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下的动物 地面の下のいきもの 文 : [日] 大野正男 图 : [日] 松冈达英 译者:林静
  • ISBN    :978-7-5545-0022-4
  •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开     本:12
  • 包     装:精装
  • 品     牌:启发文化
  • 定     价:31.80 RMB
前往购买>>
延伸阅读
  • 咔嚓咔嚓爷爷的恐龙王国
  • 蝾螈和壁虎
  • 驾驶机器人游世界
  • 驾驶机器人看恐龙
  • 小意外,大发明——50个误打误撞的妙发现
  • 小错误,大发明——40个发明的小故事
  • 天天在家玩科学
  • 数学启蒙系列绘本(第一阶段,共8册)
  • 数学启蒙系列绘本(第二阶段,共8册)
推荐理由

在你享受明媚阳光、干燥空气时,是否会想到:黑暗潮湿的地底下,其实是热闹非凡的世界?忙碌的蚂蚁,休眠的蝉,开凿洞穴的田鼠和翠鸟,在植物根茎上附着为生的蚜虫……《地底下的动物》以一幅长长的地底剖面绘卷,真实呈现了地下表层土壤中的自然生态,将这个纷繁复杂又秩序井然的世界,及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规则,展现在我们眼前。

内容介绍

本书是我社已出版的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系列之一,适合3岁以上儿童阅读。

本书以土壤剖面图的方式设计,页页连贯,从首页以一把小铲子铲入庭院中的泥土开始,一路穿过农田、草地、森林,到达池塘对岸的最后一页为止,把躲藏在这不见天日、鲜为人知的地底生态环境中,许多动物的穴道构型、营生方法,乃至于它们彼此间竞争、掠食、寄生或共生的关系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 大野正男,1932年生于日本埼玉,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曾任东洋大学教授、日本自然保护协会理事、《日本生物》编辑委员。精通昆虫学、动物地理学、自然保护学等,是日本动植物文献类藏书第一人。主要著作有《原色幼儿图鉴》、《昆虫生物学》等。现居住在埼玉县。


  • 松冈达英,日本著名自然科学画家,1944年生于日本新泻县,毕业于东京美术设计学院,致力于自然科学绘本的创作。松冈作品颇丰,代表作有《奇妙的自然世界》《自然图鉴》《我们的花草朋友》《实用探险图鉴》《大自然的夜晚》《法布尔爷爷教我的事》《独角仙在哪里?》等等,曾屡获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图画书奖。现居住在神奈川县。


精彩书评

全书以精美绘图为主,配以简短扼要的说明,导引儿童探索地底下的世界,此一经常被人类忽略的地方,居然是个热闹的世界。

                          ——1993年度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获奖书评

《地底下的动物》是一本协助你观察周遭小动物的好书,看过这本书后,你将更能领略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会出现在我们的周遭;更重要的是,你将会更加尊重生命,尊重这些小动物的生存权利!

                                   ——台湾大学昆虫系暨研究所教授 杨平世

内页展示
导读
  • 图文赏析 《自然中的真实最美》
    作者:李佳澄 书评人

    还记得童年时候,最在意哪天能挖到蚂蚁蛋,见到蚁后,目睹“知了猴”在某个黄昏时分爬上地面,蜕皮变成蝉。在当时的我心中,那该是多么神奇而伟大的时刻!可惜找来找去,终究无缘得见。也正因为见不到,才更想寻觅那些属于地下的故事,童话如玛丽•诺顿的《借东西的小人》,自然读物如松冈达英的《地底下的动物》,都能用来满足孩子永不枯竭的好奇心。这也是童话和自然读物最浅白的意义,它们承载着成长必要的两种养分:前者希望你能怀着温和的感情,以人类为依托,勾勒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后者尽可能把世界最真实的样子指给你看。对孩子来说,《地底下的动物》有自然的趣味,也有冷峻的真实,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便是大自然应有的法则。


    也许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愿,《地底下的动物》开篇便非常诚恳地强调“这本书里的动物,几乎都是按实际大小描绘的。不过,有的动物实在太小,只好画得比实际尺寸稍微大一些。”在书中,松冈重现了地下表层泥土中的自然生态:蚁穴、鼠洞、鸟窝贯穿地底,根蚜在植物根茎和块茎上附着为生,性情温和的蚯蚓成为鼹鼠和蛇的美餐,飞虫们在土里抚育互相为敌的下一代……地下的世界纷繁复杂却秩序井然,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在这些生生不息的地底动物身上尽显无遗。也许这些真实没必要讲成故事,震撼的力量本身便源自它们的存在。将这种不为人知的、来自地下的力量与震撼,以精美画面传递给孩子的,正是松冈达英。


