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绪绘本系列(全7册) Your Feelings 文 : [英] 布莱恩•摩西 图 : [英] 迈克•戈登 译者:胡宜之
  • ISBN    :978-7-5434-9692-7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6
  • 包     装:平装套书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80.0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晴朗的一天
  • 七只瞎老鼠
  •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
  • 奥莉薇
  • 海底的秘密
  • 华夫先生!
  • 等待
  • 妈妈的红沙发
  • 雪花人
推荐理由

我不是情绪小怪兽——儿童情绪教养三部曲:

心情故事——我怎么了?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特征。

心灵成长——我该怎么办?帮助孩子改善情绪、懂得包容。

心身放松——我能做什么?帮助孩子做个有自信、性格开朗的人。

情商是什么?情商指情绪管理的能力。

情商的五个内涵:

A.了解自己的情绪:觉察、识别自身的情绪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无法觉察自己情绪的人,长期压抑,一旦爆发,必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B.妥善管理情绪:碰到生命的低潮,可以尽快摆脱阴影,走出情绪低谷。

C.自我激励: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获取幸福的法宝

D.了解他人的情绪(指同理心):同理心是人际关系的技巧,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都很重要。

E.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成为团队的领导,在于他能否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互动中的情绪因素。

这不是一套简单的绘本,是一套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最后健康成长的情商宝典。有了这一套绘本,我们可以更好更准确地知道孩子出现某些状态的心理原因,从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路上的种种问题。

内容介绍

《我的情绪绘本》系列,适合3岁以上儿童阅读。每一本书都在探讨一些孩子常遇到的情绪问题,如:害羞、担心、高兴、孤单、气愤等。因为这七本书的内容具互动性,需要小听众或小读者们主动地协助故事中的主角做决定并解决问题,故能提供年纪较小的读者许多练习思考的机会。在每本书的最后,都有专家专门为老师和家长提供的可行建议,非常适合亲子共读或读给一群小朋友听。

《我很孤单》本书关注了孩子的孤单情绪,分享了一些正面的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减轻孤独感。

《我很害羞》本书关注了孩子的害羞情绪,不但能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帮助其他人克服害羞的情绪

《我很担心》本书关注了孩子的担心情绪,告诉他们会担心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不时地有些小担心。

《我很特别》本书描述了人们面对残疾人时通常会产生的反应和态度。帮助孩子感受残疾人所遭遇的事情,了解他们怎么解决问题。

《我很高兴》本书描述了孩子高兴时的表现,帮助孩子了解让其他人高兴的方法。

《我被欺负了》本书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被欺负时的场景,找出如何避免被欺负的方法。

《这不公平》本书描述了孩子会觉得不公平的事情,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化解所有不公平的场景。

作者简介
  • 布莱恩•摩西,英国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曾做过老师的他,还经常为教师写书。不写作时,为学校、图书馆、书店和节假日等创作故事和诗歌。目前和妻子、两个女儿住在英国的苏塞克斯。


  • 迈克•戈登,英国漫画家。他为出版商创作过500份商标和超过300本图画书。他的作品已获得众多奖项,包括Berol cartoonist (1988)和Trento Fra realto e Follia (1990)。他也被提名为德国银羽毛奖 (1991)以及国家漫画家协会授予年度最佳插画家(1995)。


精彩书评

很高兴这套《我的情绪绘本》能如此细致、系统、多元而开放地讨论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它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反观内心的通道,更为成人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我们和孩子(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一群孩子)共同阅读这套书时,鼓励他们把自己投射到故事中,将感受与主角的进行联系,并解释和表述,帮助主角给出开放性的答案。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小读者享受这本书丰富的内涵。同理,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妨把书中的每一个情绪和事件都与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的童年经历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童年,理解成长。

——儿童阅读推广人:孙莉莉

认识和理解情绪,充分了解情绪表达的规则,调节和控制情绪——这套书为孩子、也为大人提供了有效策略。

——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徐榕

内页展示
导读
  • 名家推荐 《理解孩子,理解成长》
    作者:孙莉莉 儿童阅读推广人

    六岁的儿子又被剃了个光头,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新发型不是那么满意,嘟着嘴巴。外婆笑着对他说:“跟你妈妈小时候一个样,不过,你比她强,至少你没哭。”于是儿子缠着外婆讲我小时候的糗事。外婆说:“你妈妈要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怕每天给她梳小辫子太麻烦,我们就给她剪成了运动短发,像男孩子一样。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大哭了起来,非要我们把头发给她长回去不可。给她剪头发的理发师还被她狠狠咬了两口呢。”


