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SBN :978-7-5596-1800-9
-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45.80 RMB
★猫宣告它不吃又干又乏味的猫粮了,那它该吃什么呢?
它走进自然界,去向乌龟、狐狸甚至是鲸鱼求助,
可是它们吃的东西猫都不感兴趣。
猫很沮丧,它还能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吗?
★幽默逗趣的情节,复古的插画风格,即便是最挑嘴的"小食客"也会爱上这本书,
当然还有为"小食客们"伤透了脑筋,但又无限耐心的"饲养员们"。
★既是科普知识绘本--小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每种动物都吃什么,
又是寓言故事绘本,让小朋友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丰富的寓意:
* 拒绝豢养,释放天性。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要想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就要聆听内心的召唤。
猫肚子饿了。
来点儿猫粮?
呃……那玩意儿又干又乏味,一点儿都不好吃!
算了吧,我不吃那个!
不过,猫不吃猫粮,那该吃什么?
乌龟吃虫子,但虫子太会扭了。
狐狸吃兔子,但兔子太能跳了!
大家吃的东西,对猫来说真是一点儿胃口都没有!
直到……偶然间,猫真正想吃的"食物",居然自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那会是什么呢?
运用了混合媒体的插图令人耳目一新,富有表现力。页面的呈现形式适合小组阅读。相信你会读它,并一读再读。
—— 柯克斯评论
具有民间故事的风格,问答形式和句式的重复使用很适合故事的表达......虽然老鼠逃跑了,但最大的惊喜是猫从悠闲的观察者转变成两眼放光的掠食者。也许这就是故事的寓意——正确的选择是我们立马注意的那个。
—— 出版商周刊
清晰齐整的插图与完全由对话组成的简短文本相结合,使其成为与各种大小观众分享的理想选择。大家会乐于谈论故事的开放式结局以及各类动物的掠食习惯。
—— 美国《书单》杂志
凯迪克金奖作家简·约伦说过,“一本书的结尾应该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作者很显然已经做到了。
——一耳 儿童美术教师
-
阅读推荐 《无需烹饪,就有好食欲》作者:一耳 儿童美术教师
“我可不吃那个!”这句话对我而言太熟悉了,因为我家的臭小子可是挑食大王。
有很多菜,他一口都不尝。他现在还有一个小“怪癖”——拒绝我们给他夹菜,不论是他爱吃的还是不爱吃的,只要未经他的允许,给他夹到碗里,他统统不要!他那副神情简直和《我可不吃那个!》里面的猫一模一样。
当然,这本书并非要解决孩子吃饭的问题。虽然书里不断地重复着“我肚子饿了,正在找好吃的东西”,而且里面的食物应该不太会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激起人们的食欲。你看环衬上的小圆点,似乎还不太清楚那些是什么,但随着你翻动着书页,立马就会明白——“哦,原来猫不吃那个啊!”
“那个是什么?”“猫粮,超干型的!”仔细看图,就能发现有一只手拿着包装袋,把圆点点形状的猫粮倒在了猫的食盆里。显然,这是一只被人精心照料的宠物猫,在它的身边或许还有同样是宠物的“狗”和“鱼”。虽然,作者并未把它们画出来,却已经很清楚地用文字告诉我们——“狗吃狗粮,鱼吃鱼食。”稍微有一点常识的小朋友,是会提出疑问的——“狗不是啃骨头吗?”“鱼只吃鱼饲料吗?”……书上的文字似乎与我们的认知有一点点不一样。
当今的城市生活改变了你我,猫和狗的日常也发生了变化,它们的食物是经过科学调配的营养狗粮、营养猫粮。恐怕连狗啃骨头,猫抓老鼠这么自然的事情,都快要成为罕见的事了。
所以,当这只骄傲的猫摆出姿态——“我是一只猫,我可不吃猫粮!”——立马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的认知是接近的,孩子之前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它昂首挺胸、阔步向前,食盘被踢翻,猫粮散落一地。这样的行为居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而让我会心一笑,它好像那个倔强的孩子,它要自己去寻找食物。那么,这象征着什么?是否就是儿童的独立宣言呢?
紧接着,这只猫走进了大自然,它开始探寻“不吃猫粮的猫”应该吃什么。一路上,它遇见了很多动物,有乌龟、狐狸、猩猩、狮子、大象、鲸鱼。此时的文字和图画的排版非常有规律,先是文字和图画各占半页,文字在左,图画在右,紧接着是一张带有环境的跨页图,交错出现。重复的句型配合清晰简洁的动物图画,一边是故事的延续,一边可以作为给小宝宝的动物认知书来使用。并且,按照这些动物的出场顺序,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也许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动物是由小到大排列的,小宝宝在认识动物的同时也感知到小和大的概念。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表现大象时所用到的智慧,整个书页是我们的取景框,就好像大象和猫咪近在眼前。大象太大了,以至于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大象的全貌,加上旁边猫的衬托,这种大和小的对比一目了然,哪里还需要我们费尽心思地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同时,你再仔细看图,此时的猫一改之前的傲娇神态,在威猛的动物面前表现得小心翼翼。即使图画被概括得如此简洁,场景的真实感也没有被削弱。猫对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提问:“你们都吃什么呀?”不断前行。
猫在外环游了一圈,了解到其他动物都吃些什么。但是最后却又回到了原点——“难道就没有我能吃的好吃的东西?”,这种一步一步向外探索的过程,作为科普认知,是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动物的食物都与动物自身的天性相关,每一种动物的食物都不同。并且,猫不是没有尝试其他动物的食物,它的本性在帮它筛选食物:那些好像都不太适合自己。它拒绝了人工喂养,也远离了其他的诱惑,只是在用本能地寻找它想要的好吃的东西。
常年为《纽约时报》供稿的克里斯托弗已经运用很多重复、有节奏的页面,让故事流畅地进行到结尾。最后,肚子饿了的猫到底有没有吃到好吃的东西呢?他用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让人满心期待,却又戛然而止,从始至终都没有用文字表明那好吃的东西是什么。猫有了好食欲,同时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凯迪克金奖作家简·约伦说过:“一本书的结尾应该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显然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