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434-8344-6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6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29.80 RMB
拥有一只自己的宠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哪怕是小鸟,也许是所有孩子童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恐怕他们中的百分之九十九,都会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理由当然多多啦,家里地方太小、没有时间照顾、会引起过敏反应,等等,等等。在这本书里,丽莎好像也遇到了一样的情况。
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在这个发自儿童内心体验的温馨故事里,作者让孩子提前感受到人生中为实现梦想而必须经历的酸甜苦辣。通过这本幽默的图画书,孩子可以学习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用幽默的心态去解决自己的烦恼。
而家长们在看这本书时,也许会想起自己还不太遥远的童年,想起与自己失之交臂,或者亲密相伴过的宠物,同样,他们也会换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自己的孩子。
小女孩丽莎很想要一只狗,为了实现这个小理想,她尽到一个孩子的全部努力: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打扫房间,听大人的话不再淘气……可尽管如此,却仍然不能让爸爸妈妈改变心意。最后,她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公园里贴纸条借一只狗狗——借而不是买,拥有而不是占有,当一位老先生牵着狗来找丽莎,一切皆大欢喜的解决。小小的自己居然创造了胜利,这是何等喜悦!
故事从头到尾的画面中,几乎没有炫耀式的展现绘画技术,反而刻意选取了儿童绘画中稚拙的人物造型来描绘丽莎、充满童趣的爷爷、公园里的树、地上开的花,这些造型仿佛都出自儿童之手。整本书的画面就是一个儿童图画书创作者把身子放低为儿童的创作。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阅读这本书时,在丽莎身上找到自己的缩影,在阅读中听见再熟悉不过的父母们“推三阻四”时引发的强烈共鸣。而故事结局,居然是小小的自己创造了胜利,这是何等喜悦!作者赫尔嘎把生命历程中为实现梦想将要经历的酸甜苦辣埋在这样一个发自儿童内心体验的温馨故事里,同时也为孩子们种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梦想终究会发芽。
—— 庄维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
名家推荐 《皆大欢喜》作者:匙河 儿童文学博士
我不了解狗的事情,但我知道一个小孩儿很想要只狗是怎么一回事。
封面和封底上有这么多天真无邪的小狗朝你搔首弄姿,怎能抗拒得了?相比起来,扉页上踩着滑轮的玩具狗就呆板多了。看,在故事的开头,不管狗狗们站在哪边,都忠实地盯着满眼白日梦的丽莎。哇,驯狗女郎闪亮登场!但不是驯兽的“驯”,是圣·埃克絮佩里笔下小王子驯顺小狐狸的“驯”。那是一种彼此相属的平等关系,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联系。不过,狗们站在稿纸般的地面上,让人怀疑是否是空白纸页上的虚构之物,而虚构之笔始终握在孩子手中。
总之,丽莎想要一只狗,从早到晚。一成不变的愿望不要嫌烦,因为一次都没有实现过。那只踩着滑轮的玩具狗有多微小,那执拗的愿望就被大人看得有多渺小。丽莎像个巨人似的俯下身,瞪大的眼珠子和翘起的鼻子里,有惊奇,有不屑,更有失落。世界那么大,孩子的心那么大,却容不下一只很小很小的狗狗,只因房子太小?也许小的不是能装那么多玩具狗的房子,而是大人愿意匀给孩子的空间。所以,胡搅蛮缠的小孩儿和雷打不动的大人每天都要寻找很多理由和借口。
最棒的借口就是和爷爷一起照顾小狗。老人、孩子和动物相处的模式非常古老,三者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或是回归生命的源头,卸去人生的重负;或是刚从源头出发,尚未承接重负;或是纯粹的自然之子。这样的模式经典到要以相片(一起滑雪橇,去海边度假)的形式来呈现——不是妄想,而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曾经的回忆。童话总在召唤美好的过去,那是与前喻文化、农业时代、田园时光相连的过去,因而是合情合理的谎言。所以,在海边度假的那张照片的左下角,用虚化的笔法淡淡勾勒的小螃蟹和小螺壳,依稀透露出一种虚构的性质,叫人生出几分梦醒似的怅惘。
该怎样含蓄地表现梦幻?丽莎在松绿色的小岛上跟小狗玩耍(那哪是小木棍啊,简直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扔出去的飞镖!),而小岛,原来是闭着眼睛做梦的狗。当然,不只丽莎梦见了狗,很可能狗也梦见了丽莎。但酷酷的梦想还需要一群目瞪口呆的观众,还要打扮成万圣节出没的怪兽!
