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你要把妈妈气疯啦! Harriet, You’ll Drive Me Wild! 文 : [澳大利亚] 梅•福克斯 图 : [美] 马拉•弗雷齐 译者:宁宇
  • ISBN    :978-7-5596-1848-1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35.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我们都是一样的
  • 十个手指头和十个脚趾头
  • 为孩子朗读——改变孩子一生的阅读秘方
  • 大卫,不可以
  • 妈妈的红沙发
  • 菲菲生气了
  •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 安妮·弗兰克:密室里的女孩
  • 快乐的小熊系列(共10册)
推荐理由

一个不断挑战妈妈忍耐极限的小麻烦精,一位竭力控制情绪却遭遇挫败的母亲。

难得有一本绘本,将家庭生活坦露地如此真实,道出无数父母的心声!

这本书让我们深知,有样东西可以胜过生活中的"矛盾"和"失控",就是家人之间永恒不变的亲情与爱。

内容介绍

范小哈是个麻烦精,她不是故意调皮捣蛋,但就是爱惹麻烦。妈妈不想发脾气,可她就是忍不住。

这天,小哈在家里接二连三地出乱子,妈妈一直努力忍耐、忍耐,最后终于……

一本朴实温情的绘本,反映家庭的真实写照,讲述情绪、沟通和亲子之爱。

作者简介
  • 梅•福克斯,澳大利亚著名亲子阅读专家,畅销书作家。1946年出生于墨尔本,曾任教阿得雷德市富林德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讲授读写能力研究,也是著名国际读写能力顾问,经常往来世界各国推广“为孩子阅读”的理念。现为专职作家,居住南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市。作品涵盖童书及成人书籍,广受大人、小孩喜爱。


  • 马拉•弗雷齐,美国绘本插画家,出生于1958年。其绘本作品《我们的世界》《两个男孩的完美假日》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银奖,绘本《我的宝宝是老板》被改编成动画电影。


精彩书评

"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图合作。"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

"插图迸发着活力……这本书是抓狂妈妈和小麻烦精之间的亲子关系润滑剂。"

--美国书评杂志《科克斯评论》

"读者会很高兴地发现,小哈是个非常熟悉且充满魅力的主人公。"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内页展示
导读
  • 译者推荐 《“麻烦”不是你的错》
    作者:宁宇(三三妈妈) 童书译者、资深亲子阅读推广人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我读得乐不可支,感到满满的都是会心的愉悦。的确,故事中的妈妈太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却有做不完的家务,而那个麻烦精小孩,好像永远没有消停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添乱。妈妈一忍再忍,直到破枕头里飞出的羽毛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的好脾气防线瞬间崩溃。相信很多妈妈都像我一样,有着跟书里的妈妈类似的经历,有些妈妈甚至会在气头上动手责打孩子。可是,发火之后我们并不会感到轻松,面对哭泣的孩子,深深的自责感涌上心头。原本说好的温柔与坚定呢?怎么就没管住自己?


    看起来,这本书想讲的似乎就是一个妈妈的日常,是一篇我们自己的心情记录。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渐渐地感受到了作者在许多细节上的用心之处。或许,这不仅是一本能够引起妈妈们共鸣的书,也会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情绪的好故事。


    第一个让我非常好奇的问题是:孩子看这本书会是什么感受?他们会被书里妈妈的愤怒吓坏吗?我为来我家串门的4岁小女孩讲了这个故事,她边看边咯咯笑个不停:“妈妈发脾气了!”翻到枕头被撕破的那一幕,她还加上了配音“砰!”,同时把胖乎乎的小手扬了起来,好像自己也在挥舞飞散的羽毛。讲故事的同时,我意识到,文字作者梅•福克斯巧妙地运用了“预告”的手法,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节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妈妈并没有一开始就责骂小哈,而是反复地一遍遍告诫她“你要让我生气喽”。与此同时,她也一次次把自己的爱用特定的称谓传递给孩子——“小哈,亲爱的宝贝”。这样带着爱意的预告,让孩子在情感上得以缓冲。