    这个故事一直被儿子津津乐道,让他知道,如今“伟大正确”的妈妈,也曾经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或者表达情绪,在极其失望的时候会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甚至还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我们的童年,在父母口中,其实并不遥远,尤其是我们曾经做过的那些“感情用事”,往往被父母记忆犹新。如今,把儿童教育当作事业的我,开始用专业的眼光来分析这些所谓的“感情用事”,我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我们与自己或者其他人进行的最真实的交流。这种交流实际上与预期目的和真实事件存在着落差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我看到头发变短,对自己美丽容貌的预期,与实际上看到的形象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我的痛哭失声。而与之相反的快乐,则可以理解为,当我看到一个满意的发型时,预期与结果相符而产生的感受。


    假如我们能依此来理解孩子的情感,其实也就很容易去解释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积极或者消极情绪了。作者用这套《我的情绪绘本》,体贴入微地观察孩子,表现孩子,把童年的快乐、失望、孤单、忧愁、害羞、惊讶、愤怒的情绪都表现得真实而感人,把一个鲜活而主动的童年展现在读者面前。


    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了某些先天的特性,我们可以称之为性情,但其尚不可称为性格,因为性格是个体在与周遭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的过程,称为社会化过程。儿童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学习理解情绪情感;获得一些对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知道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表达更符合人们对自己的预期。


    理解情绪情感,包括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出现的某种感受,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包括理解真实的情感和伪装的情感;包括理解别人的情感,以及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等。比如,绘本中提到的“我担心时,就像漏了气的气球”,“朋友们不和我玩儿了,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时,我很担心”“我知道大人也有担心的事”“有时候,我会做一些让大人担心的事”“有时候,高兴起来会很吵人”……


    理解情绪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充分的感受和交流。年幼的孩子,即使是在婴儿期,也能感受到最基本的情绪,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他们往往还不能正确命名,更不能清楚地表述和归因。逐渐发展起这些能力,是因为成人能够给予他们良好的讲解、示范和反馈。例如:成人可以清楚地描述他们的某种感受,“哦,宝贝,你觉得这非常不公平,非常恼火,是吗?”“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受到了欺负,你很委屈也很担心,是吗?”“我知道你现在觉得有点儿孤单,你很想和朋友们在一起,对吗?”孩子在成人的语言描述中,逐渐把自己的和成人所定义的感受联系起来,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从而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


    在理解情绪的基础上,孩子在与别人真实的交往中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一开始,他们不能分辨自己的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认为情绪是环境导致的,只要离开环境,就可以改变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日益提升,他们开始运用一些策略来控制情绪,比如积极地解决问题;用外部行为宣泄情绪;寻求来自成人、同伴或者幻想伙伴的支持;远离引起不适情绪的环境;用一种情绪压制另一种情绪等。例如在孩子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像《这不公平》中所描述的那样——“妈妈,我也要新运动鞋”,或者表现出“砰地一声关上门,跺着脚上楼”,甚至用沟通的方式来反抗面临的不公平“快让我用,否则我叫啦”。


    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指向内部的,而情绪的适宜表达则是指向外部的。儿童要学习一套社会认可的“情绪表达规则”,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孩子慢慢发现,要与别人相处,自己需要表现出一种被人接受的,受人喜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即使剪了自己不喜欢的发型,也不至于大喊大叫,而是默默接受,或者干脆等着它再次长长。同时,为了不受到斥责或者嘲笑,当孩子在表现愤怒、胆怯、难过时,也会装平静或者逞英雄,这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把这种修饰过的表达叫做“部分表达”。虽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和成人的交往中自觉地学习部分表达了,但这种学习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在童年时并不成功。