小孩儿的世界很平衡,一边做梦,一边务实。丽莎完全懂得如何扮演乖巧的形象,她做家务时的眼神是那样温柔又带点儿期盼,扫地的时候简直就是看着我们,巴不得我们冲进故事里帮她要一只狗。看,童稚的愿望也会催逼着人成熟,成年女性的职责原来是这样提前履行的。小孩儿的世界依然很平衡,有时务实,有时撒野。那样的温驯和热心,这样的愤怒和落寞,居然都没有打动大人的心。前后各四页的画面生动地表明生活的日常性与流动性之时,也提示我们,那一连串孩子气的行为与情绪是如此真实,不容大人忽视漠视。
“禁止进入!”当大人坚持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孩子时,孩子只能关上心门。当孩子对大人抱有的幻想走到尽头,也是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开头。原来除了讨好或对抗大人,还可以有第三种办法——借而不是买,拥有而不是占有。这真是智慧又赤诚的办法,要知道解决问题最难的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满意。皆大欢喜是需要智慧的。那就满世界地贴纸条借狗狗吧。公园里有七只狗,只有一只胖嘟嘟的腊肠狗回头一笑,似乎预示了故事的进展。老先生就顺理成章地牵着狗狗来找丽莎。这时,看不见只给我们半个后脑勺的丽莎的表情——快乐也许有千百种表情,但高明的画家就是不给你看!这时,画面上的地板是打着稿纸上那种齐整的方格子图案,仿佛在喻示,从空白纸页上描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虽然这“梦想”是这么胖!还会搞怪,还会做算术题,还会调皮地叼走丽莎的蝴蝶结!追逐的丽莎该有多么快乐——又只是露出半只手给我们!小玩具狗却落寞地站在公园长椅上,从头到尾,好像都没被爱过。孩子的爱因热烈而冷酷,总顾此失彼,忙不过来。但也许树上好奇的乌鸦会喜欢它,看故事的小孩儿会怜惜它。没见它那副总是宠辱不惊的表情吗?
好吧,孩子的能力已得到彰显——自己化解矛盾,就像个了不起的大人一样。但日子久了,单纯的散步、玩耍会不会延伸到喂养、洗澡、清理等工作,而且弄不好都要归到妈妈头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不得不务实,为了承接孩子天马行空的幻想。有时候,没有务实的大人,哪来天真的小孩儿?另外,这次想要的是狗,下次会是什么?恐龙,或是独角兽?我们一想到这些就会缩手缩脚,就没法养哪怕是一只小狗,没法让孩子活蹦乱跳着每天带回一身泥巴,没法让自己偶尔也像小孩儿一样天马行空。那就想想此时的皆大欢喜,对丽莎、老先生和小狗,对嘴巴张得大大的爸爸妈妈,甚至对将来能够被爱的小玩具狗来说都是如此。我们可能觉得滥俗的结尾,对小孩子是多么要紧。生活中有不圆满,有太多不能得逞的愿望,但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我们要皆大欢喜!孩子过的是现在时态的生活,只有大人才为明天而活。
不得不说,很多故事里的成人与儿童总是处于一种直白或微妙的对立之中。从前是让成人居高临下地对儿童指手划脚,弱化儿童;如今是明里暗里地张扬儿童,温温热热地弱化甚至丑化成人,他们被当作反面背景撇在一边,独守着儿童不解的尴尬甚至辛酸。隐含在这个故事里的成人其实还算开放,没有把愿望完全关在门外,还总找些替代品来讨好失落的孩子。所以,多一点儿体恤,体恤小孩儿,也体恤大人,为了他们共有的葱绿和金黄。你看见最后小女孩儿那金黄的头发和葱绿的草地衬在一起的样子了吗?那是属于童年永恒的颜色。你就知道,孩子的心灵并非空白纸页,会长出葱绿的春天与金黄的秋天,而我们大人呢,尽可以从容地看着这一切,好像永远看不完似的。
-
图画赏析 《梦想终究会发芽》作者:庄维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儿童图画书创作者应该把身子放低为儿童创作”,图画书推广人阿甲常这么念叨。对这句话,我最初的理解是很多知名作家、画家不屑于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偶尔为之也属无奈“放下身段”。反复玩味《丽莎想要一只狗》,对童书创作者如何“把身子放低”有了更深的感触。
故事的第一个画面,在凶悍或顽皮、表情各异的狗群之中,小女孩儿丽莎全无惧色喜不自胜。作为读者初看到这个场景有点儿好奇,因为几乎是从狗的视线看过去的场景,谁会从这么低的视角观察?下一页视线更低:丽莎凝视地上的小狗玩具,读者的视线随着丽莎俯下的头快要低垂到地面。在接下来拥有一只狗的想象中,丽莎的视线越来越高,快乐得像飞一样。可现实总是一波三折:为了争取父母同意养只狗,丽莎开始干家务活,每一张特写里丽莎的眼神都讨好地斜瞟画面以外,盼着父母留意她的煞费苦心。但是父母仍不同意,丽莎生气、绝食、抗议、冷战、失望甚至把自己关起来,她的父母似乎都没有看见。以至于当一位老先生带着他的腊肠狗来敲门时,丽莎父母的眼睛头一回睁得大大的。丽莎和小狗洛菲一见面就深深被对方吸引……丽莎终于找到了能心灵对视的伙伴。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绘画技法、故事情节、角色造型都非常儿童化。细细琢磨,发现作者把创作技巧深深埋进嬉笑打闹的表层实属用心良苦。
