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434-7364-5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36.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大熊的大船
  • 开往远方的列车
  • 艾莉丝的树
  • 爷爷的墙
  • 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
  • 华夫先生!
  • 等待
  • 菲菲生气了
  •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推荐理由

一本表现生命教育题材的图画书,可以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悲伤、表达思念。

内容介绍

小鲁和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他们一起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有一天,患病的小鲁不幸离开了喜爱他的朋友们……校长说大家应该做一件事来纪念小鲁,于是他们为小鲁修建了一座池塘。

作者简介
  • 伊夫·邦廷,1928年生于北爱尔兰。1958年因宗教及政治上的派系问题移民美国,作品逾200本。擅长以简洁的文字、感人的笔触,以及宽阔的写作角度,关注社会议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孤儿、文盲、自然保育、暴动到战争,都有所着墨。1995年以《烟雾迷漫的夜晚》(Smoky Night ) 荣获凯迪克金奖。 

  • 罗纳德•希姆勒于1972年出版了第一本自己选编并插画的是个合集《快乐的一天——给孩子的诗集》。一经出版,即受到儿童文学界的赞誉,随后被邀请与众多作者合作创作图画书。 罗纳德•希姆勒与伊夫•邦廷多年来被誉为图画书界的黄金搭档,合作的作品频获各项大奖,例如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最佳童书奖的《爷爷的墙》。




精彩书评

邦廷的故事尽管有着沉重的话题和悲伤的情绪,但她总是在故事最后带出希望,并且让人在阅读后陷入沉思。“我喜欢在故事中隐藏一些让读者思考的信息,以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她认为小孩儿必须学习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因为,“这就是人生。”

——刘清彦  儿童文学工作者

内页展示
导读
  • 关于作者 《伊夫•邦廷的爱与关怀》
    作者:刘清彦 儿童文学工作者

    伊夫•邦廷的作品对于中国大陆图画书的读者还有些陌生,但在世界各国,她的作品因涉猎广泛的社会议题和主张深刻的生命教育广受好评。此次,她的三部作品《小鲁的池塘》、《开往远方的列车》、《爷爷的墙》同时出现在小读者面前,他们会对伊夫•邦廷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我喜欢把故事说给每个对它感兴趣的人听!”将自己比喻为游唱诗人的美国著名童书作家伊夫•邦廷,以这句话为自己对故事的热情下了非常贴切的注脚。


    1928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邦廷,成长于一个喜欢讲故事的爱尔兰书香家庭。邦廷的母亲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所以邦廷常常说自己是在书堆中长大的小孩儿。加上她有个非常爱讲故事的父亲,因此,对邦廷来说,从小到大,阅读几乎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听父亲念书。”邦廷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说。不管是神话故事、小说还是诗,邦廷的父亲都会念给她听,而且,“他在念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问我:‘你听懂了吗?’一旦我回答:‘我懂。’他就会要我说一说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


    母亲提供了邦廷阅读的环境,父亲为她做了阅读的亲身示范,这些不仅为邦廷奠定了阅读的基础,更让她从此嗜书如命,不知不觉,在她的大脑里埋入了创作的种子,为她建立了故事架构的概念。


    因此,邦廷从小就热衷写作,也对自己的文笔相当有信心,她的写作天赋在求学阶段备受鼓励。直到她上大学时,因为遭到一位教授英国文学的老师的否定,使她放弃了原本想要成为英文老师的理想,也浇灭了她的写作欲望。


    1958年,她随着先生和三个小孩儿一起迁居美国加州,在新的国家安身立命,同时也为邦廷的写作人生带来转机。“我在社区大学的布告栏看见一张写作课程的招生简章,小时候写作的情景再度浮现在脑海。”顿时,邦廷的写作热情再度被点燃,她不仅开始参加写作课程,也因为作品被陆续刊登,甚至在后来出版成书,让她渐渐走出那段被老师否定的阴霾。


    于是,邦廷于1968年正式开始写作生涯,尽管年届四十,但是心中那股被挑旺的写作火苗,似乎才开始蹿烧、蔓延,并成为燎原大火,二百多部作品在此后四十多年间逐一被淬炼出来。


    “只要有铅笔和纸,我随时都能创作。”只要灵感一来,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坐在余音绕梁的歌剧院里,邦廷都会随手抓起身边可用的纸片,甚至是垃圾袋或歌剧节目单的空白处,奋笔疾书,因为她说,“灵感就像出现在脑海中的小泡泡,你永远不知道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


    不写作的时候,邦廷大脑中思忖的还是有关写作的事。她先生打趣地形容她,别人一周工作五天就够了,她却随时都在思考、经营和写作,而且往往一提笔就无法罢手。“不过,我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作家一样,邦廷遇到创作瓶颈时,也会思索突围之道。她喜欢像阿基米德一样泡在浴缸里思考,“把恼人的问题全都关在门外,放松心情,好好想想故事该怎么说下去。”


    邦廷的作品种类有图画书、儿童故事书和少年小说,涉猎的主题不仅有充满巨人、精灵和鬼魅的童话,还有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故事。“我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每天阅读的报章杂志开始萌芽,剩下来的百分之十才是我亲眼见闻或亲身经历的事。”邦廷说。


    正因为如此,邦廷的作品经常对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和小孩儿有关的成长环境充满关切之情,举凡亲子和人际关系,与小孩息息相关的生命难题,还有他们可能会面临的各种社会性议题,全都是邦廷关注的范围。


