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502-0546-8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绘本,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阅读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命运的故事。林肯所受的正规教育不到一年,但他让所有的奴隶都获得自由,他是美国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总统之一,他拥有伟大的人格力量,这一切都是是因为知识的力量,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不管生存的条件多么恶劣,林肯的父母都坚持为孩子读书,这使得林肯一如既往地热爱阅读。同时,读者还能看到一个伟人身上点点滴滴的善行和品质。
故事从美国肯塔基州的冰天雪地之中开始,一个名叫林肯的小男孩诞生在小木屋里。七岁时他们全家搬到印第安纳州垦荒,白手起家。生命中第一桩悲剧,在林肯九岁时到来:母亲去世了。幸好继母善良慈爱,并让孩子们回到学校读书,从那之后林肯再也没与书本分离过,无论做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是伐木工,他永远在读书。他一直读书,一直读。后来,他做了律师、议员,直到最后走进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
2003年美国儿童每月一书俱乐部首选好书
200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推荐
-
图画赏析 《书如烛光照亮人生》作者:薛凯 书评人、插画家
主人公小林肯在本书扉页首次亮相,裤子口袋里插着一本书,一本朱红封面的书。此后在每一个男孩捧书苦读的画面中,最亮眼的都是这本书的红皮,那红颜色是烛的颜色,是火的颜色,代表着燃烧与希望。
亚伯拉罕•林肯诞于冰雪之中、蛮荒之地,母亲早逝,家境清贫,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书籍是艰苦生活中的唯一光亮。本书的画风十分契合林肯故事荒凉、萧瑟的气氛。
在描述小林肯出生的开初几页,画面中出现了黑人、丘陵,还有好几辆由马拉着的大篷车——大篷车正是19世纪美国西部垦荒者的标志,咦,小林肯在哪儿呢?翻到这页的时候,不妨让小孩子来找一找哦!描绘肯塔基州景色的两页(图片1),均采取“之”字形构图,这种构图借鉴了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名作《雪猎》(图片2),斜坡伸向低谷之中,山丘和地平线以对角线的形式交叉组合,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辽阔的空间感、纵深感。
(图片1)
(图片2)
当小林肯走进学校,坐在长凳上学算术,只见他身边的人神态各异,他右边的男孩在揪小姑娘的辫子,左边的两个同学在说悄悄话,老师也抱着书打盹。只有比同龄人显得高大的林肯在石板上认真演算(成年后林肯的身高达到了193厘米)。随后作者又表现了他在地板上用拖把画“S”,在树桩上画“ab”,就像欧阳修画荻学字一样(他家也是穷,没钱买笔,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难以得到学习机会的孩子,往往是最刻苦的。
在接下来举家迁徙的图景中,“之”字形构图再次出现,不过,拼成“之”字三段折线的是不同的时空,第一段:刚刚离开肯塔基的家;第二段:“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在雪地中顶风冒雪前进;第三段则在河上乘坐木筏;此时“之”字构图更寓意了征途的曲折艰辛。林肯一家迁至印第安纳州之后,作者为这个四口之家画了一张全家福——不过是背影版的,儿子与父亲相仿,女儿身形衣饰则酷肖母亲,横斜的树干与树枝恰如木制相框。当他们的新家盖好,瞧,那床红、黄、蓝、绿的方格被子又出现了,不仅呼应上文,也暗示家庭贫苦:多年过去,婴儿长成男孩,仍盖着同一床被子。由于家境困难,林肯12岁时不得不中止学业去做伐木工,据史料记载,每次他都在自己伐倒的木材上刻一个“A” 字(他的名字:亚伯拉罕Abraham),文字作者巧妙地把这一细节讲述为“林肯学会挥动斧头砍树,但他更爱回到学校去读书”,配以在树干上砍出“A”字,表现出少年对读书写字是何等魂牵梦萦,真是念兹在兹,何日忘之。
林肯与家人安葬妈妈,堪称全书最黯淡无光的一页。直到继母来了,才让家又有了温暖。最要紧的是,继母为林肯带来了书籍。本书中没有提到这个最初的阅读书目,不过史册有载,他的继母带来五本书:《圣经》、《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天路历程》、《辛巴达航海记》,它们就是奠定伟大总统知识体系的基石。那之后的画面,林肯总是与那本鲜红封皮的书相依相伴,有时夹在腋下,有时捧在手中,有时放在裤兜里,甚至到了最后一页,坐在办公室里的成年林肯读的仍是那本红皮书。难道从小到大他读的书都是同一册?当然不是,一本红皮书象征、代表了为林肯带来智慧与勇气的千百本书,像烛光一样照亮他的人生历程。
这本绘本故事美感充盈,并不一味甜腻,还具有适当冷峻、忧伤的成分,不仅是少年总统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小小的冒险史,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为林肯母亲的死而难过,为一家人坐在林中棚子里防御黑熊、枕戈待旦而紧张。而读完之后,小林肯手中那红色的“烛光”也会燃进小孩子的心里,他将知道“有个男孩,用心读书,成为总统”。
-
名家推荐 《爱看书的小朋友成了总统》作者:纳兰妙殊 书评人