    我们无法期待一个年幼的孩子如此世故老道,但至少可以相信,孩子在努力地学习和发展着,并且是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而确保这个方向的导航仪,却掌握在成人手中。假如我们能够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宽容的氛围,足够充分的犯错误的机会,他们就可以在试误、模仿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稳定积极的情感,足以应对外部的变化。反之,假如我们忽略他们真实的情绪感受,或者过早过多地干涉,意图塑造一个自认为适宜的情绪情感外貌,或许我们收获的,只能是一个虚假的表象,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内心。


    很庆幸这套《我的情绪绘本》能如此细致、系统、多元而开放地讨论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它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反观内心的通道,更为成人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我们和孩子(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一群孩子)共同阅读这套书时,鼓励他们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将感受与主角进行联系,并解释和表述,帮助主角给出开放性的答案。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小读者享受这本书丰富的内涵。同理,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妨把书中的每一个情绪和事件都与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的童年经历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成长。

           


  • 阅读拓展 《营造儿童心灵的美丽花园》
    作者:邱学青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教授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常常有孩子表现出打人、怕生、见到陌生人就躲避退缩等行为。面对这样的孩子,仅以口头说教的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仅仅是成人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也许孩子正在以某种成人认为不适宜的行为,来表达他的某种心理感受。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孩子在没有生病、吃饱喝足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关注他们吗?


    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当下许多家长都在做着相似的事情: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带他上各种兴趣班,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带他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不管孩子是否真的能理解和掌握;如果孩子做出某些不符合成人要求的行为,很可能会被批评或打屁股,而很少问及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这套《我的情绪绘本》,关注了成人容易忽视的、儿童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一本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孩子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掘儿童期孩子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阅读时感同身受,逐渐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我的情绪绘本》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理念:


    一、阅读绘本,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


    这是本套书的一个亮点,通过对话的形式,以具体的事例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避免了以简单说教或回避缺点的做法教育孩子。


    重复翻阅是儿童阅读绘本的典型特征,在一次次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绘本的内容,学习别人的经验,从情感上对绘本产生认同感。例如:在《我很孤单》里,表现了每个人都会有孤单的时候,小孩有,大人也有。同时还告诉儿童容易产生孤单的情景,比如一个人时、没人陪玩时、刚进新学校时。那么当遇到相同的环境时,儿童就会明白此时感觉孤单是很正常的,教给孩子一种自我调试心理的方法。儿童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视自己和他人。通过阅读绘本,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有相同的情绪体验,是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


    二、反复翻阅绘本,学习迁移别人的经验


    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还不够,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环境。例如:《我很害羞》这本书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害羞时的各种表现,脸红、腿会发抖、傻笑……而大人也会害羞,爸爸参加婚礼时、见到明星时……怎么才能让人感觉不害羞呢?书中巧妙地将常见的方法告诉孩子:“如果有人对我微笑,感觉就好多了”,接下来可以问孩子如果知道有人害羞,我们会怎样帮助他?这就是希望帮助孩子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阅读了这本书,他可能就会想出同样的办法——对他笑!


    这套书给孩子列举了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如果被欺负了,请告诉大人;被大伙儿取笑觉得被欺负时,能与朋友玩儿就感觉好多了等。这种关注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体现了一种让婴幼儿主动学习、以过程体验为本的全新的儿童观。


    三、认识自己,理解别人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片面理解事物和现象,认为什么事情对自己都不公平。《这不公平》通过一桩桩具体的事例,列举了孩子常碰到的种种不公平,阅读时能激发孩子情感上的震撼,体验被理解的畅快,以及了解大人也会遇到不公平,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公平与不公平。类似这样的道理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说教就不如阅读绘本来得亲切可信。再如《我被欺负了》讲述了自己的玩具被姐姐抢走并弄坏时,觉得被欺负的同时,作者把姐姐这样做的原因也展现出来,帮助孩子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与同伴交往中遇到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


    如何面对身心有残障的孩子,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只有当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特别的地方,才能够去理解别人,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我很特别》这本书,正如其书名一样,有其特别的地方。它是从特殊需要儿童的视角出发,以他们的口吻讲述因为身体的特别而遭到取笑;因为做事的时间长,而被老师和同伴忽视的经历。作者有意引导孩子去感受特别的含义,引导孩子全面、正确地看待事物,彰显了作者尊重生命的态度。


    孩子的心灵犹如一棵棵幼苗,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据新华网报告:在中国十七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三千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