    另一个让我关注的地方,就是文中妈妈表达自己情绪的用语“你要让我生气喽”。这一句非常讲究。一般情况下,妈妈会用“你怎么老是给我惹麻烦”“你看你把屋里弄成什么样了”“你就不能消停一点儿吗”这样埋怨的言语,但这些话其实孩子不能理解,因而也是毫无正向意义的。“你要让我生气喽”这句话除了柔和的警告,主要是正面陈述妈妈自己的真实情绪,其中责备的意味很少,反倒是包含着对孩子无心犯错的理解。所以实际上,妈妈从头到尾都知道,对孩子的“惹麻烦”,责备是没有用的,从头到尾她都在接纳,并没有要责备孩子或者修正孩子行为的意思。当然不可避免地,她有作为成人的自己的情绪,就是“我要生气了”。但她从言语和行为上都一直表现得非常冷静克制,并且善于察觉自己的情绪。只是麻烦事一次一次地累加,才终于让她失控。由此带来的冲突和畏惧是很真实的,从画面上看,孩子当时被妈妈的发怒吓哭了,妈妈则再一次迅速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做出了很好的修正。对于妈妈的察觉情绪、管理情绪,作者处理得非常细腻,这也为妈妈和孩子最后非常顺利地实现和解与平息情绪提供了合理性。


    另外,即使在脾气爆发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言语上攻击那个惹祸的小哈,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妈妈对孩子训话时,会说:“如果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爱”在孩子心里就有了先决条件,那就是听话。如果不听话,就会失去爱。以此类推,假如妈妈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发雷霆的话,那就意味着“妈妈不爱我了”,这时,孩子就会感受到深深的恐惧。可是小哈妈妈的爱,并没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所以她偶尔发脾气也不会严重伤害孩子,或者把小读者吓坏。孩子事,无小事。即使是细微的言语差异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话可不能张口就说,而是要“三思而后语”哦。


    书中还采用了“事件回放”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同时体会孩子与妈妈的心情变化。换句话说,读者从书名就应该已经大致猜测出最后的结果了,而支持我们继续关注故事经过的动力,则是对“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心。


    从孩子的角度,小哈的“惹麻烦”并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她所做的事情都是出于儿童式的漫不经心,以及缺少对行动后果的预估能力,比如:从饭桌边溜下去和洗地毯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跟狗抢枕头怎么会把妈妈气炸?而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常常是直线型的“有果必有因”,我们生气、对孩子发脾气,常常是因为我们将麻烦事的“果”与孩子的“故意”或者是“坏习惯”关联起来。在这本书洗练的图文描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麻烦事发生的瞬间,从而理解什么是孩子的无心之过。每次当妈妈提醒的时候,小哈的抱歉都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最后在看见妈妈“火山爆发”时,小哈难过地哭着说“非常、非常对不起”。


    我们回到妈妈的角度,既然小哈是因为不理性的行为惹出乱子,那理性又隐忍的妈妈是不是就不会犯错?当然不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妈妈的线索和小哈的线索由于“一地鸡毛”终于先后引爆——理智的妈妈首先发作,我们从画面上忍无可忍的妈妈脸上,好像能听见她的尖叫呐喊。当然啦,发脾气是不对的,所以……妈妈也犯错了,而且是高分贝的错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够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和对方的影子,明白对方的苦衷从而选择接纳与原谅。接纳与原谅别人,其实就是接纳与原谅自己。


    看似简单的一本图画书,却让人对爱、对亲子关系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当妈妈和小哈最后一起把飞散的羽毛收拾起来,就好像是在整理各自的情绪。哪怕我们会把事情搞砸,身边仍然有人爱着自己,让我们可以回到正常的情绪轨道。


    生活就是这样,“一团糟”有时难以避免,我们总会遇到“麻烦”。如何面对与处理这样的“麻烦”?从小哈与妈妈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高招呢?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