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545-9064-5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59.80 RMB
从根本上说,《艾米被吃掉以后》是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精彩诠释,它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任何想了解身体奥秘的人。书中有两个主角,诺亚和艾米。诺亚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孩,,艾米是一颗甜玉米粒儿,她和比萨饼上的其他配料一起滑入诺亚的喉咙,开始了她在诺亚肠道中的冒险之旅。每一页都有生动的插图,还有艾米、其他食物以及直接与读者对话的互动解说员老葡萄干的评论、提问和解释。文字和图画相结合,清晰地描绘了食物在诺亚体内旅行时发生的事情。但艾米会怎样呢?这个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艾米时,她正安全地漂流在大海上。
如果你看过亚当·凯的其他作品,比如英剧《疼痛难免》,就会熟悉他的幽默感以及他在这一主题上的真知灼见。在提供准确科学事实的同时,《艾米被吃掉以后》也是一本令人捧腹大笑的作品。尽管其主题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欢笑,它却是学习人体知识的一流非虚构类图书。
艾米是一块美味比萨饼上的一颗甜玉米粒儿,被男孩诺亚一口吃掉了,对此她非常兴奋。她顺着食道往下滑,进入诺亚的胃和肠道……她经历了很多变化,还结识了许多食物朋友。当其他食物被诺亚的身体吸收并用于执行重要任务时,她一一安慰他们。艾米最后会怎么样呢?
亚当·凯幽默、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与亨利·帕凯尔诙谐又略带犀利搞怪的插画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刺激有趣、符合人体解剖学的冒险旅程,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收获更多关于人体的知识。这本寓教于乐的图画书揭密了人为什么要吃饭、吃的饭怎么变成了便便、屁怎么产生等一系列孩子们着迷的重大问题,定会成为孩子的最爱。它适合3岁以上孩子阅读。
从叙事角度看,人体内部的观察视角为小读者提供了一种新奇的体验,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在艾米的世界观里,人的食道是水上滑梯,胃是蹦蹦床,肠道则是隧道与河流。这种处理方式让抽象的消化过程变得具象易懂,特别适合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的孩子;食物角色被赋予人类特征和生动的表情,不仅趣味性更强,也更能精确表达各种情绪与状态,让小读者产生共鸣。
——导读作者、绘本研究者丁丽阳
这本书真的很棒!它非常有趣,告诉你很多关于便便的知识,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书中解释了食物是如何变成便便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会推荐这本书,我和我的小妹妹都非常喜欢这本书!
——亚马逊小读者
信息丰富有趣——孩子们会喜欢这本书,因为说实话,我们都曾经历那个年纪,出于某种原因,甚至只要提到“便便”这个词就感觉很有趣!《艾米被吃掉以后》讲述艾米穿过男孩诺亚体内消化系统的旅程。一路上都有诙谐的插图,可以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我们的食物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的粪便是由什么组成的。甚至是我有时也会忍俊不禁,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一路上笑声不断。
——亚马逊/Book Lovers Must Haves
有趣且有教育意义——这是一本非常有趣又古怪的书!仅封面就赢得了我的孩子们的喜爱,因为显然对于4岁和2岁的孩子来说,便便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事情!除了有趣的插图和疯狂的甜玉米故事之外,这本书也具有教育意义,但并没有过度强调学习。很高兴听到我4岁的孩子告诉我,他为什么吃某些食物,以及这些食物对他的身体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放在故事时间里,来建立亲子间的联系,因为书中的欢乐和冒险肯定会让孩子们爆笑,这对他们所爱的人来说总是最好的体验。
——亚马逊/Ogbookreviewer
这本充满便便的图画书以一种引人入胜、愚蠢而新颖的方式揭示了科学事实,大量“恶心”的插图增添了乐趣。
——《少年周刊》图书奖“2024 年度儿童图画书”评委