    松冈达英成长于日本新泻县,童年时代在长冈的山川湖泊间度过,终日与蜻蜓、蝉、独角仙为伴,常常一个人跑进山里,寻找和观察没见过的蝴蝶,尽可能把它们画下来。后来,他成了真正的绘本作家,足迹遍布阿拉斯加、中南美洲、非洲等各地的森林、山脉与平原,画出《奇妙的自然世界》等屡获大奖的绘本。凭着松冈对山野一草一木、一虫一蚁的熟稔,加之昆虫学家大野正男的合作编撰,《地底下的动物》除了呈现出学术般的精确感,还有一笔一画间的无尽热爱,正如松冈自言,“自然科学绘本的插画,除了真实正确的描绘外,还必须把亲眼所见的感动,纯真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自然生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翻开《地底下的动物》,首先冲入我脑海的词汇是——“玫瑰圣经”。法国画家雷杜德流传两个世纪的名作《玫瑰图谱》,便是以严谨的学术性和写实性著称,并在其中灌注极深的热爱,与松冈如今的创作如出一辙:温暖柔和的色彩,真实细腻的肌理,落尽浮华的描绘,不但出自画家之手,更出于一颗热爱自然之心。与《玫瑰图谱》不落凡俗的飘逸相比,《地底下的动物》更接地气,有将泥土中的故事娓娓道来的亲切感。


    松冈达英的泥土故事从扉页开始讲起,两个小孩用铲子铲起泥土,引出张皇失措的蚂蚁、四通八达的隧道、功能不同的房间……他将观察视角切入地下,以一幅超长的横向剖面图,将根系之间、菜田之旁、树木之下、临水之滨的整个地底世界,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横截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更加明晰,空间感觉也更加真切,丰富而层次完整地展示着不同土质中活跃着的不同动物;动物们的种种“正在进行时”状态,在若干大场景的舒缓过渡中生出万千奇趣、万端变化。更妙的是,组成整本书的,是从头至尾、完全连贯的满版跨页图,将地底动物五花八门的巢穴、仓库、隧道,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各自营生却相互影响的生态关系一一呈现并贯串起来。画面飞动之处、深静之间,不仅展示出它们相互依存的生态秩序,还可令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而一直向前延伸的画面,也留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绘本的末页,胡蜂从画外某处携带食物匆匆归来,翠鸟冲出窝巢,朝我们看不见的所在飞去——这个贯穿地底的长镜头在此定格,但大自然的传奇并未告终,末页那只翠鸟飞向的世界有多开阔,留给孩子的想象就有多精彩。


    尽管书中所呈现的,都是泥土世界中的真实景象,但松冈的笔触并不冰冷,反而散发着丝丝暖意。地下世界本该是漆黑一片,但土棕、深棕、浅褐的沉稳扎实,调和了水彩的通透湿润之后,属于地底的潮湿、凉爽,仿佛触手可感。泥土故事的题材决定了绘本的棕褐基调,但在松冈去芜存菁的笔下,永远不缺乏调剂和变化:蚂蚁的纯黑,螽斯的翠绿,番薯的深红,树根的青灰,棕褐土壤的深浅软硬,河岸水边的清亮透彻,让地底世界全无单调枯燥之感,反有亲切可人之情。几乎完全遵照实际动物大小的描绘,更是缩短了孩子与这些生灵的距离,仿佛身处画中的地底世界—在这里,既有竞争的残酷,也有亲情的温暖。可即便深爱这些生命,松冈也并未对笔下虫鸟刻意美化,更见一颗稚拙之心—自然中的真实才最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底下的动物》要传达给孩子的,不仅是自然生物的知识,还有生命的珍贵、成长的肆意、造化的魅力,是许多目的性极强、照本宣科的自然读物所万不能及的。这也足以解释,为何这本薄薄的绘本,自1988年问世以来,始终未停止再版。


    当年看宫崎骏的《龙猫》时,十分羡慕那两个搬到乡下居住的小姐妹,不仅因为她们整天在丛林里想跑多远就跑多远,想挖哪里就挖哪里,还因为她们有个最最可爱的老爸,每天哈哈笑着照顾她们、鼓励她们,肯定她们探寻小精灵、龙猫洞的好奇。小孩子需要的是爱和启迪,不是逼迫和灌输。《地底下的动物》也正是如此,没有枯燥乏味的知识解说,只是将泥土中的故事浅浅讲出。有幸拥有这样一本书,和有幸拥有一个温和智慧的老爸一样,那该会成长为多么幸福的小孩。


  • 阅读拓展 《土壤里的动物建筑师》
    作者:冉浩 物种网创始人、动物研究者、科普作家

    在你脚下的土壤里,在那些看不见灿烂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黑魆魆的地底下,其实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在那里,有挖洞做窝的田鼠、储存花粉的隧蜂,还有在土里化蛹的蝉……这正是自然绘本画家松冈达英先生、昆虫学家大野正男教授带给我们的地底世界——在那个常常被人忽视却生机勃勃的世界里,有繁杂的植物根系,还有数量庞大的土壤动物。你知道吗?在这些动物中间,隐藏着很多建筑大师呢!


