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年级里个子最小的女孩 The Smallest Girl in the Smallest Grade 文 : [美] 贾斯廷•罗伯茨 译者:柯倩华
  • ISBN    : 978-7-5502-9103-4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34.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晴朗的一天
  • 七只瞎老鼠
  • 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
  •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
  • 奥莉薇
  • 海底的秘密
  • 华夫先生!
  • 等待
  • 妈妈的红沙发
推荐理由

★ 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NAPPA)金奖

★ 美国家长严选奖(PCGA)金奖

作者贾斯廷•罗伯茨(Justin Roberts)是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词曲创作者

★ 2011年第53届格莱美音乐奖被提名者

★ 其音乐作品25年内连续入选“最被父母喜爱的儿童音乐唱片”

★ 2006/2008/2010/2013亚马逊年度最佳儿童音乐CD奖


内容介绍

《最低年级里个子最小的女孩》出自一位儿童音乐表演者之手。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叙事歌谣,押韵的长段台词,讲述了一个反抗欺凌和不公的小人物的力量。小莎莉在学校里是个没人会注意到的小姑娘,但她会“超级——特别——注意”发生在身边的许多“可怕的事情”。有一天,她终于忍受不了了,于是她决定……

作者简介
  • 贾斯廷•罗伯茨,美国著名儿童音乐词曲创作者,美国国家教育出版物奖 (NAPPA) 获得者,也是美国家长严选奖(Parents' Choice Gold Awards)获得者。曾经两次获得格莱美音乐奖的提名:2011年,其创作的儿童唱片《丛林体育场》入选第53届格莱美音乐奖,被提名为“最佳儿童音乐唱片”;《休息》于2014年被提名为“格莱美最佳唱片”。除此之外,贾斯廷•罗伯茨的音乐作品长期位居亚马逊儿童CD畅销榜的前十名,他的唱片《没时间打盹儿》 在过去的25年内连续入选“最被父母喜爱的儿童音乐唱片”,《融化》被 Time Out 杂志纽约儿童版块评为“30年内最佳儿童音乐的榜样”。


精彩书评

“罗伯特以一个微小的角色,创作了一个宏大的杰作。”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儿童词曲人里最温暖的作家。”

——美国今日媒体

“最具启发性和最有才华的儿童词曲作家之一。”

——亚马逊评论

“他有着令人惊异的洞察力,带着我们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纽约时报

内页展示
导读
  • 阅读拓展 《欺凌,不仅仅是打你那么简单》
    作者:邱春雪 儿童教育研究者

    在跟孩子共读的时候,你或许会惊讶于这本图画书里所描绘的一个个隐藏的“校园暗角”。在如诗般的文字和可爱的图画中,主人公小莎莉所目睹的层出不穷的欺凌事件,反复敲打着的,其实是成年人的神经。然而这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校园欺凌从来没离开过我的视线。


    校园欺凌,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也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问题。以美国为例,有调查数据表明,在6—9岁,9—12岁,12—16岁的学生中,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占同年纪整体人数的40%,20%和22%。2015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凌同胞女留学生事件,令人印象深刻,心有余悸。三名主要欺凌者因绑架、殴打罪名,被美国法院分别判处13年、10年和6年的有期徒刑。这件事在国内的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审判结果出来的时候,很多中国人惊讶于刑罚之重,因为在国内,这种事情常常被认为是通过学校警告或请家长就能解决的。


    校园欺凌行为包括被欺凌的孩子、欺凌别人的孩子以及知情者,多数人对校园欺凌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忽视或误解。借着小莎莉的故事,跟大家厘清几个关于这方面的偏见吧。


    遭校园欺凌的孩子是边缘群体,只是个别现象?

    虽然没有任何因素必然导致一个孩子成为被欺凌者,但不可否认,会人际关系上遭受到欺凌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


    欠缺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这类孩子常常在性格上比较内向和被动,使得他们在应对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上不敏感或者手足无措,在面对欺凌的时候缺乏相应的缓和与应对技巧。


    外表与众不同的孩子——看起来特别胖或特别瘦,戴眼镜,或穿的衣服很特别,行为举止反常的,在同龄人看来往往比较“不合群”。


    性格本身有弱势的孩子——因为家庭或成长环境的原因,导致有一定程度上抑郁、焦虑或自卑心重的孩子。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好学校、好班级,就不会有欺凌现象,被欺凌的孩子只是少数,只有“边缘群体”才有可能被欺凌,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近10年(美国6年,中国4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所感知到的是,边缘群体只是更容易成为被欺凌对象,但欺凌行为本身所波及的范围远远比这广泛,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欺凌者并不总是那些身体更强壮的孩子,也可能来自于那些在受欢迎程度、智力上都有多项优势的孩子。而被欺凌者,也绝对不仅仅限于“性格内向”而已。


