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545-5313-8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8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海底的秘密
  • 疯狂星期二
  • 华夫先生!
  •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 冰箱里的企鹅
  • 吸尘器去钓鱼
  • 狐狸——生生不息的故事
  • 冰箱放暑假
  • 书包去远足
推荐理由

视觉大师克里斯托弗·尼曼创作的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两个关键词:想象力、发散思维。

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有些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关于培养发散思维,首先要做到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寻求到多种想法、观点或者答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想象,从而产生更多思路,向外延展,扩展为多角度的思维空间。

《我猜是这样!》从孩子的角度,打破了现有事物的既定定义,展开富有逻辑的想象,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之前,请别急着给孩子答案,让他先猜一猜、想一想……也许,孩子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内容介绍

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嗯,有很多精力充沛的鸟在飞机里面扇动翅膀,非常非常用力……那么火车呢?

本书通过多种交通工具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两个对机械原理充满好奇的主角(一个思维活跃的小男孩和一个爱提出问题的小女孩)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顽皮和极具颠覆性的回答,让人眼前一亮!

视觉大师克里斯托弗·尼曼带领小读者放飞想象,用充满童趣又富含逻辑的猜想激发无限的想象力,令人脑洞大开。

作者简介
  • 克里斯托弗•尼曼,德国插画家、平面设计师,《纽约客》《新闻周刊》《连线》《纽约时报》《美国插图》和《大西洋月刊》的知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成员。他获得过美国平面设计协会和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的奖项,在 2010年入选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名人堂,代表作有《周末速写》《地铁》《宠物龙》等。


精彩书评

在尼曼的这本书里,一个长着雀斑的小女孩和一个思维活跃的小男孩之间无忧无虑的对话,展示了一连串的剖视图去解释复杂的机械原理。

小女孩的问题总是悬浮在头上的一个超大对话气泡里。小男孩的剖视图展现的思维方式很好模仿,即使是年龄很小的读者也会明白。

尼曼的画是虚构的,用欢快的方式将现代机器从物理定律中解放出来--同时保持一定的理性--这是尼曼的又一本佳作。

--美国《出版人周刊》

即使你不知道克里斯托弗·尼曼的名字,你也可能看过他的作品。这位插画家和平面设计师的作品曾出现在《纽约客》《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等杂志的封面上。尼曼的作品可以是尖锐的,也可以是有趣的。

他还写儿童读物,其中有一本叫做《我猜是这样!》。这是一本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绘本,用动物来描绘,进行了一系列古怪的解释,这是尼曼的风格。即使在很严肃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把动物融入他的绘画中。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书中的小男孩用动物和形状游戏来阐释机械和力学原理。在他想象出来的画面中,既有右脑思维的形象组合与画面建构,又有左脑思维的逻辑推演与情节编撰,看似思路类同,却每次都能出乎意料之外,引得小女孩一次次地长大嘴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变化,以机械的颜色与两个孩子衣服颜色的关联关系,衬托出客观事物、现象与孩子主观想象力的关联性,这也让翻页的过程有了节奏感和情绪的跃动。

--导读节选

内页展示
导读
  • 名家推荐 《“别急着给答案,先让我想一想”》
    作者:孙鹏 微信公众号“猴叔讲绘本”主持人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云彩会动?”

    “为什么会有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特别可爱的阶段,爱缠着大人问这问那。语言日益丰富的他们,好奇心的闸门也一下子打开了,五花八门的问题让我们应接不暇;一句接一句地刨根问底,直到问得我们理屈词穷。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天地万物都感兴趣,对陌生事物非常敏感,这也正是启发他们初识各类科学知识的好时机。但是,我们家长并不都是“万事通”啊。面对孩子种种别出心裁的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怎么办?讲出来太枯燥,太深奥,孩子听不懂怎么办?我们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怎么办?


    回避他的问题,让他该干嘛干嘛去?顺口编个答案糊弄他一下?跟他说:要想知道,以后上了小学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拿出手机“百度一下”,照本宣科念上一大通?我认为,对于探索欲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甩给他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甚至是猜测背后的道理。


    对于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要铭记这个道理:独立探索、找到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简而言之,“找”的过程,远比“找到”的结果更重要。诚然,孩子对各种现象的猜想和解释,或许异想天开,或许不着边际,距离实情相差万里,但在独立猜想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我们也能通过他们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发现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是善于逻辑思维,还是善于形象思维。我们可以再沿着他们的思路讨论讨论,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本书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就处在对一切都好奇的阶段。小女孩看到什么就问什么,她代表了孩子们身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男孩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大胆猜想,并给出一个有趣且自圆其说的解释,他代表了孩子们身上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这四件“宝贝”,正是小孩子们拥有的并且超过我们大人的四种能力,也是我们要特别给予保护和鼓励的东西。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两个孩子身边,有一位刻板的大人,这段对话会变成什么样子:


    “卡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因为有发动机。”

    “飞机是怎么动起来的?”

    “有发动机。”

    “货船是怎么动起来的?”

    “发动机。”

    “火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发……”

    ……

    “为什么有发动机,它们就能动起来?”

    “呃……等你们上了中学,学了物理课,就会明白了。”


    如果换成一位更聪明点儿的大人呢?其实只要改变开头第一句话,孩子的头脑风暴就能马上刮起来,那就是回答一句:“你来猜猜看?”没错,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标准答案,而是要亲身体验“提问—假设—论证—结论”的思维过程。


    书中的小男孩,当下正对动物着迷呢,于是他用自己的动物知识,来解释各种交通工具动起来的秘密。卡车是大狮子蹬动的;飞机是因为一群小鸟齐心协力扇动翅膀而飞起来的;货船是由鲸和章鱼合作开起来的。随着机械越来越复杂,他的想象也逐渐升级。他从压路机沉重的碾子,联想到笨重的大熊;从挖掘机的抓钳,联想到贪吃蛇的大嘴巴。在火车原理的猜测图中,他的想象达到了极致——烟囱的烟来自一锅美味的汤,一大排轮子的动力来自一条传送带,一帮馋嘴的小猴子们奔跑着却永远也够不到那锅汤。我们发现,不仅火车的原理得到了形象化的解读,小男孩神奇的想象力,还捎带出了跑步机。


    小男孩用动物和形状游戏来阐释机械和力学原理。在他想象出来的画面中,既有右脑思维的形象组合与画面建构,又有左脑思维的逻辑推演与情节编撰,看似思路类同,却每次都能出乎意料之外,引得小女孩一次次地张大嘴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变化,以机械的颜色与两个孩子衣服颜色的关联关系,衬托出客观事物、现象与孩子主观想象力的关联性,这也让翻页的过程有了节奏感和情绪的跃动。


    在给孩子讲这本书时,我们不妨加一些互动:看过两次小男孩想象出来的画面之后,在翻页前停顿一下,请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想象一下接下来的画面——货船、压路机是怎么动起来的?当孩子给出他们的想象之后,再和书中的画面比一比,看看谁的想象力更有意思。特别是翻到结尾处,自行车是怎么动起来的?这里是作者的一个小包袱。我们不要立刻把包袱揭开,先让小朋友们沿着之前的思路好好猜一猜。等他们看到作者的答案——自行车就是这么动起来的,一定会忍俊不禁的。


    “我猜是这样!”想让孩子的脑筋动起来,前提是我们要给他们“猜想”的空间。当孩子冷不丁冒出一个古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反问一句:“你来猜猜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研究,找到自己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放飞想象力,并向他们学习。一起聊一聊,一起画一画,一起寻找答案,孩子一定会找到科学,找到逻辑,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们大人还可以找回一颗童心。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