亚当·凯的《艾米被吃掉了》是一本令人作呕却又令人捧腹的书,它解释了当我们吃食物时,身体里会发生什么。尽管被吃掉了,艾米(一颗积极向上、叽叽喳喳的甜玉米)还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解释了她从口腔到胃再到厕所的过程。虽然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但这其实是一本非虚构类图书,教孩子们一些人体解剖学背后的科学知识。在整个故事中,睿智的老葡萄干在穿越小肠的过程中,教读者不同类型的食物是如何帮助你的身体变得强壮、活跃和健康的。孩子们有机会与书本互动,通过漫画简要跟随艾米走过的路线,还邀请读者就诺亚选择的奇怪食物组合发表意见。我的孩子们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讲故事都在欢笑声中结束。这是一本强烈推荐给低年级小学生的短篇绘本。
——BooksForTopics
这是获奖畅销书《凯的解剖学》和《凯的奇妙医学》的作者二人的首部图画书,证明他们在为3至5岁儿童准确传达生物知识方面,与为年龄较大的读者所做一样成功。帕凯尔的插图生动而有趣,这里的插图是全彩的,与凯解释身体如何运作的书呆子热情相得益彰。幼儿对一切与厕所有关的事物都非常着迷,一眼就能认出封面上表情符号风格的便便,他们会发现这本书是不可抗拒的。书中的情节就像甜甜的玉米在消化道中一样迅速,连环漫画和说话气泡的使用帮助读者了解艾米在解剖学上正确旅程中的各个过程,并在途中提供健康饮食小贴士。甜玉米不消化是一个传奇,而选择唯一一种蔬菜来讲述这个充满黏性的故事是一个天才之举。即使是成年人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最后的画面是艾米和她的 “便便船 ”驶向大海,这虽然有点令人不安,但不可否认却很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像艾米一样对此感到高兴!我希望能有更多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体解说——它们正是医生所需要的!
——LoveReading4Kids
-
专家推荐 《用知识引路,为成长护航》作者:丁丽阳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硕士,绘本译者、研究者
亚当·凯是英国最畅销的儿童作家之一,他曾是一名妇产科医生,现在投身喜剧行业,成了畅销书作家。2020年他开始创作儿童读物,希望激发孩子们对人体奥秘的兴趣,至今作品已被翻译成29种语言,销量超过100万册。他的搭档亨利·帕凯尔是英国备受欢迎的漫画家、作家、喜剧演员,曾被《卫报》评价为“地球上最有趣的人之一”。帕凯尔为凯创作的许多童书绘制插图,其中人体科普读物《凯的解剖学》还创下了英国十年来的畅销纪录。
2023年,凯与帕凯尔推出了他们的图画书首作《艾米被吃掉以后》,为全球小读者献上了另一份礼物。绘本描绘了玉米粒“艾米”在人体消化系统里的奇妙探险。尽管作者打趣说某些内容有点儿“恶心”,但这份真实感却是让它与众不同的魔力所在。得益于作者的医学背景,《艾米被吃掉以后》完整展现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将枯燥的生理知识化作一场冒险电影,让学龄前小朋友也兴趣十足、爱不释手。书中文字轻松生动,几乎每页都有新知识点,却比上课有趣得多——牙齿磨碎食物、胃分解食物、小肠吸收营养、不同食物对人体有哪些作用……都由艾米的旅伴老葡萄干向导般边走边解说,结束身体里的“游乐园之旅”之际,复杂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进入了读者的脑海。
图文携手立大功
《艾米被吃掉以后》甫一面世就荣膺英国《少年周刊》图书奖的“2024年度儿童图画书(0~5岁)”,出色的图文配合功不可没。相较于作者写给成人或青少年的其他科普作品,本书更像是个精力充沛的朋友,拉着读者闯进斑斓活泼的故事世界。
图1 英国知名青少年杂志《少年周刊》(The Week Junior)图书奖在“年度儿童图画书”评价标准中强调,图画对提名图书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从叙事角度看,人体内部的观察视角为小读者提供了一种新奇的体验,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在艾米的世界观里,人的食道是水上滑梯,胃是蹦蹦床,肠道则是隧道与河流。这种处理方式让抽象的消化过程变得具象易懂,特别适合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的孩子;食物角色被赋予人类特征和生动的表情,不仅趣味性更强,也更能精确表达各种情绪与状态,让小读者产生共鸣。
儿童阅读图画书的首要关注对象是图画,绘者帕凯尔曾为凯的多部作品绘制生动幽默的插图,而强调图文关系的绘本领域更让他得以大显身手。