    就拿隧道专家蚯蚓来说,它看起来挺不起眼,挖洞的智慧却不少。它的地下隧道四通八达,挖出的一坨坨“泥便便”常常留在地面上,算是标志。不过,即使蚯蚓挖洞很厉害,也需要防护措施。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充满空隙,专从湿润的地方吸水,而蚯蚓恰恰就很湿润,如果没有保护,它会被土壤吸干。所以,蚯蚓在地底下开工时,会用祖传的“防水涂料”(就是它分泌的粘液)涂抹隧道壁,堵住那些要命的间隙,这样就能保住自身的水分。


    有的土壤动物为了成家立业,也会在巢穴设计上动脑筋,蝼蛄就是例子。雄蝼蛄找“女朋友”时,会努力摩擦翅膀,发出嘹亮“歌声”——谁的声音大、传得远,找到“女朋友”的机会就越多。有人可能会问,平常在野地里,明明听见蝼蛄叫得特别响,可捉回来放进笼子,声音却小了许多。其实,奥秘就在蝼蛄的洞穴里。蝼蛄的洞穴有两个开口,一个用来紧急逃生,另一个是用来扩音的“大喇叭”,而且,巢室本身就是超大的共鸣箱!这样一来,蝼蛄的“歌声”先是被巢室放大,然后经过巢口的“大喇叭”播放出去,音效当然非同凡响!


    除了呼朋引伴,养儿育女也是大事。很多动物为了生养宝宝,费尽心思地营造地下育儿室和食品仓库。蜣螂妈妈先把卵藏在粪球里,再把粪球安放在挖好的洞穴里,然后用土壤掩埋起来,孵化宝宝的大粪球足够吃用,还能避开天敌,真是安全又妥贴。泥蜂妈妈的法子更妙,它喜欢用毒刺给猎物做个小手术(不会致命,但能使它们神经麻痹),然后把猎物储存在凉爽的地下储存室里“保鲜”,等宝宝一孵化,非但不愁吃喝,还能品尝到绝对新鲜的食物!这些辛勤的昆虫妈妈,有的小心翼翼地用土把巢穴入口封死,有的一直守护在巢穴内,直到宝宝长大。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翠鸟夫妇居然也是“地下土窝育儿俱乐部”的一员!翠鸟喜欢把巢穴建在高处的土丘上,很安全,但建造也很困难。不过翠鸟有办法。它会从空中向土堆发动攻击,用长嘴巴一点一点地凿,直到凿出立足之地,才落下来挖掘。后面的工作就轻松多啦,能用嘴挖,也能用爪子刨。翠鸟的洞是笔直笔直的,它不能容忍任何拐弯,如果挖洞过程中遇到大石头,它就干脆放弃,再找地方。这个土窝的装修材料也很特殊——是一层厚厚的鱼鳞和鱼骨,有点阴森吧?不过,这个家庭其实很温馨,翠鸟妈妈努力孵蛋时,翠鸟爸爸会守在洞口做警卫,哺育宝宝的工作也是双亲通力合作的。


    不过,要说到土壤中最复杂的房子,没有谁能跟社会性土栖昆虫的巢穴相提并论。在这些土栖昆虫的社会里,有负责繁衍后代的“王”,还有许多卖力的“工人”。 就拿土栖蜜蜂来说,工蜂先在地底下挖出一个超大的巢穴,再用唾液混合物在里面建造许多紧挨在一起的“小房间”,这就是蜂巢啦。此外,工蜂还得想尽办法调节空气和温度:热的时候,它们就在巢口扇动翅膀,促进空气流通,让巢穴里凉快一点;冷的时候,它们会不断爬来爬去,让蜂巢的热量增加一些。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还得派出“士兵”站岗放哨。


    别看蜂类的巢穴很强大,要是被大群的蚂蚁发现就完蛋了。这些耀武扬威的小家伙才是土壤昆虫中的霸主,成千上万的蚂蚁会攻破蜜蜂的防线,将它们肢解,然后搬走尸体、幼虫和蜂蜜。同样,在“地底建筑学”方面,蚂蚁也比土栖蜜蜂厉害得多,它们能在土壤中构筑庞大的帝国。一般来说,蚂蚁的巢穴能有1米或更深,有些蚂蚁的巢穴甚至深入地下4米,相当于人类建造一座7公里深的地下城市——蚁后就躲在深处,产卵时才爬到接近地面的地方。美洲大陆的塞氏切叶蚁更是传奇,它们的地下巢室多达1 000个,覆盖数十平方米,深度达8米,居住着500 ~800万居民!巢穴上方的地面上,开出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天窗”——蚂蚁们在下面生活劳作,气温偏高时,热气就从顶部的天窗溢出,新鲜冷空气则从较低的巢口灌入——如此这般,便实现了空气的对流、循环和降温,从而维持了适宜的温度。人类则是在近年才逐渐重视这种天然的通风结构,并开始利用这个原理代替空调。


    看来,人类需要向这些土壤建筑师学习的知识还很多呢!地底下的迷宫世界,原来也如此壮丽精彩。让我们一起从这册绘本开始,细细观察这些有趣的动物吧,你在书中的所有所见,几乎都是以真实情况比照实际大小绘制的哟。


  • :010-64096882
  • :010-64096882
  • 订购图书:010-64096882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商务大厦B座7层22
  • 微信分享群:Qifatongchuang
  • 新浪微博:@启发童书馆
京ICP备09074293号-1