在《麦兜故事》中,麦太坐在麦兜床边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早起,他很长寿;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不孝顺,有一天,他死了……”按照麦太的总结风格,《爱看书的男孩》可以这样讲给小朋友:“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爱看书,有一天,他成了美国总统。”
故事从美国肯塔基州的冰天雪地之中开始,一个名叫林肯的小男孩诞生在小木屋里。7岁时他们全家搬到印第安纳州垦荒,白手起家。生命中第一桩悲剧在林肯9岁时到来:母亲去世了。幸好继母善良慈爱,并让孩子们回到学校读书,从那之后林肯再也没与书本分离过,无论做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是伐木工,他永远在读书。他一直读书,一直读。后来,他做了律师、议员,直到最后走进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民爱戴、尊敬的总统之一。
其实,林肯没正经在学校待过几天,连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1847年当他要进入国会当议员时,在档案上填写学历一栏,他写的是“没有”。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他坦白地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一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靠日后不断读书自学取得的知识。”
在这点上,林肯与发明炸药的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十分相似: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只读了一年,这是他受过的唯一的学校教育,然而他创立的诺贝尔奖成为千万精英梦寐以求的荣耀——上学与读书是不一样的。上学有其时,读书无穷尽;上学的重点是获取知识,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
在这本传记绘本里提到,林肯的父母虽然也没什么文化,但母亲会为孩子讲述《圣经》,父亲也会编故事给孩子听。很多教育专家都建议爸爸妈妈讲故事、读书给子女听,直到升入中学为止。因为大部分孩子在12岁以前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强,所以他们“听”书的收益会更多。给大一点的孩子念故事,还可借机把他们自己不会主动看的书介绍给他们。“听”书和阅读都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并加强记忆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爱上读书,哪怕暂时未能令他取得突出的成绩,也会让他一生都能享受阅读这一至高无上的乐趣,有了这位姓书名籍的终身爱侣,无论身处陋巷或精舍、僻壤或闹市,都不会再觉得空虚孤独。
除了“爱看书”之外,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少年总统的什么品质呢?看,林肯弄湿了向朋友借的书,接连3天到朋友的田里帮忙摘玉米,当作赔偿——要勇于承担、补救自己造成的过失。在射杀一只火鸡之后,他发誓不再伤害动物的生命——要懂得爱惜世间一切生灵。“他们并不了解这个爱看书的男孩,林肯知道自己要走出去,离开这片荒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要从小心怀壮志、坚定信念。他卖东西多收了6分钱,走了好几英里路去还钱——要诚实、勿以恶小而为之。与粗暴的帮派头目角力后,握手言和,成为朋友——要尽量与人亲善,交友总比树敌好。
本书译者林良生于1924年,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家,曾任中华儿童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以儿童文学工作为毕生之志,五十余年来坚持为孩子写作,被称为“儿童文学界的大家长”。林老先生提倡儿童文学要用“浅语”,即孩子能懂的浅近语言,要在晦涩难懂的字句中抽丝剥茧,如剥笋一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林良的“浅语”就有这样的魅力。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可体会到老先生简洁、优雅的文风以及独特的浅语之美,如林肯丧母后的心情:“他的忧伤深不见底”,“深不见底”4个字已足以催人泪下。又如书中林肯写下的志向:“亚伯拉罕•林肯,用笔写出未来。他将出人头地,上天自有安排。”老先生将之译成一首短诗,铿锵的韵律让少年的踌躇满志活灵活现。更精彩的是最后一段话:“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小木屋,是拓荒者的孩子,用心读书,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来自荒野,进入白宫。他深知文字的力量,而且运用得很得当。”译文前一部分按照中国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韵规则,最后又像莎士比亚商籁体(商籁,Sonnet,即“十四行诗”,“商籁”一词是闻一多先生之译。由莎翁创建的一种十四行诗,也被称为“莎士比亚体”)一样,末尾两句连押,非常适合慢声朗读。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的,就像哺育幼儿要用容易消化、又最富营养的食物,小孩子初与汉语文学接触,亦当给予他们这样易读又美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