生活中每个人童年时期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而最初的梦想遭遇坚硬的现实几乎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最早的现实打击往往不是来自于别处,通常首先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少人在生活早期的智力测验面前屡屡碰壁,对梦想破灭的打击只能默默承受。为人父母之后,这种受挫心态可能导致其潜意识中以“过来人”的口吻奉劝孩子打消梦想、趁早向现实“投降”。父母能不能给丽莎养一只狗需要时间或经济上的多重考量,在“难题”面前,父母无奈选择对孩子的梦想“视而不见”。
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小小的丽莎想要一只狗……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梦想在父母面前一次次受挫,让她逐步意识到实现梦想只能靠自己,可能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很难理解。丽莎最后巧妙的解决之道不但让父母无话可说,而且还帮年迈的霍老先生解决了遛狗的难题。这个绝妙的借狗方案没有伤害任何人,丽莎不但成功实现个人的梦想,还创造了多赢的结局。假设丽莎一气之下偷偷收留一只流浪狗,父母一直不同意养狗的家庭矛盾也许就要爆发。丽莎以智慧和勇气拯救的是自己的“梦想”。
现实中,作者赫尔嘎·班石为实现插画家的梦想付出近50年。她1957年出生于奥地利。从小梦想当插画家,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作为妥协她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了20年的小学教师。2003年她辞去教职移居奥地利维也纳,终于可以专心从事自己喜欢的图画书创作。不过这些岁月并不纯粹是弯路,生活会回馈心中始终有梦想的人。或许正是20年的小学教师经历,让赫尔嘎在创作时不由自主蹲下身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凝视孩子眼神里无声的话语。5年为木偶剧院创作木偶的工作,让赫尔嘎创作的每个角色都外形简练同时神气活现,一举一动充满个性与生命。儿童般明亮和谐又充满表现力的色彩随着整个故事的节奏和情绪起伏,有力地渲染了故事的氛围。
细细推敲,画面用了很多材料来描绘和表现,这些生动的细节和画面肌理的精心处理被刻意隐藏在漫不经心和孩子气的表象之下。丙烯颜料、蜡笔、彩色铅笔、报纸、格子纸、废弃的草稿纸拼贴在一起,貌似小孩子涂涂画画的漫不经心,但是构图、肌理的精心处理和反复打磨掩饰不住深思熟虑的痕迹。例如丽莎幻想自己、爷爷和狗一起度假的画面,滑雪场景中雪地暗暗的“补丁”,小狗带着护耳手套,而爷爷则穿着短裤!海边度假的场景中,丽莎、爷爷和狗全都其乐融融地穿着斑点装,沙滩角落里上演着蟹螺大战,海水和天空用多种颜色重叠丰富的效果隐约可见。丽莎与小狗洛菲对视的画面中,一部分背景巧妙地采用了格子纸和废弃的草稿纸,丽莎和小狗身上也部分采用了不同的纸张肌理,这些细节处理得既丰富又低调,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两个角色活泼泼的眼神。封面封底对各种形态的狗的描绘,以及丽莎梦见自己有一只狗的画面中对各色小朋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细节刻画功底。故事从头到尾的画面中,几乎没有炫耀式的展现绘画技术,反而刻意选取了儿童绘画中稚拙的人物造型来描绘丽莎、充满童趣的爷爷、公园里的树、地上开的花,这些造型仿佛都出自儿童之手。整本书的画面就是一个儿童图画书创作者把身子放低为儿童的创作。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阅读这本书时,在丽莎身上找到自己的缩影,在阅读中听见再熟悉不过的父母们“推三阻四”时引发的强烈共鸣。而故事结局,居然是小小的自己创造了胜利,这是何等喜悦!作者赫尔嘎把生命历程中为实现梦想将要经历的酸甜苦辣埋在这样一个发自儿童内心体验的温馨故事里,同时也为孩子们种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梦想终究会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