    人的生命中无法避免的死亡议题,在邦廷眼中并不是和小孩儿距离遥远的事。在她的作品中,许多故事都由死亡事件衍生而出,因为她认为每个小孩儿都可能随时会被迫面临难以割舍的生离死别,而大人有责任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就像《小鲁的池塘》中痛失好友的小女孩儿,便是在父母和师长的协助下,通过各种纪念性的活动走出阴影,对生命再度充满希望。《爷爷的墙》所着墨的则是战争造成的亲人别离的创痛,通过一面纪念越战阵亡将士的墙,小孩儿与大人一起怀念过世的亲人,也从中体验战争对生命所带来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亲情关系和从中衍生的各种矛盾冲突与情感挫折,也是邦廷着重关注的主题。她在《记忆的项链》中,通过一条从外曾祖母传下来的以钮扣串连的项链,从钮扣项链被扯断、打散到逐一寻获的过程,帮助被迫面对丧母、父亲再娶的小女孩萝拉,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原本被自己排斥的新妈妈,化解了她和新妈妈之间的心结,最终她也走出丧母之痛,学会接纳家中的新成员,并且走向自己的新人生。


    在邦廷的故事中,大人并没有被塑造成对所有困难和问题都免疫的角色,和每个小孩儿一样,大人也有他们的恐惧、不安和疑惑。《阳光之家》中住进疗养院的外婆面对身体的病痛及与亲人的分离,和小孙子在面对不一样的外婆时有着同样脆弱的心情。邦廷希望让小孩儿明白,大人和他们一样会犯错,会遭受挫折,但是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大人必须引导小孩儿,并且亲自示范解决问题,提供做出正确抉择的方法和重要性。就像《最重要的事》中那位不会说英文的爷爷,和小孙子一起在应征的临时工作中,误将花苗当成杂草全部拔除一样,尽管小孙子不愿意在星期天把花苗种回去,但是爷爷毅然以自己的行为,帮助他明白诚实为人的重要。


    在邦廷的故事中,我们也经常会看见许多一般图画书中不易见到的社会性议题。她通过《艾莉丝的树》中一株日渐枯萎凋零的橡树,点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我想有个家》和《开往远方的列车》关注的是困顿在机场、无家可归的游民,和期待被收养、渴望家庭温暖的孤儿。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性议题”在邦廷的故事中往往只是故事背景,她真正关切的则是小孩儿内在共同的渴望与需求,这正是所有小孩儿都能感受和体会的事。


    邦廷的故事尽管有着沉重的话题和悲伤的情绪,但她总是在故事最后带出希望,并且让人在阅读后陷入沉思。“我喜欢在故事中隐藏一些让读者思考的信息,以正面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她认为小孩儿必须学习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因为,“这就是人生。”邦廷说。


  • 名家推荐 《疼痛与抚慰》
    作者:王 林 儿童文学工作者

    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他人的痛苦,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叫黄波,我们是很要好的同学。所谓要好,未必就是“死党”,但共同抵御“外侮”、互相抄写作业是经常的。当然也会有摩擦的时候,无外乎就是你借我的小人书没还,我把你的弹弓弄坏了。同学就是同学,我每天早上一到教室,就知道他一定坐在那里;每天放学,我们也不用假模假式地说声“再见”,就知道明天一定会再见的。日子长着呢,时间多着呢,我目光朝前,不去回顾。


    四年级开学第一天,来到我身边的不是黄波,而是他的父亲,一位中年汉子,痛苦的脸上布满皱纹。他来收拾黄波的学习用品,那是放暑假时黄波留下的,当时黄波说:“反正下学期还来。”可是,下学期不能来了,黄波去河里游泳时淹死了。淹死了?怎么会呢?我恍惚觉得,他明明站在我的面前,说着口头禅:“我们去玩会儿吧?”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一直一直流着,黄波父母的眼泪也是一直这样流着。空荡荡的座位上,是空荡荡的心情,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心里的痛。


    我在读《小鲁的池塘》时,想起了这段自己不常想起的往事,仿佛伤疤被揭开了,在隐隐作痛。好的书籍总能唤醒我们的生活经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从前。随着年龄的增加,收到师长、亲友离开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心里的痛也越来越频繁。是的,生命终会归于尘土,我们虽有准备,可当这些消息真的降临于身时,我们还是难以释怀。


    在《小鲁的池塘》中,“我”最好的朋友小鲁离开了我们,大家的心里很痛。可是,我们找到了纪念小鲁的方式——在校园里修了一个池塘,然后大家一起来装饰这个池塘。当年,我的同学黄波离开后,没有人提议用具体的物品来纪念他。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品,纪念就不容易落实,埋在心里的纪念也很容易忘却。小鲁的池塘抚慰着孩子们的心灵,带他们走出失友之痛。


    读完《小鲁的池塘》,我突然想到了在“5.12”大地震中幸存的学生。目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对他们是多大的心理冲击啊。逝者已逝,有多少人关心幸存者的内心创伤呢,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品来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呢?在我们的文化里,一向不鼓励沉浸在悲伤里,鼓励要坚强乐观,当这些鼓励体现在      “小鲁的池塘”这样的具体行动中时,作用是否更大呢?


    《小鲁的池塘》这样的书,可以抚慰我们疼痛的心,可以引导孩子怀念逝去的朋友。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