艾米在画面中的位置变化对应着整个消化过程——从口腔到食道,再到胃、小肠、大肠,最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既展示了她的移动轨迹,也暗示着消化液的流动。部分页面中使用了“连续叙事”表现手法,让艾米在同一画面中多次出现,曲线和箭头的标示使静态画面顿时有了跃动感。阅读时,孩子们还能用手指追踪艾米的行动,享受“视觉+触觉”的多感官体验。
图2 “连续叙事”是一种图像叙事技法,
在单个画面中整合两个以上不同时刻的动作、
场景或事件,依时间顺序排列
绘者的色彩运用也颇为讲究。主角艾米鲜艳饱和的明黄色在柔和的背景中特别醒目,牢牢抓住小读者的目光;不同场景中消化液的颜色从浅变深,不仅呼应着生理事实,也巧妙地利用色彩提示场景切换和故事的发展。最初几页的明亮色彩反映着艾米兴奋和积极的情绪,而当她逐渐失去同伴、进入消化过程尾声时,色调转暗,暗示环境的变化与她的不安;当艾米来到大肠时,跨页画面上巨大的影子与小小的艾米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映射了角色的心理变化。
图3 小小的艾米与巨大的黑影
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会发现不少“彩蛋”,例如3本在不同页面中出现的书:《愤怒的葡萄干》(原型是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愤怒的葡萄》)、《凯的解剖学》与《爱丽丝漫游奇境》——实际上,本书在某些方面确实与《爱丽丝漫游奇境》产生了跨文本的呼应,艾米进入食道的跨页画面无论颜色还是构图,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丽丝掉入兔子洞的经典场景。这些小细节为稍有阅读经验的小读者提供了互文性的乐趣,也为他们日后接触更多经典作品、拓展阅读边界埋下了种子。
图4、图5 藏在书名里的小细节
书中的小细节还有很多:诺亚坐在马桶上时读的正是本书,只不过封面被故意“篡改”,让绘者比作者“地位更高”,这种自我调侃式的幽默让人莞尔;遍布全书的便便图案,从云朵到教室里的装饰,处处体现着“恶趣味”,是孩子们最爱的寻宝游戏——毕竟,学龄前后的小朋友对厕所里发生的一切可太感兴趣了。
全书图文排列灵活多变,文字主导故事的发展,同时又是图画的得力助手,支持图画的表达,化静为动。有时关键拟声词的字体被放大加粗,使声音可视化,有时文字又跟随人物行动融入画面,在纸上跳动。最后一个跨页更是画龙点睛,将艾米的旅程延伸到了城市下水道与大海,这个酷似游乐设施的场景细节丰富,令整个故事余味无穷。同时,人体消化系统与生活污水处理过程的巧妙串联又给读者开启了知识拓展的新窗口。凯真不愧是医生出身,他甚至没忘了在这里提醒小朋友“便后请洗手”!
图6 后环衬的人体轮廓图如游乐园导览图,
让消化器官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读完全书重温一遍,
又是一次有趣且有益的记忆强化
贴近童心,温暖同行
《艾米被吃掉以后》的封面与凯的很多作品一致,采用了让人联想到医生手术服的蓝绿色调。然而,不同于手术室中那高度专业的冷色无影灯,这本兼具科普性与教学功能的图画书格外贴近小读者的心理,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
艾米的旅程承载着一种成长隐喻:被吃进肚子,经历各种挑战,最终离开人体,寓意着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克服恐惧、渐渐独立的历程。
艾米抵达大肠后,发觉同伴都不见了,这一幕巧妙地映射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会经历的“分离焦虑”。本书用整整两个跨页呈现了艾米在黑暗中惊慌、害怕、不知所措的反应,这些情绪正是很多小读者生活中真实体验的写照。但艾米与传统故事中依赖外界帮助的主人公不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回想自己此前鼓励其他食物伙伴的话,最后调整心态,渡过了难关。艾米的“自我对话”(self-talk)是一种心理干预措施,也是儿童学习情绪调节的重要工具,她把曾说过的积极话语内化为自我鼓励,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小读者提供了面对类似情境的应对范本。
主人公艾米从始至终的乐观心态对小读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引导,而其他食物角色或恐惧、或雀跃、或好奇的丰富情感也是孩子认知情绪、发展同理心的生动示例。这便是本书最独特的价值:它营造出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接纳知识、了解情绪、学会成长。
正如故事结尾艾米踏上新征程那样,知识的探索与心灵的成长从来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艾米被吃掉以后》恰似一盏暖色无影灯,它散发的光芒既照亮了人体的奥秘,也为孩子们照亮了探索世界与认知自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