    只有肢体上的欺凌才称之为欺凌?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打人那么简单。除了肢体上的欺凌——比如这本书里描绘的“汤米在走廊上被人绊了一跤”“她看见凯文从滑梯上被推了下来”;还包括言语上的欺凌,比如散播有关某人的谣言,本书中小莎莉看到的“窃窃私语能使人退缩害怕,像推土机碾压过野地的小花”;以及精神上的欺凌,比如书里提到的“恶毒的字眼和冷酷的眼光”;还有故意给同学起外号,孤立或排斥某人等等。


    相比于肉眼可见的伤痕,对被欺凌孩子造成伤害的,更多的是不可见于眼的心理伤害。被欺凌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及时疏导,是能够轻易损毁一个人的自尊的。精神欺凌常常伴随着肢体行为发生,却更容易被监护人所忽视。欺凌事件带给孩子最深刻的伤害在于,它让正处于“构建对世界认知”阶段的孩子,对自我、对世界的信念受到挑战,开始怀疑一些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善良、公正和安全的信念。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具伤害力之处,真的不是打你一下或踢你一脚那么简单,而是让他产生“我如此无助,我处于弱势”的认知。这个“孤立无援”的认知若得不到改变,会影响自信心的建立,继而延续到成年,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有些孩子会在饮食与睡眠上产生障碍,可能会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辍学,极个别的孩子甚至会被迫斥诸暴力。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言辞、精神上的欺凌行为并不是女孩的专利,男孩同样会这么做。


    欺凌行为只是恶作剧,不用付出代价?

    美国在很长时间里对校园欺凌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要付出的“代价”。直到1999年,发生了“科伦拜校园枪击案”,有关机构继而调查发现,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有2/3曾经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未成年人在面对暴力行为中受到的伤害会因为心智的不成熟而比成年人更大,这直接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因忽视而付出惨痛的教训之后,从1999年到2015年,经历了长达16年漫长的过程,2015年4月,直至蒙大拿州正式通过反霸凌法,美国全境才终于认可了以法律渠道来解决这一社会和教育问题。他们开始构建对待校园欺凌现象的专业体系,包括老师、家长发现孩子有欺凌或被欺凌倾向要如何制止,如何降低孩子的欺凌受害者特征来避免受欺负,告诉孩子遭到欺凌如何应对,如何做好被欺凌孩子的心理干预,等等。用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


    很多国内的学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校园欺凌行为并不罕见,欺凌者很难得到严惩。其原因是欺凌行为的成本低到你难以想象。没有学校和环境告诉孩子,欺凌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也是开头说到美国留学生霸凌审判结果出来时,国人震惊的原因。


    作为家长,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成为校园欺凌中的加害者或者受害者,这也是一个极需思考的问题。孩子们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怎样与别人相处。儿童的交往过程中,如何与他人谈论自己,如何谈论朋友,如何通过言语了解朋友,关注朋友的诉求,以及如何向他人提建议……这些都是家长需要重视培养的软技能。如果孩子在面对欺凌时无法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如果孩子能够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境,那么他能够选择的处理方式也就更合适。


    而对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教师)来说,对一个班级学生有着绝对的责任。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沉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识别校园欺凌与儿童愤怒的早期迹象的能力。尽管现在家长之间协商解决、学校给个处分等是处理校园欺凌的常见措施,但釜底抽薪之计应是从校园氛围、行为管理角度营造良性的环境。


    孩子还小,磕磕碰碰难免,但是要教。好好学习的前提是让学生感到安全,毕竟个体行为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就算把孩子打造成八面玲珑的金刚,也抵不过恶性环境的侵蚀。孩子眼中的困难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为他们更弱小。愿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这世界,与你我有关。


  • 编辑推荐 《躲不开的大象》
    作者:林玲 童书编辑

    英语有句谚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讲的是一群人在房间里,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只大象,但谁都没有说破,有意识地视而不见,集体保持沉默。美国作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专门写了一本《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来探讨这种“群体性失明”的社会现象,将其称之为“合谋性沉默”。成年人依仗智能和经验的优势,能够阅读并理解这几十万字的著作里传达的内涵,而孩子们呢?这些理应自小就具备的警示性的原则和信息,只能等他们长大了才能习得吗?


