大家猜猜哪个是书里提到的哈罗德模仿过的声音。
-
图画赏析 《最难得是像孩子一样画画》作者:王妙龄 插画工作者
我们可以很快区分出孩子和成年人的画作。
成年人画画的时候,会有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在意线条是否流畅,颜色有没有涂出线框,苹果是红色的,我们是否用对了颜色……你看,原本需要随心所欲的创造,受限于我们自己制定出来的规则,所以大多数成年人的画作,即便画功了得,我们还是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太多的理性和拘谨。
再来看孩子的画作,他们从来不觉得画纸的边缘是界限,在他们眼里,线条和颜色是可以跨越纸张的限定,并且无限延伸出去的。他们不在乎颜色涂在哪里,只要觉得需要出现色块的地方,那就大喇喇地把色块放上去。他们也鲜少会使用灰色调——鲜艳的颜色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喜欢用各种纯度极高的颜色绘制出自己眼中的世界。也许我们看不懂他们在画什么,但是你可以感受到放松和快乐。
第一次看到寇特妮·狄克玛斯作品的时候,我就被她笔下的放松和快乐吸引住了。
这只叫哈罗德的鹦鹉造型非常生动,充满生命感。线条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略带秀逗的小动物形象。再看他身上的羽毛,全部是用画笔随心所欲点出来的,翅膀及尾巴上颜色的处理也很洒脱。寇特妮没有在意线条设定的空间,而是依照自己的感觉随意几笔带过。颜色也大多采用高纯度的色系,明黄、大红、翠绿……哪个颜色亮眼就用哪个。画面上并没有讲究明暗对比、质感材料,或者造型结构,但是很神奇的,你会觉得哈罗德比你看到的任何一只鹦鹉更要逼真,好像一抖翅膀,他就会从画面里振翅飞出,对着你哇哇哇直叫唤。
其他东西的造型也是如此,故事最开始的巴黎街景,空间完全扭曲,道路和房子都像听了音乐在舞蹈一样,画面充满着律动感,街上的人物用色块随意地描绘出来,就连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也像用画笔随意勾画的草图一样。寇特妮没有在意她的作品是否真实,透视是否准确,而是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到这幅画,你是不是想到了家里被孩子涂得乱七八糟的白墙,还有已经被画得破破烂烂的本子。所以,寇特妮将孩子的视角引入自己的作品中,让看到这本书的人会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不过寇特妮也没有执着于一个角度讲述故事,因为主人公是一只鹦鹉,他有翅膀会飞,所以你会发现每一页的视觉角度都不一样。一开始为了向读者介绍哈罗德,用的是直接讲述的方式,所以画面没有采用特别的视角,而是将鹦鹉处于画面中间,与我们的视线齐平,感觉就如同舞台上一个角色的出场一般。后来随着故事的推进,小鹦鹉飞出房间找寻不同的声音,我们的视线也开始追随着他的身影一起高高飞起,房间和城市都变成了俯视的角度,而鹦鹉占据着画面绝对显眼的位置,这是绘者在告诉我们,鹦鹉的冒险开始咯!
接着,寇特妮开始时不时地变换角度,用画面的对比来间接描述声音。比如遇到大邮轮的时候,变成了低角度视线,突出了邮轮的巨大,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邮轮出航时发出的震天声响。遇到小昆虫的时候又采用了特写的角度,将鹦鹉和蜗牛的大小对比出来——当然这也对应着蜗牛发出的几乎听不见的声响。之后的画面又采用了一开始的直接讲述的方式,而且每一页上同时绘制了好几件事情。也许当读者为此奇怪的时候,再翻过一页,突然发现哈罗德几乎占据了一整个跨页,而他发出的那一句“嘎!”又如此直白地穿刺出来,让读者都跟着吃惊不小。不难想象对于我们的小哈罗德来说,这一句刺耳的声响,会给自己造成如何巨大的打击。当然,大家也不要为此担心,因为随着你一直看下去,会发现,哈罗德爱上了自己的声音,最后一页的时候,一只开心雀跃的小鹦鹉正蹦跶着向你展示他独特的声音呢。
整本书看完,我们可以感受到寇特妮在讲故事时候的用心,她用儿童天真的手法来绘制出画面,但是讲述的时候又非常讲究,有很多思考在画面中间。保持乐观和童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而我们大人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孩子身上就有。我想这也是寇特妮努力像孩子一样去画画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