    美国格莱美音乐奖提名者、儿童音乐词曲作家贾斯廷•罗伯茨,就以他擅长的兼具诗意与押韵的词曲方式,与插画家克里斯蒂安•鲁宾逊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作了这样一本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图画书,让孩子们也得以窥见身边的一只只“大象”。


    从扉页开始,大象就无处不在。


    穿着绿色长裙的老师捧着书本领走于前,孩子们顺势排队紧随其后,左上角的主人公小莎莉,眼见右边两位同学推挤中间的小朋友——此时大象站在队伍里;


    “秋天的树叶从绿变成金黄,汤米在走廊上被人绊了一跤。”——大象站在走廊上;


    “她看见凯文从滑梯上被推了下来,也看见他想要隐藏的泪水涌出来。”——大象站在滑梯旁;


    “她永远忘不了开家长会的那一天,比利高大的父亲突然用力拖走了他。”——大象站在家长身边;


    “她见过窃窃私语能使人退缩害怕,像推土机碾压过野地的小花。”——大象站在流言蜚语弥漫的空气里。


    大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Bullying(霸凌或欺凌)。只有莎莉看见了那只大象,而更多的人聚在一起若无其事,谁都没把它当回事儿。成年人的世界里,对大象视而不见似乎已然成为一种根本无须说出口的潜规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面对孩童之间的大象时,大人最凭直觉的反应会是什么?


    思维是有惯性的,提及孩子,人们习惯性地会联想到无辜与纯真。然而婴儿一落地,就已落入社会之中,而不是落入任何无菌无害的真空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交一点点开展,彼此之间不当行为的模仿也随之衍生。现如今,校园已经是一个小型社会了,不同原生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带着各自的性格与背景凑成团,不抱团的可能遭到排挤,抱团的里面亦可能会发生捧高踩低。大人最经常拿来应付“大象现象”的口头禅——“小孩子嘛,开玩笑的。”不能作为替欺凌行为辩解的借口。因为玩笑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一整套将“恶作剧”与“恶”区别对待的逻辑。


    说起来,仅从书里,我们能看到,欺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作为欺凌者的同班同学、家长、学校?不,这些都不是本质。欺凌的本质,是气氛。那不只存在于莎莉的教室里,也存在于走廊、操场上、食堂里,甚至存在于书本之外——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所处的公司内、家庭中,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是我们平时察言观色、随波逐流之后,放之任之的气氛。这个名为“气氛”的魔物有十分强大的力量。慢慢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的氛围就会改变,某种行为的存在会变得微妙起来——它们被默许了。气氛让莎莉的同学,那些欺凌者得到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哦,我这么干,没人敢管我。”


    塞缪尔•约翰逊说:“沉默会自我繁衍。越长时间不说话,就越难找到可说的话题。”在我们的人性中,天然有一个幽暗的角落。人越多,沉默就越可能发生。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在“气氛”这个敌人面前,书里的大多数人沉默着,书外的我们也沉默着,允许它自行发展壮大,而大象就这样在人们的沉默中越长越大,成为能吞噬一切,日渐壮大的可怕怪物。再之后,别说面对了,连逃脱它们都难上加难。


    也许你、我,也曾经是被这个怪物吞噬的牺牲品。然而在这本图画书里,我们看到了奇迹。一个最不起眼的最低年级里个子最小的女孩,撕裂了怪兽的肚子,勇敢地站了出来,成为第一个大喊“房间里有大象”的人。虽然,在大象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或许有些掩耳盗铃的人不会顺着你的手指去看是否有大象,反而怒斥你为什么吵醒了他的好觉——“有些人在大笑,根本不在意这个把手高高举起的女孩。”然而有些事情,一个人做不了,就一大堆人去做——“就像卷起的海浪,一波又一波……他们推开了椅子,高举起手臂。每一个,都跟莎莉一起,把手高高举起。”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同时也理应感到羞愧。因为一向主张“言传身教”的我们并没有做到,就好像嘴上教育着下一代要拯救地球,自己却从没有做到随手关灯。


    大象就在那儿,躲不开。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不是唯恐天下不乱,而是唯恐你以为天下太平。在欺凌者看来好玩、过瘾的事情,在被欺凌的孩子的人生中,或许会成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不是每一个有过这种遭遇的人,都能如常健康成长,上进努力,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眉目如画,笑脸盈盈。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姑娘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还在不停歇地向前进步。我们都是平凡人,或许无法变成一个正义的战士,但至少能承认大象的存在,并指出它的存在。如伊维塔所说:否认大象才会助其长大,相反一开始承认,它才有可能越缩越小,直至消失。


    不纵容恶,才是对善最大的保护。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